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391#

        在确立了“仁”的概念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何为仁的对象。仁的对象不能仅仅拘泥于爱己,还应该去爱人。在处理爱己和爱人之间的关系时,儒墨两家稍有不同。儒家的仁的对象首先是爱自己,其次再由爱自己推及到爱别人,是一个由己及人的过程。如《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为先亲近自己的亲人,再发散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在此基础上,推及到以仁爱之心对待世间万物。北宋王安石也认为爱人是一个由己及人的过程,他说“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就是说爱自己是仁的发端,在爱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推及爱别人。儒家的爱更多是一种亲亲之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这句就可以看出儒家更强调的是“孝悌”,仁爱根据远近亲疏而有了差别,是一种有差等之爱。
        墨家仁的对象则是由人及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对待他人的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他人的家庭,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在墨家这里,更强调的是爱他人。墨子反对那种有差别的爱,主张无差别无等级的爱,他认为“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想要天下太平,就应当互爱、互利。从这个层面看,墨家的兼爱较之儒家的仁爱更具广泛性和包容性。
        无论是仁爱或者兼爱,无论是爱人如己或是爱己如人,两者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都有着重要价值。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儒墨两家仁的对象主要聚焦在“人”身上,而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则需要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自然环境。文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让我们更好地保护保存自然环境,相反,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破坏。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我们需要把仁的对象由人扩展到自然万物,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民胞物与”,视“万物与我为一”的话,仁的对象就圆满无憾了。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张颖 最后编辑于 2015-12-02 14:06:47
TOP
392#

孔子所说的仁爱在某一方面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强加给他人。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两片嘴皮子一张一合就说出来了,但是做起来就很难。这一点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父母常常把“你现在不要早恋,我是为你好,你以后就会懂得,要好好读书,要考个好的一类,找一个好的工作,不要成天打游戏玩物丧志……”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我们好,这一点毋庸置疑。父母那一辈曾受过很多苦,他们不想我们也受那样的苦,所以尽可能的创造好的条件、好的环境,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有出息,可以不用在食物链底层靠出卖体力生活、受尽白眼、被人瞧不起,希望我们可以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梦,可以光宗耀祖,可以鲤鱼跳龙门,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父母在为我们考虑的时候,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孩子愿不愿意起早贪黑的读书,孩子愿不愿意整天背着个大书包上完这个补习班上那个,孩子的理想是什么,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很多时候,父母其实是在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以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抹杀掉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意愿、自主性。孩子有时候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就会马上被训斥,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也不说了,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这就导致了当代社会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却被父母硬逼着上学,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知道盲目跟从,大家学我也学,对于未来没有半点儿计划,因为父母都给规划好了,考试要考好,不然爸妈说出去没面子,会被骂,早恋也不能让爸妈知道,不然会被打死……孩子每天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下没有一点积极主动性,只知道学习考试,压力山大,很多高中生就是在父母、老师、同学所给的巨大压力中、跳楼自杀,父母也总是在悲剧发生后才知道自己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想补救却什么也做不了,只剩两行清泪。我总是在想,如果父母和孩子角色互换一下,父母每天被强迫做这做那,没有发言权,只能默默忍受,父母或许懂得指使发号施令的那人有多讨厌,没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会有多无奈和委屈……谁都不想被拘束,被别人掌控自己的人生,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应该好好的深思一下,如何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393#

在当今社会,仁应与法相互结合。那些知错不改,或是犯下极恶之事的人,是不该得到他人的仁慈的。只有那些知错能改,误做恶事的人才是仁的对象。法外有仁,才能使社会更加稳定,也使更多做错事的人得到救赎的机会。
TOP
394#

