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181#

教育青少年学生更加应该懂得见义思利的内含,弄清义与利关系问题中的几种基本观点,并自觉坚持“以义制利”、“义然后利”的观点。让青少年学生明确义利观是具有阶级性的,知道为哪一个阶级和政治集团谋利益,就有哪个阶级和政治集团的“义”。总之,笼统的“义”是不存在的。
TOP
182#

“见利思义”,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意思是说:见到财货利益能想起道义,危亡关头不惜献出生命,长久处于困境而不忘记平生的诺言,就可以算是正人君子了。由于孔子“见利思义”的道德观点,恰当地处理、准确地概括了义与利这一社会生活伦理的本质关系,所以,被后世奉为基本道德规范,传承至今。要深刻认知“见利思义”德目,必须了解“利”和“义”的含义和它们的关系。
TOP
183#

当代主流意识中,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就是一种现代义利观的体现。公私兼顾,先公后私。邓小平说: “既要讲个人利益,也要讲集体利益。当二者出现矛盾时,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切实做到‘公私兼顾’。”
TOP
184#

见利思义教育在如今要求我们懂得社会生存规则,明明白白做人。义利观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则,应当深刻理解见利思义的内涵,知道何为利、何谓义,树立“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加强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学习,明确现阶段“义”的主要内容,在各种利益面前,知道“思义”思什么,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用正确的道德理念指导行动。
TOP
185#

现在的社会几乎见不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完美的人了,我觉得非常值得去反思这一切。在众多诱惑的面前,很多人想到的是利益,先考虑的是贪图利己,表面上与众人为善,但是到了苦难时刻,甚至是仅仅需要帮一下忙,就能看出一个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良好“心态。很多时候我在想,一个人愿意和你合作,主动联系或者故作亲近的,想必不是有求于你,就是有利可图。见到可以获利的事情时还能去思考仁义不仁义或者有没有危害的人,没有多少,不然生活中那些诈骗事件就不会频频发生。上当受骗的人越来越多,也给与我们一个大大的警示,所以渐渐地有很多人开始会去思考一件事的危害性,继而引起了一系列的信任危机。但是,通过这些还会有人渐渐去重视起“见利思义”吗?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了。生活中的我们需要观察和思考,很多问题的出现就是对我们的一个重要提示,反思自己,从自身逐渐去改变,也是为建设和谐社会而迈出的重要一步吧。
TOP
186#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就是道德修养比较高的人,君子做事的标准是看这件是否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事自然就不会去做;小人与君子是对立,是那些道德修养比较差的人,他们做事的原则是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事他们就会去做,不管这件事是不是符合道义。儒家教育的目的,至少是要人成为君子,如果人人都成为了君子,见利思义,做事都以道义为重,利益摆在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社会的问题自然能少了许多。
TOP
187#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古有见利忘义,也有见利思义。现代生活,网络将我们的生活变得纷繁复杂,利益的最大化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人们却忽视了义,那个我们应当以之为本的东西。我们都在抱怨社会的冷漠,人的现实,那么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守住义,提倡义,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温暖世界努力。
TOP
188#

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两者关系的处理,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的讨论。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提出了以超道义与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子既不重义轻利,也不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即先义后利的思想。“君子义以为上”即孔子提出的。孔子赞成“义,然后取”,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镝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他说符合道义的利益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对不符合道义而得到的富贵则视之如粪土孔子这些义利观我都非常赞同。可孔子却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需一定要去接受利益,不接受还要受谴责,他认为利益可以使风俗纯化,这些我不敢苟同。而且这在某种程度上和孔子重义轻利的主张有些冲突。尤其在当今这个“拜金主义”横行的时代,过多的强调利益,更会导向“见利忘义”“重利轻义”的歧途。且孔子也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也。”一切行事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话,容易招致怨恨。如果我们行善都是以利益为先导,没有利益则怨恨生,这样的人道德境界就自然低了,这样一群道德境界低的人形成的社会风气也不见得有多淳美。
TOP
189#

        什么是正义,在我的眼中,正义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高山千万年来岿然不动,它挺拔的身躯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宁折不弯。正义便是如此,它是这个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法则,维持着社会的的平衡。我难以想象缺失正义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那将是灾难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追求的必然少不了物质生活的充裕,没有利益可图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去做,当然在大是大非面前就另当别论了。不能用超高的价值标准要求生活在地球的每个人都能不为利益所动,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只是能不能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想一下正义呢?最起码见利忘义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谋取利益,可以,但要在符合正义的标准范围内,要做到见利思义!如果枉顾正义的法则,即使有了万贯家财又能如何,终日担心事情败露,惶惶不安,躲避仇家追杀复仇,不是从正当途径得来的财富地位,也终将会有一日被夺走。必要情况下甚至要舍利取义才能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因为良心的拷问是最严重的惩罚之一。所以要做到见利思义,正义的存在保证世界的安康!
TOP
190#

很喜欢这句“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想要利益,必须考虑其中的害处;想要成功,必须考虑有失败的可能。我们有时候做事情要从反面论证是否该做这件事。古人教我们见利思义,我们不能为了利益而忘记我们本应该拥有的义,当然也不能为了自己的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我们需要坚守心中的义,时时刻刻谨记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越界,以利为刀,刻画生命的壮丽蓝图。当然“义”的内涵随着时代而有所不同,我们要因时制宜,找到正确的“义”观念,不断地进步。
TOP
191#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192#

利,是人生存和发展之本,谁都需要利。因此,要区分儒家所说的“利”,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会陷入“义利之辨”的泥潭。利,有私利、互利、公利的区分;私利之中,又有“够用”和“享乐”之分。当然,如果人人都是利他,大公无私,社会自然和谐,但目前没有哪一个社会能达到,即使是乌托邦的天马行空想象,还是会有很多不尽人意处。  儒家所说的“利”,是在“义”的要求下达成,也就是获取利益需要符合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怎么做才是符合道义呢?倒不是时时去想着别人,也不是把自己当做国家机器,整日考虑国家、国际的大问题,很简单,只是做到获取利益时,够用即可,不因利益问题患得患失,不有求享乐之心,无愧而已。
TOP
193#

我认为,仁义的核心是“仁内义外”。其他涵义都是由“仁内义外”而生发,由“仁合义分”来表现出来。这才有韩愈所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合则亲爱,行宜则断明。至于作为社会规范,作为政治型的仁义,即在公羊学中的表现,与我们所说作为儒家学术的仁义略有不同。儒家学术的仁义,是从人出发,关于人本身和人的行为的学问,是人的道德上、伦理上的仁义;政治上的仁义,便是强调本分、等级的仁义,是作为统治人的仁义。这是与学术上的仁义的根本不同,仁义的本身,是要发展人、完善人,但政治上的仁义,是要统治人,约束人。
TOP
194#

在富贵面前,要想到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究的就是一个义字。我们在追求财富的时候,不义之财不可取。在贫苦之时,能够坚守住自身的义,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值得推崇学习。
TOP
195#

一看到“见利思义”直觉就会想起“见利忘义”,这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意义却是天差地别,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再见到利益的时候都会动摇,但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君子可以抑制住内心的动摇,坚守内心的准则,而小人则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心中的“义”,亦或是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义”。但事实是大部分人都会在“利”与“义”之间摇摆不定,不能抉择,而儒家的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给摇摆不定的人们一个正面的推力,让人们选择坚守内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