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031323334353637»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496#

人必定是自爱,然后别人才会去爱他;人必定是自尊,然后别人才会去尊重他。自爱,这是仁德的至高境界;自尊,这是礼仪的至高境界
TOP
497#


我们传统的“经”,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只能让我们成为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我们的教科书常常拿历代的英雄人物教育我们的孩子,却从不问英雄当年读了什么样的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而源头水之清甚于渠水,更甚于自来水。为什么我们弃源头水之甘甜而奔向渠水和自来水
TOP
498#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王安石《荀卿》)“端”首也,萌也,始也。仁的开端是己,由己及人包括亲朋师友和其他人,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尊自爱,是仁的开始,也是仁的顶端。要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自尊自爱,而爱亲人,爱朋友,爱社会,爱自然更是自爱的体现。这时一个良性循环,始即为终。《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以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亲人,对待人民,推及到爱惜万物,即爱自然,《田律》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保护环境法律条文,规定早春二月不许捕鸟,不准猎野兽,也不准砍树,夏天七月以后才解禁。早在先秦古人就有和自然共生的意识,这是博爱的体现,也是爱自己的表现。
TOP
499#

关于仁的对象,我觉得首先应该是爱自己。人格的魅力之一在于自信,人们喜欢追随那些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爱自己吧,所以当我们遇到困扰时,都应该记起扬雄的这句名言,不要什么都归因于自己,学会接纳自己,才能爱自己。
TOP
500#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TOP
501#

  我们国人,素来喜欢讲究仁义,尤其是对那些侵略我们国家的人,也要对他们进行宽恕,以显示着我们国人的胸怀;可是,我们这样做了之后,得到的是什么?恐怕是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即使是口头上的道歉或者是尊重,也不可能会得到的。从这一方面来说,这是十分不明智的行为,即使是对平民百姓,也会讲究的礼尚往来,而不是一味的宽容;而一味的宽容,只能最后成为纵容的,是赢不了任何的尊重的;还有,最后的结果是,不但没有人会尊重我们的,还会对我们进行鄙视一番,还有认为他们对我们的侵略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也必须是举起我们手中的武器,对那些给我们民族带来灾难的人,绝对要不客气地进行还击。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想法,是不现实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能够做到,只是并没有引起我们重视而已;而且,很多方面都证实了光有宽容是不可能会赢得尊重的,日本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TOP
502#

爱人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外出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去学习文献知识。”(弟:同“悌”,敬爱哥哥姐姐。以:用来。)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译:对待他人的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他人的家庭,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

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

译:当今天下君子,真正地要天下人富裕,厌恶天下人贫穷;要天下太平,而讨厌天下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

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礼记?乐记》)

译:普天之下,互敬互爱。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清]李毓秀《弟子规》)

译:凡是人,都应该去爱。所有人都是上天共同覆盖的;所有人都是大地共同载负的。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偶然吟》)

译:不忧虑自己一家的饥寒,所忧虑的是天下人的饥寒。
TOP
503#

  仁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广大的。正如韩愈所定义的“仁”,应该是“博爱”。表面的解释就是博大的爱。因此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爱亲人,爱周围的一切,更要爱人民,爱祖国,爱天地万物。也许爱自己或者爱亲人,很多人都做得到甚至做得很好,但是要做到爱一切,爱天地万物却寥寥无几,因为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是不会有任何回报的付出。不过我相信我们中华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坚信博爱的力量!
TOP
504#

仁者爱人。真正的仁者,不只是“爱”别人,更是爱自己的亲人,爱我们的自然,还要做到自尊自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忽视亲人的喜怒哀乐,经常也不在乎他们健康与否。对自然的索取也认为是理所当然。但我们会在大众面前表现出很“爱”别人,然后标榜自己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自己是多么的仁慈,多么的善良。但是谁会相信一个不会爱自己亲人的人,是爱别人的?是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呢?仁是道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真正学会爱亲人、爱自然、爱别人和自尊自爱。
TOP
505#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讲究的仁,由己及人,讲究孝悌之道、讲究以友辅仁。西方世界一直在推崇着大爱——上帝爱世人——圣经上告诉我们基督耶稣降生,彰显了神对人类的爱,上帝将他的荣耀带到世界上,基督耶稣降世是为了拯救世人。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靠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基督是在拯救人们的灵魂,在“未知生焉知死”和强调“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世界里,还是用仁去爱你身边的人,爱你的人民。
TOP
50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爱的对象应该是以自我为圆心向外扩展的。首先是对自己仁爱:“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自爱,仁之至也。”这是仁的起点。其次是要对亲人仁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再次,范围更加推广,推及全体人民(当然要在能力有限的范围内):“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墨子尤其推崇这一点即“兼爱”思想。最后,是要爱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故,最初的爱自己,其实也就是爱自然,物我融一,最后我们可以发现,仁爱的对象就是整个世界,所有的人和物,这就像是一个圆,一种良性循环,仁爱从哪里来,再回馈到哪里去。
TOP
507#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讲究的仁,由己及人,讲究孝悌之道、讲究以友辅仁。
TOP
508#

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爱后,才会懂得什么是仁,才会以爱己之心去爱他人,推己及人。一个人只有学会尊重自己,才会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
TOP
509#

孔子、墨子、庄子等各位圣贤的思想主张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他们的思想居然可以通过“仁”这个字串联起来,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仁”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从爱自己到爱亲人,再由爱亲人到爱人民,再从爱人民到爱自然,从逻辑顺序上体现了孔子“仁爱”从亲到疏的推广过程,从结果看,却体现了墨子的“兼爱”特点。儒墨两家相互对立,却在结果上殊途同归——构建文明和谐彼此尊重的伦理社会。但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套仁的对象理论,起点是爱自己。我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过于强调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而恰恰忘记了爱自己,才是“仁”的起点。一个无法真正爱自己的人,是没有办法去爱他人,爱社会的。有一句话是,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毕竟,只有自尊自爱,才能去爱与被爱。
TOP
510#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告诫人们,年幼的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做事严谨讲究诚信,博爱众人,亲近仁爱真理。若在做好这些事情的基础上仍有余力,才可习得文学。
现在的学生,以学历来评价自己才能的高低,对自己道德方面的关注远远不够,往往有一些所谓的高材生内不侍父母,外不事兄长,目中无人,语气蛮横,毫无仁爱之心,这样的人最终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而真正在社会中处于长久不败之地的人,都是德艺双馨,爱己又爱人的全能之才。我们新一代青年需知仁,求仁,爱仁,为仁爱社会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