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61#

  如果说“智、仁、勇”的统一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的基本特点,那么“见利思义”,“义以为上”则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义”主要是指道德义务;“利”一般是指功利或利益,在孔子那里,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所谓“见利思义”是倡导人们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时,要先想到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凡符合道义的利益可以考虑,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一定要自觉舍弃。君子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应把履行道德义务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如果“义”“利”发生冲突,应“义以为上”。

  孔子倡导“见利思义”,并不一概否认人有对自身利益的希求。他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是,他又接着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是说,一个人追求个人的利益求富贵,去贫贱,都必须符合道义,“义然后取”。

  孔子坚决反对不顾仁义道德,拼命追逐个人富贵利禄的行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质”,即君子把高尚的道义作为自己一切行为的根本准则,“行义”是君子的本质。他把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贬斥为“小人”或“斗筲之人”。

  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观点认为,这里包含了孔子忽视个人利益,鄙视劳动人民的贵族偏见,集中反映了儒家重义轻利的倾向。实际上,在“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中,孔子把昭明道义看作是君子的高尚品格,把只知逐求个人私利看作是小人的特点,多少包含了在利益冲突面前,君子应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个人必须服从群体、国家、民族利益,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的可贵精神。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孔子的这一利义论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得以流传和发扬。董仲舒把它发挥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孔子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逐步演化为自觉维护国家、以民族和民众利益为最大光荣,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一心追求个人私利为耻辱的道德精神,这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TOP
62#

“利”是一个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它是一个显性的益处。而“义”也是一个人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它是一个隐性的益处。利与益相互制约才会使得“利”细水长流,让无止境的欲望适可而止。真正知道如何取“利”的人往往都会见利思义。不考虑“义”的人往往都为了一己私利牺牲他人的利益,贪污、受贿就是很鲜明的验证。
TOP
63#

任何个人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在自己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善应当远远大于恶。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即:见利忘义。

利:利益。义:道义。见利忘义的意思是贬义。用来形容为了利益而忘掉道义,出卖朋友的人。见利思义的意思是褒义。用来形容在利益面前首先考虑到的是义,考虑朋友。

《汉书·樊郦滕灌靳周传》说:“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TOP
64#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

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TOP
65#

节义或道义之心。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南金岂不重,聊自意所轻。义心多苦调,密比金玉声。”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初秋寓怀》:“义心孤剑直,学海怒涛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今本军师辅真圣主,得蒙上帝眷顾,以有当日之义心,乃有今日之义举,无非为上帝基督争体面,为上帝基督争纲常也。”
  (2).佛教语。因迷于事或迷于理而产生的疑惑不决之心。 唐 王维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3).周易学术交流论坛名称。义心论坛创建于2003年11月5日(癸未年壬戌月壬午日),为易学交流论坛。 义心论坛多年以来的做事原则是:踏踏实实做事不虚荣不浮夸;承诺是论坛最少存在60年不变;目标是一心一意打造中国最大最公正的免费易学预测交流学术论坛。
TOP
66#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
TOP
67#

[原创]

能够见利思义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大千世界,有多少见利忘义的人,又有多少被社会熏陶成见利忘义的人,能够在如此的社会中始终保持见利思义的品质更是一份难得品德。

TOP
68#

——就是说见到利益的时候要想到仁义道德。

当然,我并不是想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角度来谈,而是想看看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大多情况下利当先的大环境对人们思维观的潜移默化,这潜在影响的众多层面,也是仁者见仁,我想从农民工问题切入,——这就是下段文字和上段强扭牵连的原因。

    农民的地位低下的现实,因为他们不如城里人富,他们不懂城里人的新鲜玩意;农民工进城,进城人瞧不起因为他们“脏乱差”,说是“素质不够”。某市的民工请求司机开前门下车,被司机大骂不懂城里规矩,民工却说,“身上脏,不想和别人挤。”反想民工若有比城里高的收入,完备的保障体系,谁愿意穿着脏衣服到处跑。社会发展的畸形,现反而是既得利益者在责难那些未得利益者。

    这些未得利益者,他们才是值得崇敬的人。对于长一辈的农民,他们的艰苦品质,身边人物实例太多,不用费唇舌,我更想说的是同龄人。我认识的民工,年龄比我小,小时在家辛苦地跟父母要零钱,然后赶紧花掉,十六岁第一次出门非法打工,过年回家,竟五毛钱也舍不得花,他外婆说她看了都心疼;我认识的民工,一纸文书留给父母,为自己的理想出走,几个月里终日方便面;我认识的民工,不顾家庭的反对,去和重症的女友一起,……

