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406#

    咦,爱自己是仁的发端么?那这样大概每个人都已经站在了仁的起点上了呀。毕竟大家都是爱自己的,不爱自己的人可能会有,但是真的很少啊。不爱自己大概是丧失了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希望了吧。不爱自己的人,不从仁的角度。单从人类的角度来说,真是可怜,连自己都不去爱自己了,真是很可怜啊。难以想象是遭遇了怎样的事情才会绝望的连自己都不爱。
    由“爱自己”推及爱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再到天下所有人民,再到自然万般生物。到达了第四种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了,与天地万物融而为一。一般大家都会认为到了人民这第三层就于自己没什么太大关联了。据说地球上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七个人而产生关联,就比如我的朋友的亲戚的朋友的朋友恰好是你的亲戚的朋友的朋友。多么奇妙的关联啊。经过这许多年的战乱和人群迁徙再加上最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血缘已经不再像古时那样纯正单一,尤其是欧洲,一个人的身体里可能流淌着数个国家的血液。中国可能血混的没那么大的差距,大多是南方北方的混血,但也说不定我们体内流着与我们宿敌日本相似的血液,毕竟传说日本是从中国流逃得人们繁衍建成的。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起源于水中的生物,然后逐渐爬上陆地逐渐长成像猴子一样的生物,最后演变成如今的人类。所以我和你很有可能是同一只猴子的后代。那么现在世界上的那些极端的民族主义看起来真的是很可笑,你从心底里厌恶诅咒希望从地球上消失的那一个民族的人,在很久以前和你是同一个祖先。这样看来,其实地球上的大家都是一家人,那么现在地球上发生过的一切战争和杀戮,都是人类可笑的自相残杀。
    万物本是同根同源,爱自己,由己及人,自然是要爱天下众生。从道理上来讲这是及其正确的,但是可惜的是这世上就是有人被利益被无谓的情绪蒙蔽了双眼。

最后编辑姜德涵 最后编辑于 2016-06-10 10:04:47
TOP
407#

“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正地尊重他人吗?
TOP
408#

       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敬师长。有一颗博爱之心,去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在此基础之上还有剩余的力量,就去学习经典知识。这是非常普通的具体的做人的规范,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要求自己而做到这些规范。仁的对象,是我们的父母,家人,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尽管孔子提倡的“爱人”的思想,与孟子提倡的无差别的爱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我相信,孔子一定是怀着一颗博爱、体恤万民的心而提出的。泛爱众,而亲人,这样的思想在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无疑是人精神上的一盏温暖的明灯!
TOP
409#

仁者爱人,人不能只爱自己,人还应该爱亲人,爱朋友,爱这世间一切的人,爱这世间一切的事物。常怀仁爱之心,用发现美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自然地怀有一颗深沉博爱之心,内心应该能摆脱急功近利,从而多一份平和静谧。同时,仁要与智结合,“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虽说要看到世间万物的美好,但是也要理智辩证的思考,如此方为正道
TOP
410#

做一位仁者,爱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他们让你成长,所有的磨难最终都会转化成力量,值得体味,助你发光。他们仿佛一颗稚嫩的种子身边腐朽的土壤,生而不堪,但却是可以借助的力量。正如那些曾将将黑夜带入你生命之人,也必留下星辰。
TOP
411#

"他人“

  何谓仁?《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仁,亲也”,就是指对人亲善友爱。“仁”字的构造就体现了仁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要体现于人与人之间。他人对于我们行仁德、成仁人至关重要,没有他人,就没有我的“仁义”,我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仁人。
  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构成了我成仁、成为仁人的前提条件,所以孔子特别重视保持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反对将我与他人割裂开来。譬如,有一次桀溺对子路说,你与其跟在孔子后面东奔西走,试图改变社会而不能,还不如跟在我后面做个隐士,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孔子听到后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与“斯人”之间的纠缠就充分地肯定了我与他人之间无法割断的关联,我只有与他人在一起,我才完成了自己社会化、文明化的过程,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正是有见于我与他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孔子经常将人(他人)己(我)并举,以引起弟子对于他人的注意。其中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很多,如“不患入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己以安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在孔子那里,仁必定是从我出发而指向他人的,仁当中有“我”也有“他人”,仁学必定是存于我与他人之间的一门学问。
TOP
412#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切仁爱之本均为孝悌。如此仁的“根本”终究会长成参天的“大树”。孝悌不知,妄说仁者爱人,不足以信。此乃鉴别仁之鉴邪。(读王阳明)
       本篇认为仁爱的顺序为爱自己,爱亲人,爱人民,爱自然。孝悌为仁爱之本与自爱为仁爱之本是没有冲突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爱是孝悌之首,孝悌是仁爱之本,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TOP
413#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首先是要自爱,自尊自爱,才能爱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灵魂,自己作为人的权利、义务、道德。“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亲人,爱家人,爱那些陪伴你度过人生中温暖、难过、孤独、快乐的人,爱与你心灵契合的人。爱人民,爱你的同胞,爱每个可爱的人尊重他们,帮助他们,乐观面对生活。爱自然,爱世界呈现给你的景色,爱生活给你的色彩,用美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便是美的。仁者爱己爱人,爱生活,爱自然,爱一切美与不美的食物,用爱的心灵感受世界。
TOP
414#

普天之下人,互敬互爱之。我们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片热土上,都要学会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学会去爱别人,而爱别人的基础就是先学会自尊自爱,如果一个人自身都自暴自弃,看不起自己,那么他只会每天处于自艾自怜之中,怎么还会有精力去关注他人,去爱别人呢?若是爱,就说自己有能力去爱全天下的人,又从何发现呢?那就要从你身边的人发现,如果你的亲人、朋友谈起你时,眼里是温暖,脸上时微笑,让人感觉到的是幸福,这才会让人能够相信你能够去爱别人,去尊敬别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爱,就要明确对象,努力去爱。
TOP
415#

