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233343536373839»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526#

从古代的这么多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仁的对象是很宽广的,很全面的。从爱自己,到爱社会,再到爱自然,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通过读经典,从中体会古人的智慧,再运用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我想这是古代经典带给我们的最好的财富!
TOP
527#

       仁的对象有自己、亲人、人民、自然等。我觉得最高的境界莫过于万物与我为一。人各有心,想克除私欲几乎不可能,但天地万物始于一体,人与自然的种种不能分离。只有将我们的仁推及世间万物才为仁的最高境界。近年来,人类的生活环境每况愈下,究其根源在于人无止境的私欲和谋取,若人能有自知,我们就应将仁带到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用行动践行仁。
TOP
528#

最近在读卢梭的《爱弥儿》,现在看到了15~20岁的青春期阶段,卢梭特别强调自爱,这与孔子强调的仁的第一个对象不谋而合,孩子的第一份感情是爱他自己,而第二份感情是从第一份感情衍生出来的,则是爱身边的人,要做到人,除了爱自己,还要推己及人,爱他人。
TOP
529#

仁的对象首先是自己,要爱人先爱己。看到过一句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在我看来,这句话并不是强调只爱自己的自私行为,一个人只有爱自己,才会懂得被爱是什么体验,也会更加懂得把爱自己推及到他人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爱亲人,爱人民,爱自然。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儿女,感受人伦之了;爱人民看起来很大的层面,爱人民就是爱自己的国家,爱这个社会,愿意为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爱自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港湾,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仁”者,定是拥有一颗最温暖柔软的心。
TOP
530#

帖子中提到“仁”的对象中一点是“爱自然”。“自然”在《道德经》中是一切义理的最终答案,鸟兽和仁义一体,我们要亲近自然,在自然中寻找人生答案。
TOP
53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意为:仁者是人格成熟的人,他的表征是能够爱别人。这种爱是一种大爱,它包含着很多对象。既包含自己和他人,也包含山川草木和天地万物。
TOP
532#

王安石的“爱己者,人之端也”,扬雄的“自爱,仁之至也”。均强调了自爱的重要性,陈杰思先生也将自爱放于仁的首位,不得不说,惊讶之余,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能称得上“自爱”。
过去的我会很狭隘地认为,自爱就是放纵,永远将自己放在第一位,但后来发现这不是自爱,这是自私自弃。那何为自爱?我觉得,自爱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在某个角度,它还是一种自我取悦和自我救赎。
“爱”本来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时候给你一颗糖不是爱,反而打你一巴掌是爱。所谓自爱,不过就是把爱的对象换成了自己。学会打自己一巴掌,找到自己的不足,去改正它,不断把自己变得更好。学会给自己一颗糖,永远不为了不值得的人或事浪费自己的时光,让自己变得快乐轻松一点。
想着想着,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人自爱,自会爱人。因为自爱让我们懂得了怎么爱,只不过是把对象由自己转向别人了而已。
最后编辑原娜 最后编辑于 2019-12-20 22:45:04
TOP
533#

仁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广大的。正如韩愈所定义的“仁”,应该是“博爱”。表面的解释就是博大的爱。因此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爱亲人,爱周围的一切,更要爱人民,爱祖国,爱天地万物。也许爱自己或者爱亲人,很多人都做得到甚至做得很好,但是要做到爱一切,爱天地万物却寥寥无几,因为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是不会有任何回报的付出。不过我相信我们中华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一句话,要爱一切,就像说天下没有天生的敌人一样,我们说的敌人,其实只是认识上的差异而已,或者说是我自己认识上的不足,或者别人认识上的不足。

当他们或者我们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愚蠢时,哪里还有矛盾,哪里还有仇恨。爱不应该是自私的,应该是符合义理的。
TOP
534#

感触最深的是第二条的“爱亲人”这一条,最主要的原因是昨天因为一件小事和家里吵架了。起因是我又借钱给那个拖了两年未还我钱的朋友了,家人就很反对我这种“烂好人”的行为,认为这个“有借无还”的朋友不应该继续交下去了,我就因为朋友这件小事为朋友争辩和家里闹起来了。“不爱自己的亲人而去爱别人的,叫'悖德'”这就话让我感受到昨天做的是错的,也和家里亲人道了歉,也明白了家人更重要的原理,虽然还不是说到了“不爱家人”的地步,但毕竟起了冲突就会觉得很过意不去。
TOP
535#

对于“仁”的对象来说,其实和道家“道”的对象都是一样从自己为出发点。但是仁的对象是推己及人再到自然,道却是讲究的是回到自身并没有把“道”的意志施加在除自己以外的目标上。先爱自己再爱他人,这说明仁的核心还是以自己为出发点。但它却并没有过分强调把仁施加给他人的必须性。可是现实的事实是:并没有完全存在一种对“仁”目标不断完成和交替的过程的情况,所有人都在不间断不规律地爱自己和他人和自然,有时你会没有估计自己的基础之上便为他人做了考量,这便是仁的对象的交替性.
TOP
536#

天下之道,仁为首。在历史的洪流下,有着无数的人心中不仅仅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更让自己的仁爱之心推己及人,让无数的其他人也感受到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一种很广泛的,不好去下定义的一个概念,但这并不重要,仁爱之心最大的作用不在于展现出一个概念,而在于让人去感受到这样一个概念的存在,并在自己的思考下进行实践,让更多的人去通过对仁爱的理解去知晓仁爱的力量,并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的和谐、安定。
TOP
5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自尊自爱为仁最主要的对象,只有实现了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仁,才能推己及人,将仁推向他人以及社会和国家。那么为什么首先要自爱呢?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自爱可以理解为尊重自己,这样一个自己是否能够仁爱,能够仁义,能够仁道?当自己能够实现对自己的尊重与敬畏,再给予他人的仁爱才是真正的,他人需要的仁。
TOP
53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学会自爱、爱亲、爱他人、爱万物。自爱或许不难理解,一般来说我们都会是自爱的,我们很少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来。爱亲我们往往也能做到。可我们做到自爱和爱亲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爱是否是基于我们本能的希望我们过得更好,爱亲是否是基于我们的情感?如果是这样我们有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去爱人、爱物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文化似乎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道家的至人之境如何到达,如何才能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呢?
TOP
539#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即人毫无差别地爱一切人,不分彼此,一同天下之利害、好恶,可以说是因为没有差别所以人无私,便兼爱,主要还是在一个“私”字,也就是利,其兼爱的背景是互利,在墨子其他主张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功利主义,比如“尚同”,天下人平等无贵贱,这样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才能和平相处,没有利益纠纷便没有争斗,也就是“非攻”。不过墨子对于爱的看法还是过于浅显,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把小生产者互爱互利的道德原则推广位天下普遍的原则,这其中含有功利主义的交换原则,道德行为的实施应于自身出发,自觉、自愿、自律,使人具有道德主体性与道德自由;墨子的所有主张都可以用“兼”字来概括,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伐异”,在同与不同之间还有更多复杂微妙的关系需要考虑,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显然具有更大的意义。
TOP
540#

对于“仁”的理解,有人将“仁”从字面上拆解为“二人”,它的意思是说,“仁”并不是一个孤立之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实现“仁”。可以说,这比较恰当的说明了“仁”的对象不是其他说明,而是人。对此,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可见,孔子所说的“仁”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发生作用,才能实现。因此,就要从对自己身边的亲人尊敬,然后推己及人,更甚者,不仅是爱人,更要爱大自然,爱天地万物,因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一种至高至善的大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