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31#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

TOP
32#

利义相依,不能离开“利”来抽象的谈论“义”,因为“义”正是用来调整利益关系的。谋取公众利益,谋取自己正当的利益,正是“义”的要求正式因为有“义”的约束,很多人在看到利益是才会想他是否符合“义”的要求,正是这样,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才会被控制,但是,有很多人,不注重义,只看到利,他们往往拼命的追求利,最后得到了“利”却失去了“义”,最终误入歧途,人生就是这样的,有得必有失,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是对我们有用的,而非害人的,因此,在这个注重利益的应噶年代,我们应该跟注重对“义”的宣传,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美好。

TOP
33#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社会上有的人,为了钱做一些违法和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殊不知,多行不义必自毙。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更是容不了这样的思想。现在的人已经太浮躁了,应该静下心来想想,什么事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才能更好的创建和谐社会。

TOP
34#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二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TOP
35#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不同,“义”的具体内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在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不堪压迫,揭竿而起,从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义”的,所以称“起义”、“义军”;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那是“造反”,是“反贼”。
TOP
36#

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
TOP
37#

“见利思义”,好一个“见利思义”,不知是否因为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自我感觉对“见利忘义”一词更为熟知,现实也是如此吧。

传统有精华亦有糟粕,糟粕诸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均是把利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有时在想,这些话是不是因为一个人坏事做多了,受到良心的谴责,过不了自己这关,才发明了这些理论,麻痹自己,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支撑点。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可真谓是舍生而取义者也。现在我们缺的就是缺少正义感,缺少的就是勇气,否则就不会出现,歹徒当街行凶,周围无一人制止,甚至连个报警的人都没有,功利而少义的社会注定悲哀!

TOP
38#

在我看来在今天的这样的社会,那些私人矿老版,“见利思义”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很陌生吧。不然在国家明令禁止开挖小煤窑后,还是有人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继续为所欲为,造成多少矿工受难,多少人失去丈夫和多少孩子从此以后没有父亲的关爱和呵护。难道他们的良心真的都被狗吃了吗?难道他们没有亲人吗?难道他们不知道失去亲人的痛苦吗?

TOP
39#

义的含义就是适宜的意思。义既是正义,它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当人们平时的行为与活动符合道义时,这就是义的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时,我们要学会见利思义。

有一次上网,突然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有些地方出现“吃婴儿”事件。这个消息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看着那一张张吃人的照片时,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那些人怎么能吃得下,那些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啊!有些人想吃人肉,那就有人出售。有人为了高额的利益,就会不顾道义开始买婴儿。有些富人就是觉得自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人肉。这些人就开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出高价满足自己的私心。吃人和卖人的这些人,他们都是出于私欲想获得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利益。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错误的,吃人和卖人都是人神共愤人的事情,都会被人唾弃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有好谴责这些人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获取一些利益时,要学会见利思义。当我们想要利益时,必须考虑其中的害处,所以当我们面临利益的趋势使,要学会见利思义。只有见利思义的情况下,我们获取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对的利益,让义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准则吧!
TOP
40#

“见利思义”,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意思是说:见到财货利益能想起道义,危亡关头不惜献出生命,长久处于困境而不忘记平生的诺言,就可以算是正人君子了。由于孔子“见利思义”的道德观点,恰当地处理、准确地概括了义与利这一社会生活伦理的本质关系,所以,被后世奉为基本道德规范,传承至今。要深刻认知“见利思义”德目,必须了解“利”和“义”的含义和它们的关系。
TOP
41#

所谓“利”,就是能满足人生欲望的东西。人有多种欲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有五个层次的需求:1、生理需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2、安全需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未来有保障等;3、社交需求:亲情、友情、爱情、信任、温暖;4、尊重需求:自尊、他尊、权力、地位;5、自我实现:事业成功、获得荣誉、成为名人。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能满足人这些需求的东西,无非金钱、物质、名誉、权利、地位、美色。这些都是人生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见利思义”德目所说的“利”,主要指物质利益。
TOP
42#

利与义,孰重孰轻?“君子喻以理,小人喻以利”,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提倡义,认为那是君子所为,是最伟大高尚的行为,而利却为人所不耻。这造就了古代社会那么多伪君子的存在。其实,如果一个人一直以义来标榜自己,这不也是他追求利的一种方式吗?一位学者说过,“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奉献,亦不在于占有,而是创造”。创造来源与一个人的本心,一个人的真性情。人在创造中率性而行,适情而止。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不是人人标榜的圣人,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当人不是为了得到君子之名,惧怕小人之称,而是以自己的一颗创造之心投入这世界时,你会发现快乐很简单,过程很享受,而结果却不重要,生活也会轻松很多。走出利与义的纠缠,依照本心而活,你的人生会很很精彩。
TOP
43#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TOP
44#

见利思义,只是短短四个字而已,但要真正付诸行动其实并不容易。见利忘义,这才是人心中的真实欲望。这个时候我们就禁不住思考,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我还是宁愿相信古人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欲思其利,必虑其害。这些人在利的面前忘义的同时也忘了害。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幸而,在这样的阴暗当中还存有一盏盏指路明灯。以中华美德为灯,我们的前路才会愈加宽阔明亮。

TOP
45#

看见利益就要想到正义,遇到危险而愿意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所以说我们在想事和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有没有违背原则。

在我们想要利益的时候必须考虑其中的害处,不要盲目的去做,想要成功就必须考虑有失败的可能,那么失败的时候就不会一蹶不振,而是永不言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