儒家的“仁爱”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仁爱之心。你应该是个“仁者”,有仁爱之心,能够爱别人。儒家认为这来源于人天生的善良本性,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开始。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他把是否有良善之心,看成是人与禽兽最本质的区别。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共有同情心、羞耻心、礼让心、是非心。有了这“四心”只是良心的开端,还要扩而充之,推而广之,才会拥有完全的良心。
其次,自爱。仁爱要从自爱开始,以自爱为起点。一个不知道自爱的人,即使爱人,也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当然,人不能仅仅满足和停留于自爱,而应该不断扩展仁爱的境界,提升仁爱的层次。汉代的杨雄在《法言•君子》中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这句话强调了人要自尊自爱。自尊自爱是关爱他人的必要前提。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不会对他人产生友好行为。丧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人,也常常对别人采取损害的行为。北宋王安石还说:“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王安石《荀卿》)是说自爱是仁的开始,由此可以推广到对别人的爱。明代吕坤的《呻吟语》还提出了“自爱自全之道”。自爱不是自恋,是自律、自尊、自强。一方面,依推己及人的原则,一个人如果不知自爱,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能够爱人呢?自爱与爱人是相通的。另一方面,自爱不仅是自己对自己的事情,它也要在人—我关系中实现,即有被他人尊重的要求。一个人如不自爱又何来他人爱己的需求呢?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爱人,没有注意到自爱。没有自爱作为基础,爱人也是悬空的。

第三,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主张处理一切人伦关系,都要从孝悌做起。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爱人”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还什么仁爱之心呢?所以,“孝道”乃为道德伦理的根本与基础。惟有能行孝悌者,才能去爱他人,因此,孝悌为仁爱之根本。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这里的亲亲,包括爱自己的父母,也包括爱其他的亲属,仁爱当从侍奉双亲开始。儒家孝道思想以《孝经》为代表,将对亲人的孝看成是沟通天地万物的基本人伦道德,是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这一点在汉代以后发展为以孝治天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孝经•圣治章》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这话是符合道德逻辑的,怎么能够相信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仁爱思想是从家庭血缘亲情引申出来的,一个人只有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他人。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之爱就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末。即使有这样的爱,那要么是虚伪的,要么是由功利需要引起的索取式的爱。正如盖楼房一样,不先盖第一层怎么能够盖第二、第三……层呢?所以,儒家认为,爱人要从要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去爱别人。

第四,“泛爱众”,即爱一切人。孔子又将亲情之爱推广开来,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孔子讲求仁爱,强调宽容。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喜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活得很好,讨厌的时候,希望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啊!这说明宽容是仁爱的应有之义。孔子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国君节用而爱养人民,不要无穷无尽地使用民力,使老百姓有休养生息的时间。他还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论语•乡党》记载,孔子的马棚失火,孔子只问是否伤人,而没问马。这里的人应该是养马的奴隶。孔子关心养马人的安危,说明他的“爱人”具有广泛性,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朦胧的博爱意识,具有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彰显出孔子宽厚伟大的人文品格。
TOP
395#

对于普通人来说,仁的对象很难包含所有的人,即爱人民。爱人民更适合于对古代君主的要求,而现代人能努力做到的就是能够自尊自爱、爱亲人、爱自然,对身边的朋友和陌生人都能怀以包容之心,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便不会这么容易拘泥于小节而对自己也渐渐失去信心。
TOP
396#

在我的理解中“仁”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可仁,但忌“滥”爱心过于泛滥,对于一些不义之人只会被他们加以利用,这样不仅自己会受到牵连,例如现在街边很多的乞讨人并不是真正的贫穷或残疾没有办法工作而出去乞讨,而是因为如今的社会爱心泛滥的人太多,而好吃懒做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不给乞讨的人施舍钱财,便会到你的身边索要,给了一次不给还会一直要,这样的人,将“仁”用于他们的行为上便会引起争论,我们如今不仅要做到“仁”还要明事理,心中有分寸,做到“明仁”。
TOP
397#

仁之和谐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者爱人,而且推己及人,以至爱自然。这是一种极为微妙和谐的境界,首先爱自己,自尊自爱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只有学会自尊才能学会尊重他人,在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同时获得他人的尊重爱护,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能够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生存环境。
TOP
398#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明白了,所谓“仁爱”,那就是,一要自尊自爱,二要爱亲人,三要爱人民,四要爱自然。自尊自爱是“仁”的开始,人在世间行走,最重要的是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爱惜自己,自尊是别人给的,更是自己立的,人无自尊而不立,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又怎能不自爱呢?一个连自己都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爱别人呢?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恩人,怎么能不爱?爱人民不仅仅是对上位者所说,更是对每一个人说,上位者应该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对于我们平民百姓来说,爱人民,更多的指的是与人为善,仁爱他人。爱自然更不必说,如今,雾霾天气严重,就是我们对于自然滥加改造的结果,我们更加应该遵从自然的规则,顺应自然,爱护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TOP
399#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400#

