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31#

尽管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坏人,但我相信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动,例如冬天里一场美丽的初雪,呱呱坠地的婴儿的哭声,或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归根结底,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

也许,做了坏事的人有自己的难言之语.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对夫妇狠心的把自己两岁的孩子抛向海中,原因是不想他再受病痛的折磨.因为无法医治自己的宝宝,所 以选择了结束他的生命.在别人眼里,这样的父母是狠心的,是没有良知的;可是我们都不能体会他们在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时那种痛苦的心情.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是上天赐给这对夫妻最好的礼物,我想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呵护这个小孩子;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受到外人的谴责,然而他们这样做只是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活的更快乐.

TOP
32#

   良知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其为人之根本,当一个人缺少良知之时,那他就不会懂得生活的意义。人之所以不被称为动物,而被称为人类,那是因为认识有良知和高智慧的。很多人总是在感知自己周围的食物,它们是好还是坏,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要如何去让它变得更好。变得更有意义。这就是一个人的心——良知
TOP
33#

孟子说,人性本善,我们的良知从出生就先天拥有,但是后天的发展影响了那颗纯真的良知之心……

良知是天性,是我们生而具有,有良知,要做到知耻,知愧,知恩……

怀有一颗良知的心,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道羞耻,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我们要自觉磨砺良知,使自己的良知无愧于心……

TOP
34#

小弟不是很赞成33楼剑兄的话

人性本善的话,那么为什么又要去学善呢?先祖就应该是善的,一代一代的都应该是善的且会一直善下去,那么又有什么环境来影响人心不善呢?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么社会上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不善的行为呢?

所以嘛,人心本恶就是了。

TOP
35#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华人生哲学完全是一个不可割的有机统一体,是相互交错、互相重叠的。例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所规定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与中华十大民族精神是相统一的.
TOP
36#

以下是引用贾琨在2009-6-30 16:11:25的发言: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王守仁《传习录》中)

但是我更喜欢王守仁创建的心学的观点,说到王守仁的良知。就要提到心学四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第三句中说知到善知恶有什么用,  能够明辨什么样的动机于人于己有利,称为知善;什么样的动机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称为知恶;这种能够分辨善恶的能力叫做  良知   也就是心中的天理。(所以人欲是做事的动机,但需要天理来规范)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更加人性化,与朱熹相比, 程朱理学在于抑制,而心学在于反观内心,没有前者那么违背人的欲望,最后的一句就是指要将思想化为实际就要格物。

在看王守仁的一生,早年因为得罪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却在贵州开创心学,后又在赣南35天平定宁王叛乱,为了百姓的安危,不顾个人的利益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不顾个人的安危,前去平定叛乱,翌年秋平定。一心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良知观。


TOP
37#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我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曰“知耻”;二曰“知愧”;三曰“知恩”。
TOP
38#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人要知耻,知愧,知恩。
TOP
39#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
TOP
40#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这是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的颁奖词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这是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颁奖词

他们,曾经让十几亿的中国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是他们用自己的良知拯救了那些本与自己无关的生命,这就是良知的力量!筑起良知的长城,让生命不再脆弱,让世界更加美好!!!

TOP
41#

苏格拉底说他相信每个人的良知都是一样的,也许是这样吧,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而感到羞愧,但是大多数人也会在欺负了别人之后,多少有些良心的不安。我们终于还是明白了,拥有良知和运用良知是两回事,我们不难想到在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干了一件无耻的事情之后,总会受到一点来自良知最深处的谴责,就好像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大脑,那只是因为他不用脑筋罢了。常识和良知就像人和动物的肌肉,越是不用就越会萎缩。
TOP
42#

