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61#

六岁的明明在超市想偷偷拿走一小盒糖,可最终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是害怕被人抓住?还是认识到这样的行为不对?总之,来自他内心的一种良知阻止了他,它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良知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如果没有父母、亲属、老师的教育和限制,孩子是不会控制他们本能的冲动的。
TOP
62#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

TOP
63#

人做了不对的事,心里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良知是社会道德,历史流传潜移到人思想深处的法规。这个法规得的执行着就是良知。就像从小就要上思想道德。教会你不能说谎不能偷东西等等。
TOP
64#

去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由于猪肉价格不断上涨,某肉包店以废纸箱与病死猪肉以6比4的比例混合制成的“黑心肉包”,正面向市场进行疯狂销售。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划在神州大地上的一道深刻的伤痕,24万逝者,时光不会忘记,生者永远铭记与祭奠。然而,在大地震30周年纪念之际,有人却从中找到“商机”,一家公司树立了一道“地震纪念碑”,明码实价“正面刻名1000元,背面刻名800元”。我不知道商家是抱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态来“纪念”这人类的悲剧,也许在他们眼里只有金钱与利益。

具备良知是人类活在世上的的基本条件,良知在一个人的内心中死亡,那么他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只会遭人唾弃;一个社会的崛起,是正义举起社会的明天,但正义慢慢的衰退直到沦亡,那么,明天将会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只有我们坚守良知,高举正义,我们的明天会是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TOP
65#

卢梭说:舆论“并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
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
权威的力量。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邪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TOP
66#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要做到有德性有理性有感性,那么这样的人才能称的上是有良知的人.现在的人知道什么是良心什么是良知,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一切都是私欲惹的祸,我们为什么要做它的奴隶呢?我们要做一个健全的人!!
TOP
67#

十年寒窗苦读,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跨入了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我们吸纳着前人的智慧精髓,接受着人文道德的洗礼。我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有毅力畅游知识的海洋、有韧性攀登科学的顶峰,更有理性穿梭于多彩的世界。
  人们给了我们光荣的称号,给了我们这么多幸运的光环,更给了我们衷心回报社会、家庭的神圣的职责。这就是我们大学生应有的良知。在这知识的殿堂里,我们是否做天了与良知为伴,让灵魂得到崇高、让人格得到高尚、让人生得天升华呢!有的人做到了,时刻让良知牵引自己前行,努力为以后的人生铺垫着坚固的基石。然而,令我们可悲的是,在这通往光明与辉煌的路上,有人却轻易地抛掉了良知,让阴暗遮掩了自己。
TOP
68#

“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2 16:46:07编辑过]

TOP
69#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TOP
70#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王守仁《传习录》中)

但是我更喜欢王守仁创建的心学的观点,说到王守仁的良知。就要提到心学四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第三句中说知到善知恶有什么用,  能够明辨什么样的动机于人于己有利,称为知善;什么样的动机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称为知恶;这种能够分辨善恶的能力叫做  良知   也就是心中的天理。(所以人欲是做事的动机,但需要天理来规范)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更加人性化,与朱熹相比, 程朱理学在于抑制,而心学在于反观内心,没有前者那么违背人的欲望,最后的一句就是指要将思想化为实际就要格物。

在看王守仁的一生,早年因为得罪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却在贵州开创心学,后又在赣南35天平定宁王叛乱,为了百姓的安危,不顾个人的利益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不顾个人的安危,前去平定叛乱,翌年秋平定。一心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良知观。

TOP
71#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TOP
72#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人性良知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耻、知愧和知恩。

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nbsp;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

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TOP
73#

良知的精髓是"仁爱”,人之初性本善,世上没有天生的恶人,可是生活中却有了善恶之分,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生活的环境导致了我们所听,所看,所感皆不相同,耳濡目染,又被一些不好的食物蒙蔽这就导致了我们从同一个起点开始分化成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个体!所以,一个人的良知几乎全是后天所培养的,培育良知应从小开始,这样慢慢的我们的社会就会有更多的良知在就是仁爱,那是个怎样美好的生活啊!
TOP
74#

良知是德行,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就如人做错了事,心中肯定有一种不安,这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同情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必须与智相统一。我们认为的良知是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要培养良知,要除掉恶念,只剩下善念。在德行,理性,感性做到统一。
TOP
75#

       古人云:“人性本善。”在他们的理念中,所谓“君子”是能够长久地保持本性的人。所谓“小人”则是轻易地丢失了本性的人。在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当今社会,人类的本性、良知或许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益向其挑战,“智慧”向其挑战,“理性”向其挑战……人类懂得了太多的大道理,如何创新,如何走向成功,如何创造财富,各类有关处世、创业的“名言警句”充溢于心,以致那片原属于良知的心田,却黯然褪色。 所以,培养良知,践行良知我们还需要很长的路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