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4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91#

良知是指人所不虑而知之事,是心之本体。阳明发挥了孟子“是非之心”的学说,他明确指出,良知应当是判断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并且这个标准又是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之中的,而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是每个人的“自家准则”,而不是外在性的东西。
TOP
92#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TOP
93#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

  人之初,性本善。良知存在于我们每人心中,只是有的人为了追逐名利,为了欲望,淡忘了。

  我们做错了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但自己会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许自己会后悔。如果人人都唤醒心中的良知,用良知规范自己的行为,则可以避免很多过错。

TOP
94#

  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人,本性、内心都是善良的。也就是说,人是有良心的。当人能够感知万物,能对某件事情感到愧疚,感到不安,那么,人就有了良知。孟子曾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一个人儿时教育的好坏决定其良知。良好的教育方能知晓是非、善恶、恻隐、羞耻、恭敬,若是放纵,便失其本性,尚且良知?

    人的本性善良,因此,人就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尊重他人,善待万物。如果你顺应万物的生长而生存,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不违背事理,甚至你的所作所为有益于事物的发展,那么,你就达到了陈杰思先生所谓的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
TOP
95#

我认为 大部分人是“本善”的,但我绝不排除个别人是“本恶”的。而且大部分“本善”的人里,又有部分人会走向恶,这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着社会有关,那是悲哀的。我们希望得到和谐社会,希望人人皆善,得从自己做起啊!
TOP
96#

良知确实是现实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良知。
TOP
97#

读了关于仁的介绍以后,知道了仁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良知。良知是德行、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当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会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的体现。但是在我们当今社会就有一些这样的现象,如:偷窃、抢劫、杀人、贩毒等。当社会上的有些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有原因的吧!但是他们的偷窃、抢劫、杀人、贩毒那样的行为依然是不对的。他们的本质是不坏的,只是在后天的环境中慢慢的丧失了良知,不再害怕与不安。他们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只是因为一时的贪欲,因为那个时候人性中的贪念战胜了良知,他们把良知丢掉了,忘记了良知的价值与对人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丢掉良知的时候,他的行为就犹如禽兽一样,这样的人就不能在称为人了,所以我觉得就像王守仁《传习录》里说的,“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准则。尔意念着除,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就知道是正确时正确的,错误就知道是错误的,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所以当人的良知培养以后,就能杜绝一些社会上出现的不好的现象,那样社会便会更加的和谐,仁的价值便会得到体现。因此可以看出培养良知是很重要的,人性本善这句话就指出了其实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心都是善良的,同时都是拥有良知的。只是在后天的坏境中一些因为自己的贪欲把良知丢掉了。我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在以后的生活的把自己的良知保护好,让它继续指导我们为人出示,做个有良知的人。人有贪欲是正常的,但是应该用良知来指导自己的贪欲,如果没有良知的指导,贪欲只会无限膨胀,最终不止伤害自己,更会伤害到自己身边的人,甚至危害到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懂得仁爱,学会爱别人与爱自己。

TOP
98#

我赞成孟子的“性善论”,我觉得人出生的时候都像一张白纸,上面充满着善良、没有一点邪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在社会中渐渐就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本身的那份真、连同自己的良知。其实只要我们“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可以永远保持自己的那份良知。由于人本来就具有良知的天性,所以迷失的良知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找回来~
TOP
99#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中的统一体。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会因做了错事而感到不安,这些都表现出了一个人的良知。每个人的体内都有恻隐之心,都会对一些事物产生怜悯,当你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并加以行动,这便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

  而不是每个人的良知都是伴其一生的。当你产生邪念时,良知的存在便会缩小,而当你将邪念付之于行动,那么良知将逐渐离你远去。当你深陷邪念之中不知悔改时,良知可能就会就此与你永别。

  所以,我们应当培养好自己的良知,有了恶念,就将其铲除,恢复心的善念本性。并将自己的良知付之于行动,让它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自己成为一个正义之人。

TOP
100#

  

每一个人都只有一颗心,当这颗心知觉道理时是道心,当这颗心知觉声、色、气、味时,便是人心。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是仁义之心。

   一个人做了错事那么他就会感到不安,这并是良知,若一个人做了错事还不会感到不安那么这个人已经散失了良知。人失去了良知,那么就像鱼与水一样,鱼离开了水,鱼将面临死亡,花失去了水花就会干枯死亡,花没有了水的滋养就会慢慢消亡。

   我们的良知也是应该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如果不积累那么人的良知就会散失,散失良知的人就等于失去了心,一个没有心的人那么他就像是一个死人。所以,良知的培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都应该注重良知的培育。
TOP
101#

“良知”,即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
TOP
102#

良知每人都有,是贯穿与灵魂中最本质的核心
TOP
103#

在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道德的沦丧,良知的泯灭让人们毛骨悚然。看一下人类走过的背后,那一片荒漠,让多少的生灵无家可归。看一下那些为了谋取利益而丧尽良知的做法。为了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不得不重视良知的培育,社会成员基本良知的培育是社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得倒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应该注重心的修养,培养良好品性,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为祖国的明天担起重任。
TOP
104#

爱是宽泛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人之本性,我们不要让世间丑陋的东西把爱一点点吞噬掉
TOP
105#

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转,皆是人类的必然,因而圣人只会对全人类、对万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爱。然而仁爱并不是说说就可以达到的,那是一种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