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226#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看见利益便能想到正义,遇到危险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中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
这让我想到不久前为救大火而牺牲的消防队员们,他们见危授命,是多么崇高的精神,是我非常敬佩的,他们把大义放在个人小利之前,用生命去诠释了义。在和平年代,我为拥有这样精神的人而感到骄傲,也对他们心生崇敬之情,也希望以后我可以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TOP
227#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处理人物质利益道德判断的一条行为准则,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组成部分。义和利问题,是长久以来伴随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当我们过分看重利益的时候,我们就会失去很多,特别是身边的朋友就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就不愿和你再做朋友,从而失去了的朋友。还有就是你在一味的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有可能这个利益的得来不是那么光明的,从而你就丧失了道德,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而有时候你一味追求道德,做老好人,也丧失了自己追求利益的那份权益。讲所以我认为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228#

义与利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儒家倡导仁义,重视人的品德与精神,因此在抉择问题上以道德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见利思义的理想结果是不见利忘义、选择“义”甚至有舍生取义的情况。社会发展的日益深入,更要求我们见利思义。以食品安全为例,不良商家为牟取利润而弃消费者健康于不顾的行为显然是见利忘义的体现。所谓的“义”,不仅关乎义理,更可能牵涉他人乃至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义利关系时要作出更多考量。
最后编辑武定敏 最后编辑于 2019-11-29 20:56:31
TOP
229#

在现代社会,其实这里的“义”,其实可以看做是原则,当利益摆在面前,你是否能坚定信念且原则不变,思考这样做是否符合自己的原则,有时候人们会选择利益,其实恰恰相反,有时候坚持原则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见利思义”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有些时候坚持原则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别人也更放心的把重任交给他。
TOP
230#

孔子思想中有很多对“义”与“利”关系的争辩,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孔子对钱财的态度。在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使人们的心灵变得肮脏,到处充满金钱的铜臭。而在中国,在孔子的“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在追逐财富的同时兼顾“义”,“见利思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TOP
23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当今社会,虽然经济迅速发展,但很多人都无法做到见利思义。《论语》中写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句话值得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学习,我们不能为了一点利益而抛弃道义。
TOP
23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当一个巨大的利益摆在你的面前,你会如何选择,是利欲熏心,陷入利益的池沼,还是无所不用其极,以卑劣手段谋尽私利,或是秉持本心,取舍以义。当利益和诱惑越来越大,多少精明之人被蒙蔽双眼,比如传销,一夜暴富,坐享其成,这些字眼将一个个“聪明人”洗脑。只见其利而不思其患,只图私利而不能守义,此或不可谓之人也。
故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TOP
233#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义面前,生尚且可以舍弃,更何况是利。实际上在我看来,人人都遵从义,共同筑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才符合所有人的利。若是人人都为私欲,舍弃义,总会有自己被祸害的那一天。
TOP
234#

在义利关系面前,有的人选择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有的人选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在我看来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取决于一个人境界的高下。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自己的义利观。他希望以“见利思义”使人明确私欲的界限、维护财富或官职的正当性,以“富而好礼”促进财富与道德的结合,让财富发挥济世的力量,最终的目的是义与利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可见,用德性和理性去调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任何文明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手段。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物欲与利益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那些只顾追求财富而罔顾其他价值的物质主义,以及只关心自己而无视公共精神的利己主义,必然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在我看来,“见利思义”既是孔子对其义利观的最准确概括,也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准则。人生在世,除了生存和享乐的需要外,还有获得社会认同的需要,以及使生命获得升华和不朽的需要。患得患失、见利忘义,虽然可以获得低级、暂时的满足,但失去的却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所以,当人即将陷入物质主义或是为利益所动时,要及时克制自己的欲望,听从内心正义的声音,做到见利思义,切不可见利忘义。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周莹萃 最后编辑于 2020-01-16 22:55:19
TOP
235#

目前人类对其他物种生命的态度大多都是一种见利思义的行为,人们给自己自定义为地球上的高等生物,认为我们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这个地球的动物和植物。我个人观点是人其实也是这个地球上的其中一种动物,由于高于其他动物的智商使得我们占有了地球大多数资源,这其实是不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的。高智商不代表可以随意支配其他整个物种的生命。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而生存对我们人类发展来说可持续性更好,自然规律中存在的残酷当然不可避免,但是无限放大人类的私欲是不可取的。
TOP
236#

见利思义,是说遇见可取之利,要想一想此利是否合义,合则取,不合则不取。见危授命,遇见危难,义不可免,决不逃避,不惜交出生命,也要解危。与人有约,永久信守,不论后来境遇如何,决不忘平日与人所约之言。这里的成人指的是完人。完人从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按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说法,完人意味着人完了。历史上出现过凡是自以为是的完人,最后多不得善终。孔子想必也明白这一点,他对完人的要求虽然很高,但具体内容仅有三项。见利思义,利可以指财富,也可以指权利或者其他的利益,义可以指的是获取利益过程中秉持的道义,亦可以指获取利益之后应该秉持的道义。义无疑是高于利的。
TOP
2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想要利益,必须考虑其中的害处;想要成功,必须考虑有失败的可能。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会失去一些东西,有些东西可以用来牺牲,而有些东西却是拼死也要守护的,比如义,以义换利,实是本末倒置。
TOP
238#

见利思义,若“思”只作“想到”解,实际上并不难实际上并不难,甚至没有人做不到。利益当前,即使是利欲熏心者,也会想到其行为是在触犯法律或违背道德,但是却仍然会做违法背德之事。故"思"作“想到”解的背后,指向的应该是“思考”以及“权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选择并不简单,故作为见利思义反面的“见利忘义”的例子也绝不少见。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是用“义”来约束欲望的猛兽,还是最终被欲望所吞噬,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做出理性而正确的选择。
TOP
239#

见利思义,说的是在好处面前现审视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孔子其实从来就不否认应当适当的为自己谋取利益,但这里的适当必须是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基础上的。诚然,人对于利益的渴求在很多时候是高于内心的道德追求的,就如同年初的倒卖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就如同之前的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正因为这一点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甚至说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这一点需要人克服自己原始的本能。但正因为如此见利思义才具有被提出的价值。在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市场化经济之下,守好道德的红线更是尤为重要。
TOP
240#

义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任何个人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在自己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善应当远远大于恶。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方面可纳入“义”的范畴之中。专制作风、官僚特权思想都是对正义精神的损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假“正义”之名以行其私,在小集体圈子里讲“义气”,以抽象的“义”去压制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等等。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