大家应该还记得农夫和蛇的故事吧。农夫对本性冷酷的动物实行仁道,最终导致自己葬送了性命,得不偿失。我们在实行仁的时候,应该注意对象,不要盲目行动
TOP
416#

仁的学说可以说是历史长久,我们若要讨论何为仁者,那么必须知道我们需要实施仁政的对象是谁?我想,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方能真正实施仁。儒家的观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明确的知道。要做到仁,必然要做到如下层次:第一,要学会尊重自己,唯有爱自己的人才可以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因为只有知道尊重的人,才明白什么叫尊重,推己及人,方能对他人有仁心;第二,必然要学会爱我们的亲人,古语有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作为灵长类的我们人类只有知道懂得感恩我们亲人的人,才有可能做到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想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第三,有学者教育我们要爱人民,或许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还不配有这么高的地位,但是,这个可以为统治阶级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孟子曾说“仁者无敌”,我想这便是很明显的统治的标准;第四,自然是爱护这个世界上花花草草,一草一木,我们应该对于这个世界任何处于弱势地位的人,都怀有一颗恻隐之心,因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唯有怀有恻隐之心,仁爱才会由心生,才能正真的以一颗仁爱的对待生活!
TOP
417#

什么是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仁就是:恭、宽、信、敏、惠。

第一是恭。为人要有仪表风度,也就是俗话说的人要有"人样"。一个人,穿衣服不一定要求穿什么名牌,但要整洁;与人打交道、办事情,要严肃认真;对人要有礼貌;在一些场合,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要有分寸。

第二是宽。孔子认为,为人宽容,能得到众人的爱戴;为政宽容,能使有才干的人各尽其力。如果没有宽宏的气度,不论是为人还是为政,都会受到影响。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推己及人;从小的方面说,不苛责于人,能理解别人合乎情理的缺点,不记小过,胸襟宽阔。

第三是信。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承诺,说到做到,肯负起责任。孔子认为,"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古人认为"谨而信"、"敬事而信"是为人处事中最基本的。

第四是敏。前人解释"敏",说:"应事疾,则成功多。"就是应对事情反应灵敏,行动迅速,讲求效率。不迟钝,不拖拉,不懒散,处事干练,作风果断。孔子说"敏则有功",就是工作勤奋、应事敏捷的人就会有所建树。

第五是惠。即有宽广温柔的胸怀,对人有爱心,爱护弱者,并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孔子说:"仁者爱人。"因此,惠可以说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人性的一个项目。前人解释,"德"就是"得",得人性即为德,而有恩有惠,即为得人性。只有有惠于人,别人才愿意为你效劳。
TOP
418#

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的人格境界。
颜渊曾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以上的对话表明,在孔子看来,“仁”是离不开“礼”的,“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由之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使用的是“克己”,而不是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灭人欲”。这说明,孔子看到了己(人欲)的存在,但同时更强调对己的克制。也就是说,孔子一方面承认“仁”是以人欲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欲不是“仁”也不能自动达到“仁”,要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对人欲进行克制即“节欲”,从而使一切行为都符合礼制(复礼)。
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欲多则无刚,因而“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他还强调:“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意思就是说:刚强、坚韧、朴实、谨言,就接近于仁了。而这些“仁”的特征都是不屈于人欲的表现。
TOP
419#

孔子退朝,马厩起火,孔子说:“伤人乎?”不问马。(《乡党》)这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与马同时受伤的情况下,首先当然要关心人。但是,马就不值得尊重和关心吗?对此,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千里马有力,因而能行千里,这是人人共知的,但孔子为什么偏偏不称其力而称其德呢?难道马也有德吗?在孔子看来,马决不仅仅是供人使用的工具,而是人类的朋友,是应当受到尊重的。这种尊重与爱,不是出于对我
    有用,而是出于其德,它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这同当代某些人将马仅仅当作是供我使用的“畜牲”对待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难道不值得今人深思吗?由此类推,天所生之物,都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人的德性之所以尊贵,不在于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任意支配和施暴,而在于同情和爱护一切生命。
TOP
420#

仁是天生之德,而天以“生”为道,那么,仁的基本内容就是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表现为生命关怀。这种生命意识和关怀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天之“生”人“生”物,是没有偏私的。但是,在仁的实现过程中又是有差异性的。“孝弟为仁之本”,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孔子很重视家庭亲情。但仁却决不止于孝,也不止于人间性的“忠恕”之道。不能把孔子的仁仅仅归结为家庭内部的亲情关系,如同某些人所说;也可能仅仅归结为社会的伦理关系,如同另一些人所说。但是,可以将孝理解为仁的普遍性应用。比如郭店楚简的《唐虞之道》说:“孝之方,爱天下之民。”《语丛三》说:“爱亲,则其方爱人。”这是说,孝在本质上是仁的践行,由爱亲之孝推出去,就能爱民、爱人,即由家庭开始,以待父母之心待天下之民。这里有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从方法上讲,是由孝而类推;但从内容上说,则是孝由仁出。有仁心才有孝,不是有孝而后有仁。父母与他人有亲疏远近之别,这是差异性原则;但仁本身却是对一切人的尊重,而且不止于此。  这里所谓类推的“类”,实际上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类,二是指生命。人是万物中之最贵者,孔子以仁为人,就是对人的尊重。但人又是生命之物,从生命的意义上说,人与动植物都是天之所生。对天所生之物,都要有同情和爱。这是仁的最本真的普遍涵义。从人类发生学上说,孝是一种原始情感;但是从人类文化学上说,孝只是仁的最初表现。仁要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人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