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211#

        其实见利思义这句话说起来挺简单的,可是做起来就还是有点难度的,相比见利思义,也有不少人喜欢见利忘义,可以说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见利思义才是我们所需要追求的。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见利思义”,“义以为上”则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如果“义”“利”发生冲突,应“义以为上”。我们当今社会就需要这种品德、、、
TOP
21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舍身取义的精神成为了后人的学习典范
于是出现了舍身取义的董存瑞 梁启超...
“义”是奉献,是牺牲,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TOP
21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道义、利益,很多人面临选择之时都会在这二者之中犹豫不决,因为他们不曾想过,倘若抛弃了心中的道义,他们将拿什么来面对自己?倘若抛弃了心中的道义,无论表面再如何光彩夺目,羡煞旁人,褪下虚荣的外表后,仍是自己不愿变成的样子。
TOP
214#


我们传统的“经”,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断代和失传只能让我们成为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我们的教科书常常拿历代的英雄人物教育我们的孩子,却从不问英雄当年读了什么样的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而源头水之清甚于渠水,更甚于自来水。为什么我们弃源头水之甘甜而奔向渠水和自来水
TOP
215#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一切都要以道义作为比照衡量的标准,可见,孔子对“义”的重视。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时,孔子是这样回答的。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做到这些,所以孔子又对其进行了补充,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孔子不反对君子去追求利,但在追利的过程中时刻想着道义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吧。孔子的学生子贡可谓是富可敌国,他善于经商,但子贡在追利的过程中并未损害他人利益,是诚信经商的典范。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商家却做不到诚信经商,“三鹿毒奶粉”事件是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重要案例,三鹿商家最后的倒闭也说明如果见利舍义,最终也只能是损人不利己,所以我们该领悟见利思义的重要性。
TOP
216#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人这一生,需要以完善品格为人生的一件大事。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 “见利思义”即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
“见利思义”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它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其发扬光大。
TOP
217#

最怕物欲挡住你视线的清明,让生活陷入酒肉的沟渠。
有“不义之财”的说法,自然是因利与义起了冲突。舍义所得的利,总是会有一层阴翳罩在心头,活的佝偻。他会怕他人也将这不义施加在他身上; 舍利取义的人,自然洒脱,心性刚正且总是遵循自己的道义,能一直这样做的人,也是非常难得的了。
TOP
218#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这么说道。义利之辨,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我觉得这个争论有点类似与康德所讨论的,有德无福和有福无德的现象。正是现实生活中,利与义似乎存在不可兼得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去探讨义与利究竟何者更加重要。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假定上帝的存在。上帝之眼会记录我们的行为,用客观公正的标准评价世人的道德行为。而中国古代圣贤的回答是:见利思义。这里似乎就暗含了一个前提:义与利似乎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是可以通过义的方法去获得利,这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但有时,利与义就是冲突的,非此即彼,那么此刻应该怎么办呢?同样的,见利思义。将格局打的更开,不要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更要开到更宽的社会的和谐与公平,做出尊崇内心良善的选择。这里个回答其实与康德的回答也是有相似之处的,只不过康德的评判来自外在的上帝,而圣贤的选择源自内心的善良。礼仪之辩争争吵吵几千年,但希望有一天,我们会像孟子一样,在义与利之间,毫不犹疑的选择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那是因为义才是心中更重要的东西呀!
TOP
219#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真正的义士看到利益就想到正义,遇到险情哪怕危及性命也要挺身而出,久久不忘平日的诺言。这使我不禁想到高渐离为荆轲报仇的感人事迹。高渐离为了刺杀秦王为荆轲报仇,刺瞎了双眼,苦练琴瑟,终得一日接近秦王,却投琴不成,命丧堂前。高渐离明知自己孤身一人报仇危险重重却不惧艰难,不达目的终不罢休,实乃义薄云天之人。
我们讲究的“义”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鲁莽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昂扬的情感,是愿意为他人付出的一种激情,虽然有时可能会损害个人的利益,但是依旧勇往直前,这便是大义所在。
TOP
220#

见利思义的是贤人,但我们普通人多数都是见利忘义的。若一个人替另一个人保管钱财,如果没有凭证,一旦钱财的数目过大,那很可能就会引发纷争,进而导致一场官司,更甚者会是一场惨剧。这就是人们见利忘义的后果啊。
TOP
221#

生死是一个大问题,很少人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能保持无所谓的姿态。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失去了便不再拥有,因此要珍惜生命。不珍惜生命的人势必会遭到人的讥讽。珍惜生命就要对死亡保持敬畏。不敬畏死亡的人必定不能明白生命的珍贵,而且也会是社会的威胁,亡命之徒是可怕的。然而,有的人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为了生存无所不为,这样的人也同样是为人所不齿的。因此应该在这两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过于贪生,也不能把生命当儿戏。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生死之上设立另一种值得人们追求的道德价值,孟子将之设为“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以义的准则当作生死价值的平衡点,不仅能减少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有比生更为重要的价值;也能避免人们不爱惜生命的行为,因为不爱惜生命本就是对亲人朋友的不义。而将这一道理放在义利之辩上也是行得通的。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宋进斗 最后编辑于 2018-05-23 16:44:51
TOP
222#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没有人不想得利,没有人想穷困潦倒。但是,君子爱财当取之以道,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来谋取私利。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能迷失在物欲的森林里。中国的传统儒家的思想是“生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也就是说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但是我认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同等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集体利益而去强迫个体做出牺牲,当一个人没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时,我们也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他,只要他问心无愧,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即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种要求太高,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TOP
223#

孔子提出义与利的分别,并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依照礼的要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去表述它,以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这才是仁义的君子,而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则不足以称为君子。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他曾说过:“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要求君子“见利思义”。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儒家思想中,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利的追求与获取,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要放弃利,这就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TOP
224#

人格教育修养的标准:高度的智慧;道德的涵养,没有私欲,没有火气:心平气和;品德好的人,再加上勇敢、决断、侠义的精神;还要加上文艺境界,与高度的礼教修养,这样几个条件合拢来,就可以为称之为完美的人了。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要多考虑一下义的方面。看看这个利是不是合理、合情、合法。身为负责人,为大家做事,要能做到临危时,接受任命,为达成任务,宁可委屈自我,造福大家。还有平时所说出的话,不管经过多少时间的考验,何等环境的考验,纵然过了很久很久,都能言行一致,说得到的一定做得到。做到这些也能称为完人。
TOP
225#


看见利益就想到道义的人,会以道义作为自己处理利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仁作为自己生活的根本准则,这样的人,如果能一直这么行动下去,那么可以算是完美的人了。想要得到利益,就必须思考其中的坏处,想得到成功,就要先考虑失败。道义也是如此,在我们行善施行道义的时候,也要想着若不这么做会怎样,做了会怎么样,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尽量做了对自己对他人好的事情。欲行善事,必承其重,我们偶尔也会有好心办坏事的时候,所以,三思而后行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要认真执行的方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