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06#

我知道的春秋时期孔子对礼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克己复礼是孔子的希望。对现代来说礼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只有每个人都懂礼,时时刻刻以礼约束自己,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TOP
10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论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交面的扩大,礼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礼仪已经成了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它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孔子的礼,目的是为了维护礼乐等级社会,但是在当代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学习礼仪,提高自己的利益的观念,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21世纪的礼乐社会将会实现,人与人之间将会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TOP
108#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我们一个国家的建立就开始实行礼乐制度到现在也已经绵延了千年,尤其在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可以说也是礼的发源地。我们常常要求遵循礼道,可是什么是你的真正精神?论语八佾较为深刻的阐释了礼的精神,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分别是道德、审美、行为的规范 。从道德上来说一个人应该具备最基本的仁,博爱之心;从审美上来说一个人应该能懂得什么是美好并将高尚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从行为上来说人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TOP
109#

作为千年华夏“礼仪之邦”,从周礼到现今社会生活的礼仪,“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尽管礼仪规范的内容从古到今不断变化,但礼的精神却一直以民族对于礼仪结晶影响着世人,包括恭敬和仁爱,小到人与人之间礼貌相处,大到国家之间的和睦关系,利的精神一直潜移默化地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格。
TOP
110#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礼对人们的教化和培育作用,经过历史的沉淀,礼的精华一直在不断完善,我们知道并去践行着礼的要求和准则,我们会尊老爱幼,我们会礼貌对待他人等等,这些不都是礼对我们的教化作用吗,孔子对礼的认识虽有的地方并不完善,但对我们今人来说仍有很大的学习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TOP
111#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也以“礼仪之邦”著称,对礼的追求,礼的精神是一种自发的、自觉的行为,更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秉性或素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仁和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礼可以看作是仁的的重要表达途径。
TOP
112#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以礼待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礼貌。我们必须继承发扬我们的礼仪文化,为人处事要有礼貌,这样就会无形之中获得很多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更要注重礼仪的培养。
TOP
113#

       乡党篇中的“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让我想到了子路的整冠而死。孔子强调君子重行为重礼仪,但也是分场合的,这里的席正、割正,说的就是宴会的“礼”正。在一些重大场合我们的确要重礼仪,有时这不仅代表个人的修养,有时甚至会被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表现。
    纵观论语,可以想见孔子其人,应该是通达的,必定不会要求子路战场上也要注重形象,整冠结缨相必是子路自己的看法,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之死不免让人唏嘘,但子路不去整冠就能免死吗?或许不然,在他拒绝子羔的劝告,毅然进入封闭城门的卫国都城营救孔悝时,或许他就已经做好从容赴死的准备了。毕竟彼时他已经63岁,就算依旧好武尚勇,恐怕也是力难从心。
TOP
114#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服也。从示,从豊,豊亦声。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礼的起源是奉神之事,侍奉神灵,祭祀祖先,在中国古代受到了很大的重视。随社会演变,礼也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一个国家的礼仪可以体现国民素质。
TOP
115#

从《论语八佾》中,孔子对季氏超越礼制的行为的不认可等内容可以看出,“礼”是孔子想要借助其恢复他心中的理想蓝图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论语为政》中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只有当在社会层面形成道德共识,“礼”才不会死板而教条,才可以成为助推国家发展的最强动力。
TOP
116#

除了义和仁之外,礼和仁仍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礼的表现中,“仁爱”便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了,仁爱、仁德的表现都是对他人的尊重,对他人尊重便是礼节的重要表现,体现在很多古人的言行中,举个例子,《庄子》曾记载过一个故事,是说孔子虚心受教于鲁国一个断足者王骀,尽管人有残疾地位不等,但孔子仍旧礼节相待,仁德对他。
TOP
117#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人自古崇尚礼仪,中国也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建立起了一系列礼仪,并逐步完善,礼仪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义坛
古人的做人处事当中,”义”被视为基本的要求,亦被视为评估一个人的品德。《论语》中有近二十处讲到“义”字,虽不算多,但其地位却很重要。"义"与"仁""礼""知(智)",合称"天之四德。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但在现在,在不少人眼中,“义气”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 畸变,狭义地成了“为朋友 两肋插刀”。其实义气是讲原则的,如果不辩是非,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种义气就是一种无知和盲从,是与现代文明社会极不相容的。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如果与心术不正的所谓“朋友”纠缠不清,自己就可能陷入一个不辨东西的 迷魂阵里,从而害人害己。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应该讲法讲德,而不是讲“义气”,“义气”时下的解释应该理解为: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狭隘思想。
 
但是若是真正的义气,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做为朋友必与他一起挺身而出,而不是萎缩在某个角落,无论结果如何!当朋友有困难时,不论如何也要帮朋友走出困难,这里义气并不只是兄弟,也是朋友,亲人。义气也是没私心的友谊,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
TOP
118#

回复 1楼武科大邹飞的帖子

在封建时代,虽然“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其中不少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失去了意义,其中有太多太繁的礼也会束缚人的手脚,限制人的自由。但是,一定形式的礼节与礼仪,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对古代的礼仪文化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损”去其过时的糟粕,“益”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TOP
119#

中国贵为礼仪之邦,“礼”从外在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给心以道德的约束。“礼”在过去明确的是等级差别,在现在是人们行为习惯的约束准则,体现的是素养。
TOP
120#

回复 1楼武科大邹飞的帖子

其实,“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早在孔子之前五 百多年时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因为“孔子生长于 鲁国,‘周礼在鲁’。孔子从少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 成为名闻天下的礼教家” 。 刘志琴在《礼——中国文化传统模式探析》总结 道:“孔子承周礼之统绪,由亲亲而言仁,由尊尊而言 义,用正名分重新稳定君臣父子主从隶属关系,以仁 释礼,对礼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