仁是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不是仁也要分对象呢?对待自己,要自尊自爱,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谈何爱别人呢,当然这里的爱是自尊自爱;对待亲人,要爱,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他人;更要有对人民的爱,要泛爱、博爱,达则兼济天下;当然,更要爱我们的自然,只有和谐相处,生活才能更美好!
TOP
401#

西方谈人伦从爱情开始谈,爱情是感性大于理性的,因此是变幻的、不可靠的,爱情建立起来的人伦所以还需讲到爱情的结晶——孩子,来使得家庭伦理得到牢固。而儒家讲人伦从血亲开始讲,血亲是不会有变动的,是牢固的,儒家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际上就有了一个坚实的、不易摧毁的基础。人从家人之中得到爱、收获到温暖,才能让人有面对世间各事各物的最初的勇气,然后才可能去爱这人世间、去关照自己所生活的人世间。血亲关系所给予的爱与关怀是人们普遍能得到的,从这样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关系是向善的、是可让人心安的。人世间有善亦有恶,有高尚纯洁之举,亦有令人不耻之人。可是寒风愈是凛冽,人越是把衣服裹得紧,唯温暖的阳光才能让人脱下衣服,对太阳敞开心扉。因此,由己之爱推向对他人的爱是必要的,所以有人说,我们的惩罚永远只是对人的行为的惩罚,而不是对人,这是在表明没有任何人被放弃。所以仁的对象应是所有人,但惩恶扬善是必须的,只是执法者、普通民众都应当明白惩罚是对行为的惩罚,而并不应当有人被世界抛弃。
说了人对人的仁,人对自然的仁也是有必要谈到的。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人生活在天地万物之中,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十分密切。善待环境、善待自然其实是在善待我们自己。善待自然,人与自然的相处就会更加和谐;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在善待自然的过程中成就了一个心平气和、心性和善的自己。如此,人如何能对人不仁,对自然不仁?
TOP
402#

作为礼仪和仁德的最高境界,自尊自爱是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并要求做到的,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采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为人处世。但是,现在的社会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周围有很多人患起了“公主病”,这类人的症状表现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一些方面有着个人癖好,喜欢他人唯命是从,受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些有着“公主病”的人,表现的太过于自爱,身边的人但凡表现的不如他意,就会觉得没有被尊重没有被照顾。这样的人虽然是自爱的,可是并不是自尊,尊重自己不是过于爱自己,而是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尊自爱在我看来是相伴相随的,尊重自己是爱自己的表现,爱自己更需要做到尊重自己。二者看似简单,也需要我们努力去追求这最高的境界。先做到自尊自爱,继而去实行仁德,我相信当做到了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TOP
403#

     以色列流传着一段故事:两只老鼠在危机时刻不离不弃,人们讨论它们的关系,有人说是夫妻,有人说是母子,一个孩子说,爱,为什么要有关系呢?是啊,爱为什么要有关系,仁者爱人。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这个世界,可是有人爱那些陌生人吗?之前的女生遇袭的事件,无论是坏人还是路人,若有一点“爱人”的心都能够制止。犯罪分子袭击大众报复社会,甚至朝夕相处的舍友之间都会拔刀相向,“仁者”的教育教导在这个社会尤其需要。
TOP
404#

仁者恒爱人,人亦爱之。爱不仅是爱自己,更是要爱别人。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整体而活着,博爱仁心更是我们所应该去学习的。
TOP
405#

"爱己者,仁之端也“,仁爱,始于自尊自爱。自尊自爱,看起来是一个口号式的说法,但细究之下,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和认知。把自己当个人,一言一行都有所约束却不过分束缚,不压抑天性却又知道掌握好应有的分寸,渐渐形成自己的正确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事原则,不伤害自己、不麻烦别人,活得有价值,在我看来,这便是自尊自爱了。爱自己,推己及人,便有了爱亲朋,之后才会推而泛之,爱自己力所能及、目之所及需要和能帮助的人。久而久之,善意、仁爱成为融入骨血的一种品德,连大千世界、浩瀚宇宙也可以装进心里,付出爱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