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631#

在儒家哲学中,“仁”所涵摄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性关怀”,发显为以“己”为坐标原点面向“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对象以及规定相应的伦理条目,一般被视为人类道德标准的首要目标和最高原则。孔子的“仁”有三个倾向,分别是仁之人格、仁之道路、仁之境界,即仁人、仁政、仁道。仁者具有爱己爱人、敬亲敬民、畏天知命的大心,并能坚守并推行正道、修己安人、经邦济世,最后将仁爱之心推向宇宙万物,体会仁者与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式内心充盈且生命自由的境界,如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王阳明“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基于血缘亲情不断地将关爱给予他人、如同树木般开枝散叶、越发茂盛,如此身边之人皆被善意笼罩,绝假离丑,不可谓不美。
TOP
632#

“仁”的对象,在儒家思想中是层层推进、逐步扩展的。《论语》中,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最初的“人”常指亲人、朋友等近亲群体,体现了“亲亲”的伦理原则。但仁并不止于此,它是一个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推展过程。孟子更进一步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仁爱之心推广至整个社会,涵盖陌生人乃至万民百姓。这种扩展并非空泛之爱,而是有层次、有节制的爱,是以“义”为原则指导下的仁。仁的对象也不局限于个人或群体,还包括社会制度、人伦秩序,甚至可及于天地万物。例如《中庸》所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便将仁推向宇宙整体的体认。总而言之,仁的对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主体德性的提升而不断拓宽,其核心始终是对“他者”的体恤与关怀,以及对关系网络中“人”的尊重与负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