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16#

为人处世,首先需要处理的问题是义与利的关系,即道德要求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道德理性与感情欲望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关系到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关系到处世的态度、原则和方法。

如果说“智、仁、勇”的统一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的基本特点,那么“见利思义”,“义以为上”则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义”主要是指道德义务;“利”一般是指功利或利益,在孔子那里,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所谓“见利思义”是倡导人们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时,要先想到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凡符合道义的利益可以考虑,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一定要自觉舍弃。君子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应把履行道德义务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如果“义”“利”发生冲突,应“义以为上”。

孔子倡导“见利思义”,并不一概否认人有对自身利益的希求。他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是,他又接着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是说,一个人追求个人的利益求富贵,去贫贱,都必须符合道义,“义然后取”。

孔子坚决反对不顾仁义道德,拼命追逐个人富贵利禄的行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质”,即君子把高尚的道义作为自己一切行为的根本准则,“行义”是君子的本质。他把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贬斥为“小人”或“斗筲之人”。

TOP
17#

见利思义者,君子也。见利忘义者,小人也!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18#

赵柔,字元顺,北魏金城人,年轻时就以德行才学闻名,为人宽厚仁爱,很有信用。历任著作郎。河内太守。

赵柔曾经在路上捡到别人掉的一贯金珠,价值数百,赵柔立即叫回失主,把金珠还给了他。

后来有人送给赵柔数百枚铧[翻土用具],赵柔于是同儿子善明去集市上卖。有人要买赵柔的铧,赵柔向他要价二十匹绢。另一商人见他的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善明便打算卖给这个商人],赵柔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随既卖给了原来那个人。

当地的人听说此事后,都对赵柔非常敬佩。

古人认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应该是‘见利思义”,就是在面对个人利益时,应该想到是否符合道德准则。‘言而有信诚实不欺’做为经商者的‘法宝’也是做人必须具备的美德。经商者见利忘义欺诈蒙骗,这是只图眼前小利,以后不会在有回头客的。与人相处也是这样的道理,谁都不会喜欢与这种人交往。

TOP
19#

义与利又是怎么的关系呢?这一点孔子说的很清楚,《论语》中有:“ 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显然孔子认为义重于利。《左传》中有“宋穆公义不传子”的故事。宋穆公将死之时,在推举继承人方面,便选择了义。尽管当时大臣们都同意其传位于子,天下百姓也无异议,但他仍然将大位传于其兄之子。这是因为,他是从其兄长那里继位,当时其侄年幼,不能执政,而如今,他觉得自己应该将位子还于其兄之子。在大利大义之间,宋穆公毅然选择了义,令人敬佩。那么是不是君子就不应该取利呢?孔子并不认为义与利是截然对立的。子曰:“富贵如可得,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即是说,如果不违背义,能得到富贵,即使做了赶车的我也愿意;但是如不可求,就是要违背义就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TOP
20#

我总觉得利与义孰轻孰重到了现在才真正的成为了一个问题。以前,当大家都按照同一套思想系统行为处事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像现在这么多的问题吧。

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刚才我才看了一副漫画,说是回答金钱比爱情更重要的那位选手获得了满分,而回答爱情比生命重要的选手惨遭淘汰,是啊,是啊。

前一阵子去打工,本来人数已够,工钱也满意,但是后来又加入了一个人,虽说是熟人,但是面临着工钱会被再次削减的时候我也为之愤懑,甚至是厌恶,是我物质了,还是这就是人的本性?

TOP
21#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二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TOP
22#

“见利思义”而后“舍利取义”是正确为人处世的方法,也是社会生活对我们的要求。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如何取舍自可明了。

孟子曾经说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君子也。”记得《白银帝国》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善贾之心,惟义帝是尊”,所表达的也是义字当先之意。世界那么大而人那么小,人应该怎样自处?答案当然不言而喻。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中忠贞之义;《水浒》里的英雄好汉能为朋友出生入死,这是一种英雄之义;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这是一种仁人志士之义……仁义值千金,万事应以义字当先。

TOP
23#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24#

见利思义,就是要求我们在利和义面前,做出选择。古人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就给出了答案。可是在当今社会,有的人在利和义面前徘徊不定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们选择了在牛奶中掺假,选择了用有毒材料制作月饼。。。我们不禁疑问:泱泱大国的优良传统为什么不能得到继承?
TOP
25#

“义以为上”,是孔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主要不是作为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思想范畴,与仁、礼、智、信、和等一起构成了孔子学说的基础,甚至可以说,与仁一起成为儒家学说的两块基石。孔子认为,义是最重要的道德标准,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君子的行为准则。义与君子应当相伴终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所以“义以为上”、“义以为质”的思想为我们导出了舍利取义的观点,这种义利观要求人们超越功利境界,追求完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TOP
2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见利思义。

其实,与“义”相比,钱财乃身外之物,终有散尽的一天。而“义”却会在无形中越来越厚重、珍贵。一个人如果被利益之心蒙蔽,将不义之财纳入囊中,那么他得到的将不是财富而是祸患!3

TOP
27#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28#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内心方正,有些人内心圆滑,有些人对外方正,有些人对外圆滑。从这个角度考察,人物呈现四种形态: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圆外方。“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不同形态的人物交往,要用不同的交际之道。
TOP
29#

义和利有一致性,比如说合法赚钱、依法纳税,税费再惠泽天下人。依法挣钱,依法纳税,是个取利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取义,只有取义才能取大利。过去没有市场交换,义、利容易对立。有了市场交换以后,我认为应该把两者很好的统一起来,脱离了义的利是一种恶欲。
TOP
30#

见利思义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见利思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 早期儒家的“义利观”这个基本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