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46#

良知的培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的心!

感恩不是一本花名册,而是一种心态。

    一个人如果只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仍然叫嚣,也叫冷漠。他们把人分成助己和未助己两类,以青白眼待人,仍然叫势利眼。对天地无感恩之心,对人的感激必然短暂。
感恩是世界观。把自己看得很轻,把别人的帮助看得很重,觉得意外,因而难忘,常存报答之心。
感恩是无分别心。不仅高官世富能帮助人,比你卑下的人照样能帮组你。感是感动,恩是众生之恩。账记错了,往后的路越走越窄。
感恩是自爱。感恩的人一定对别人的帮组感到不安,不是别人欠你,是你欠别人。这个“欠”不是欠情。欠情是负担,感恩是报答,两者不一样。感恩的人即使没有机会报答施主,也会帮助他人。这是还债和报恩的区别。
TOP
47#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听到:你的良心没了。良心,谓之良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感恩之心!我们应感恩父母亲人,是他们养育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诲我们为人之道;我们ersonName ProductID="应感恩" w:st="on">应感恩ersonName>老师,使他们用青春和激情点燃我们心中的梦,我们应感恩朋友,是他们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一直相陪,即使一路艰辛,我们应感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知晓这个世界的人性的温暖,甚至是那些挖苦我们的人,我们也应该学会去感恩,是他们让我们坚强和努力,学会感恩,才能去谈良知,你,我,她众生皆是。良知就是那句老话: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站在这天地之间!

TOP
48#

岁的杰克走进一家杂货店,没人注意的时候,他想拿一包口香糖放在口袋里,可最终没有这样做。是什么阻止了他呢?是害怕被老板抓住,还是他知道拿别人的东西不对?不管因为什么,总之是来自他内心的一种声音阻止了他。这种声音发自于良知,它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即使周围没有人监督。

而良知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形成的,唯人类所独有的。如果没有父母、亲属、老师的教育和限制,孩子是学不会如果控制他们的本能冲动的。

培养孩子的良知大约从孩子18个月时就应该开始,它不是一天两天的工作,事实上在随后的很多年里,你都要不断地培养他的良知,有时要与一定的控制相结合才会有效。如果你能在必要的时候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让孩子经历一些特定的情感体验,你一定能把这一教育过程变得更自觉、更有倾向性。

TOP
49#

“良知”是主客相融、亦主亦客,集本心与天理于一体。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经典诠释,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良知,去与经典文本意义中体现出来的圣人的良知相交融。从了解经典文本的符号意义,进而了解经典文本意义中的“理”,最终达到对于圣人良知的体悟,实现自己的“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良知”就是“良知”致“良知”。
TOP
50#

社会正义是人类生存的基石,是人类文明的灵魂。离开了正义,人类社会就不会有持久的和平、安宁和幸福。只有实现社会正义,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积累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民众安居乐业。社会正义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质就是社会成员的平等相处,互敬、互爱和互助。为此,大学生应树立社会主体意识,摒弃看客、过客心理;树立社会使命和责任意识,摒弃自私、自恋心理;树立同情心和保护弱者的意识,摒弃唯我独尊心理;树立社会服务意识,乐于奉献,如果人人都乐于服务、热心奉献,那么社会必将更加和谐美好。
TOP
51#

苏格拉底说他相信每个人的良知都是一样的,也许是这样吧,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而感到羞愧,但是大多数人也会在欺负了别人之后,多少有些良心的不安。我们终于还是明白了,拥有良知和运用良知是两回事,我们不难想到在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干了一件无耻的事情之后,总会受到一点来自良知最深处的谴责,就好像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大脑,那只是因为他不用脑筋罢了。常识和良知就像人和动物的肌肉,越是不用就越会萎缩。

TOP
52#

良知,是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

而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良心的培育我想大概就是把原有的良心付诸实践吧!比如长江大学三个大学生的事件,他们因为救两个溺水的孩子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比如徐本禹为了农村的孩子可以受教育而毅然去支教;又比如丛飞,捐出自己的全部支助失学儿童……

TOP
53#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人活在世上,可以做诨但是不可以没有良知,如果连良知都没有了,那他就如禽兽。

TOP
54#

仁就是爱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不幸而难过。“仁”是天地身养万物的心,人物亦以仁为自己的心。

仁与爱是有区别的,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明,不能混为一谈,仁就像是跟,爱就像苗,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则处于已发状态,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仁,首先要自尊自爱,人只有自尊,才能尊重他人,只有先会爱自己,才会爱别人;其次要爱亲人,以爱亲人的心爱亲人,推广至他人,最后达到爱万物,与万物融为一体。

仁是无价的,是可以长寿的。仁的施行便是要求做到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五项。仁智是统一的,缺一则失去了意义,长久的不违背仁德才是践行仁道,仁存在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想做,它便会出现。仁的发挥要先培养良知,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人在何时何地都应心存良知,它不是由外界赋予的,而是人们本身就具有的。
TOP
55#

  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2 15:04:21编辑过]

TOP
56#

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之之谓神。

满足人的德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善,道德本体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存在就是信,内心充实就是美,内心充实而又发出光辉就是大,大而能感化四方就是圣,圣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就是神。

  人是万物的尺度,善是万物之一,所以人是善的尺度。这里所谓的人不是指社会中的个别人,而是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指占社会多数比例的人民。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有客观规律的,人是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制定者,人们参与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意愿、意向、意识就是社会发展变化具有的客观规定和客观规律。

    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是丰富多样的,人不仅有生理的物质需要,而且有心理的精神需要。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满足只有维持在一个正常合理的水平上,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感到具体事物的存在、行为和变化对自己具有的善意。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必须首先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满足生理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宗教的、政治的、伦理的、文化的、艺术的、审美的活动,才能满足心理的精神需要。因此,人们关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意愿、意向、意识,关于真、善、美、好、真理的客观标准同人们一定时期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希腊,人们对善的认识同我们的祖先基本上是一致的。善不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还有幸福的含义。苏格拉底就认为:对于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善。他甚至将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学问”,而 “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就是善和有益 ”。苏格拉底的善,希腊文中本来就有好、优越、合理、有益、有用等含义。苏格拉底还认为:美就是善。他认为美德就是善。善是至高无上的宗教,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唯一东西,人们应该认识什么是善行。

[em07][em08]
TOP
57#

我们总是听说“做一个有良心的人”“良心会不安的”。。。。由此可以看出,良心是一种衡量人做事的尺度。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

TOP
58#

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很多人被利益所驱使着,这世界便发出了寻找“良知”的呼声,我始终相信这个社会会越来越美好,正像俄国索尔仁尼琴所坚称的:“我绝不相信这个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它们不仅有,而且不是朝令夕改、流动无常的,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如果我们同样坚信,我们将同样获得并且拥有。
TOP
59#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古人推崇的共德。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仁”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

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

TOP
60#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