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76#

[原创]

能够见利思义是一种睿智的人生哲学,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能够见利思义的人必定是个真正的君子。
TOP
77#

见利思义语出《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利指的是物质利益,义指得是义理,正义,见利思义并不是说只能考虑义而一味的舍弃利益,而是说在面对利益的时候,会想到义,想到自己该怎么做,什么养的利可取,什么样的利不可取罢了。

TOP
78#

“货”“色”等私利并须禁绝,“好货”“好色”等私欲亦不需放弃,只求一个统治者“与百姓同之”而已“与百姓同之”即是将谋取私利的个人欲望扩大为“令每个人的私利都得到满足”的欲望。对于欲望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欲望本身是没有方向,亦没有境地。假若只以当下的欲望满足为依归,在为己方面可能出现整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亦即成为“为己方面而狂热的分子”。另一方面,在牵涉他人事件时,会出现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的情况,严重造成弱肉强食局面,所以个人要将欲望加以引导,使个人欲望自动收敛。

TOP
79#

利于义的讨论,根本上可以归结到人性的本善及本恶之上。在西方的哲学传统观念基础上,来把握人性。与中国传统的思想不同,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在马哲观念中,人们接受和继承了人做为自由存在物这一观念,但是在在对自由的实现路径及存在方式上看,马哲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的,因此对人自身的理解,就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做为社会历史存在着的人,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的。自然性就是自我保护等等不可能摆脱掉的自然界赋予的基本属性,与动物相一致的。社会属性则是人借助自己的实践活动所对象化出来的各种关系总和。只要人的自然性还存在着,这是必然存在的,人就不可能完全的摆脱利得趋势而选择义,只能是不断的向这一完美的选择靠近。

TOP
80#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在这样的社会亦是需要如此。由于社会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都只剩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人们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相互欺骗相互设套等等。。那么就很难在这样的社会中发现义举了。这时需要的就是我们善的本性的苏醒,从而让我们表达出一种爱的情感,那么这也才能形成一种仁义之心。而这也是极其需要的在我们现在这样的社会,有了这样义的行则,才能让我们更加坦然理性的面对生活的取舍,不至于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更甚是致人于绝境。那么就要这样的义举,只有这样似乎社会才能变得平和,多一份爱,那么害人的商品也就不会频繁的出现。
TOP
81#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在这个利欲横流的社会,成为“成人”不容易,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见利忘义,我们必须铭记于心。

做到舍利而取义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TOP
82#

  

             姓名:曹珊珊  学号:201005002925  学院:传媒学院  专业:新闻学(国际文化贸易)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的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83#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84#

义与利,自古代始,就是一个极其热门的话题,但有一个中心的观点就是舍利而取义,关于义也有很多解释:

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

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

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

意思。如:“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

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姓。如漢代有義縱。

合於正義的。如:“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

用來周濟公眾的。如:“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

◎ 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如:“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各种义在当今时代,对我们的意义有多大呢?义薄云天之人是否还会有呢?.......无论如何,义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TOP
85#

现实生活中,见利忘义的事情时常发生,贪婪是人的本性,尤其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们往往会为了物质利益而违背自己的良知,损害他人的利益。孟子提倡舍生取义,连生命都要让位于义,现在的人仅仅为了利就要放弃义,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更体现了我们当代人的浅薄与自私。因此我们更应该改变现状,当正义和私利发生冲突时,不仅要见利思义,还要做到舍利取义。如果不这样做,你也许可以得到一时的利益,却最终会失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
TOP
86#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利”与“义”。

“利”即个人利益,可视为人性对私欲的追求;“义”即社会道义,可视为礼德对私欲的克制。孔子主张人们在追求私欲满足的时候,要坚持“义” 对于欲望的导向,将社会道义作为社会行为的准绳,提倡“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孔子将是否按照“义”即社会道义行事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标准,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说一般的人只知晓自己的利益,君子除了知晓自己的利益外,还知晓社会的道义。如果放任一己私欲,就会导致不良后果,“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当欲望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应“以义制利”,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为了不违背仁道而牺牲自己的生存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微子因纣王无道而出走,箕子因此被贬为奴隶,比干因劝谏而被处死,三人皆为了心中的仁道,舍弃了趋利避害的私欲,故孔子称其为“殷有仁”(《论语·微子》)。

TOP
87#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中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

人非圣贤,难免见利眼开,但是我们在培养浩然之气的时候,要做的就是克服这种贪婪的欲望,看见利首先想的不是据为己有,而是想想义,想想君子之德,这样就能更好的处理利与义的矛盾关系,就可以逐渐养成“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高层次高人格。

TOP
88#

见利思义——就是说见到利益的时候要想到仁义道德。在中国伦理学史上,主要是指道德义务;一般是指功利或利益,在孔子那里,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所谓见利思义是倡导人们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时,要先想到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凡符合道义的利益可以考虑,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一定要自觉舍弃。君子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应把履行道德义务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如果”“发生冲突,应义以为上

TOP
89#

见利思义的意思就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当今社会是个追名逐利的社会,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但是我们仍然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清醒地认识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TOP
90#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