培育良知

记得雨果在评价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时说过:你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知识分子不仅首先自己要有良知,而且必须肩负培育整个人类的良知这一重担。
  想起文革,我们在为生活在那个极权时期的知识分子的非人遭遇而扼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不少知识分子泯灭良知,助长了那片黑暗的蔓延。更甚于像郭沫若辈,纯粹地堕落成了一个御用文人,马屁精到连毛泽东写错了一个字,他都要撰文为之辩解成是领袖高瞻远瞩的独特创造。如此奴颜婢骨,真正可悲,而更加可悲的是,他完全背离了他年轻时对真理的追求,为那个年代的疯狂推波助澜。
  当然,文革中,也有真正能够令我们肃然起敬,无论遭遇什么不公,遇到什么恐吓,都能坚持真理的知识分子。比如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他不避风浪,坚持科学与真理,甚至婉言拒绝周恩来总理要求妥协的好意劝解,以年近八旬之躯对抗全国上下轰轰烈烈批判马寅初反动思想的疾风骤雨,从北大校长沦为戴罪之身,却依然铁骨铮铮,毫无妥协之意,真正捍卫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令人欣慰的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马寅初">马寅初ersonName>先生以百岁高龄同后人一道见证了他所捍卫的真理之花的绽放。
  再回到现实,当前我们社会的发展,太需要真话了!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在生活中太少了!尤其是在台面上,在老百姓说不上话的层面上,就更需要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纪">纪ersonName>先生这样的人了。
   对真相的捍卫,对良知的培育,于我们这些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普通人而言,是否应该有所启发,有所触动呢?

TOP
43#

在乌鲁木齐“7·5”事件中,充斥着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暴力暴行。然而,在血腥的暴力暴行面前,许多有良知的普通群众挺身而出,为保护同胞生命财产、伸张社会正义,与暴力犯罪进行了无所畏惧的斗争,他们用良知唱响了不惧暴力、制止暴行的正义之歌。

    良知是知善知恶、知荣知耻,是人的内心对是非的正确判断。良知,首先是指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和谐。正因为有良知存在,正义才能得到伸张,邪恶才能得到制止。可以说,良知是人们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十分重要。

    在乌鲁木齐“7·5”事件中,各族群众所展现出来的良知,反映了各民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经过长期生产生活所结下的深厚的手足之情。人们的良知在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战争、恐怖事件、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挑战。在与天灾人祸的斗争中,我们的良知非但没有泯灭,反而不断得到升华。正因为有良知,在信念和使命的驱使下,无数英雄模范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正因为有良知,众多仁人志士才会义无反顾地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正因为有良知,素昧平生的普通百姓才会在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互助、众志成城;正因为有良知,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们才会凝聚在一起,与暴力和邪恶进行无私无畏的斗争。

    良知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呵护和培育。依法坚决打击一切暴力犯罪活动,是对良知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呵护。抑恶才能扬善,除暴才能安良。一个社会只有铲除了暴力和邪恶,良知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传承和张扬。我们应该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度,坚定不移地伸张正义、弘扬正气,从而使良知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坚定守护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和睦相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TOP
44#

仁爱思想主张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强调了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都是强调实践仁爱思想要靠个人的自觉,要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看得见的具体事例一步一步做起。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爱思想的途径和方法。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得住,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通达,也尽心尽力让别人通达。这是一个高标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尤其在今天竞争的社会,有些人,当他意识到某人是竞争对手时,就千方百计地去设置障碍,诋毁人家,这是很不好的。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45#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由黄河、长江流域演义出的高尚民族,延着岁月的足迹,一路上的战火硝烟、江山美人、繁华盛世······始至今日,中华走向昌盛。国泰民安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老祖人留下的“仁“。还是“仁政爱民“,只有为政者要做的吗?

我以为不然,当今社会,“资源、环境“已成为限制人类发展的脚石。如何处理人与两者的关系,将影响到人类更好的生存,为此,对待二者,我们应该向对待人们一样,要“仁“。因而我国提出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就是对资源的仁,限制污水的排放,实施绿色通道就是对环境的仁。做为社会的一份子,为我们的后代长久幸福,我们必须遵守这些仁,爱护环境,保护资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