    艰苦耐劳,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追求理想,对爱情执着,这是质朴的中国农民,须去理解,值得尊敬,这是在我们这个利益年代要思的义之一。
TOP
69#

在对待对待他人是,我们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爱因斯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如何对待他人利益,是义利定位的重要方面。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再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满足程度及实现途径却是不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因此,在对待他人利益上的定位应是倡义导利,为义舍利。

TOP
70#

当我们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双眼时,我们不应该盲目的接受这些利益,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去衡量这些利益给我们带来的厉害关系,我们可以享受这些利益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利益放弃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来得到这些利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想要利益必须考虑其中的害处;想要成功,必须考虑有失败的可能。所以,我们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要多考虑其中的厉害关系。
TOP
71#

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会自觉地坚守和履行社会大众必须坚持的行为准则。见利忘义,害人害己,为社会和他人所不齿。我们千万不能见利忘义。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诚实守信作为自己做人的根本,决不能因小利而失大义。

古人认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应该“见利思义”,就是在面对个人利益时,应该想到是否符合道德准则。“言而有信,诚实不欺”作为经商者的“法宝”,也是做人必须具备的美德。经商者见利忘义,欺诈蒙骗,这是只图眼前小利,以后不会再有回头客的。与人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谁都不会喜欢与这种人交往。

TOP
72#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译:看见利益便能想到正义,遇到危险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中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

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译:人占有了许多利益却不讲正义,虽然很富有,但常遭羞辱而且有很大的罪恶。罪恶重,祸患大,如果不是立即死于其罪恶,也会不久就忧伤,不能终生生活快乐,这是刑戮夭折而死的人。人有正义,虽然贫穷但能快乐,不讲正义的人,虽然富有却不能保存自己。这实在是正义养育人,比利还大,比财物还厚重。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

译:想要利益,必须考虑其中的害处;想要成功,必须考虑有失败的可能。

TOP
73#

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

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

人有正义,虽然贫穷但能快乐,不讲正义的人,虽然富有却不能保存自己。这实在是正义养育人,比利还大,比财物还厚重。所以我们要在正义中活着。

当人们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的时候,那颗睿智的心不曾发现而已。因此,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义利相持,只不过要永远牢记把“义”放在第一位。我们更应该发扬正义之风,维护社会的和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TOP
74#

见利思义 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又一表现。在这个追名逐利的年代这一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是当今中国政府官员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这就是最典型的见利忘义。孰不知老祖宗早已有言: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他们在利益面前忘记了自己应的该坚守的最终也只能是自食其果!!对于他们见利思义非常必要与迫切


    见利思义的另一个表现是在 当一个人当一个人有足够的 就应该想到比尔盖茨说过:一个人如果在巨富中死去,那是一种耻辱。当一个人拥有足够多的财富,他应该有见利思义之心,想到还在贫困中挣扎的广大劳苦民众并像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当今中国这个贫富差距严重的年代 ,对于富人们 倡导见利思义是非常必要的!!

TOP
75#

正所谓:君子爱才,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不正是“见利思义”的典范么!何谓“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义”好像和“利”总是分不开,有见利忘义之辈,也有见利思义的人。中国自古讲求“见利思义”,崇尚义而轻视利,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见利忘义”之风盛行,不禁让人痛心!难道自古以来因为见利忘义造成的伤还不够深么?在现在的中国,追名逐利取代了廉洁奉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取代了艰苦奋斗,弄虚作假取代了坦诚老实;真诚待人,实在做事,敬业勤奋,被看作不知时务,缺心眼的痴子、傻帽、窝囊废,在有些人心目中是非含混,黑白颠倒,使坦老实在的人遭到不应有的伤害,致使哄骗、蒙骗、诱骗、诈骗、拐骗等欺骗行为以及说假话、编瞎话、欺上瞒下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商场假货泛滥,官场形式主义、浮夸风屡禁不止,民间坑蒙拐骗无孔不入……这些见利忘义之举,必将给我们的社会和民族带来刻骨铭心的痛!在这里,我只能大声疾呼:中华民族,觉醒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