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61#

从上述言论看,礼的精神无非就是待人接物的一种规范,即对上恭敬,对下仁爱。待上,待富,待强,不难有礼,但待下,待穷,待弱,往往就差强人意了。而一个人的素养就从他对待比自己弱势的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心态情绪上体现出来。古人云:“诚于中而形于外”,礼的精神是要先存在于内心,才能体现于外在的言行举止的。真正有礼的人,是以己度人的,总是能够感同身受,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他们从不会抬高自己,以满足自己的虚荣欲望,而是以谦卑的心态,虚心恭敬地对待万物,心中有畏,始终对其他生命体保有尊重与宽容......如此一来,才能自然地以礼待人,以彬彬有礼的姿态示人,展现礼的素养。
TOP
62#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意思是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的准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礼就是规矩。诗经《宾之初筵》一篇就很好的展示了有礼和无礼带给个人以及社会群体的影响。这首诗传是卫武公自毁之作,以礼自防。韩诗将其作为赞美谦恭君子的诗。无论如何解释,我们都能看到礼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它就像一种烙印打在身上,除了我们自己,别人也能清楚的看到。因此我们要做有礼之人。
TOP
63#

提到礼与仁,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段著名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刘家和认为儒家的仁是从扬弃礼(原始的礼,根本特点是强调区分)的原始传统提出的,因此仁的内部层次是以礼的等级为标准的,所以儒家强调的爱是有等差的爱,而不是墨家所谓的兼爱。而且“克己复礼”本身就是“仁”了,礼与仁也就不是互相分离的两样东西,而只是一事物的两面,这也就是所常说的“仁内礼外”。具体来说,克己复礼有什么要求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行’”(《论语·颜渊》)在这里,礼也就成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了,由小处入手,从而达到礼以至于仁。但是,礼与仁毕竟又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当两者不能兼得的时候,就要有所取舍了。在儒家看来,仁似乎是更为根本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更为内在的东西。
TOP
64#

礼就是缘饰化了的生活,就是人类社会中各阶段被视为言行正确的对各种关系的处理,这种正确通过各种礼仪、礼物和礼制表现出来,礼来源于生活。
TOP
65#

社会是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每个人都是上面的一个结点,相互关联。没有一个人是独立于世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得要与周围的人打交道。良好的社交礼仪有助于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可以使我们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带来感情上的收获。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也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
TOP
66#

礼貌和礼仪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也就是说,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孟子说得更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社会中的礼仪、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貌,都体现一个“敬”字。“敬”的取义,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主要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问题是,你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所以,只有维护别人的尊严,别人才能维护你的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TOP
67#

古礼体系的,礼教的衰败解体和影响,西方近代“法”文明,以及中国当代“礼”文明体系,……这些都让礼文化显得博大精深
TOP
68#

礼的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它既可以指表示敬意和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礼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还特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国礼仪大辞典》中,礼定义为特定的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和行为方式。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礼”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
TOP
69#

回复 1楼武科大邹飞的帖子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绝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 几个特定的 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化的细节,早已在他们的心灵的历练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
TOP
70#

中国贵为礼仪之邦,礼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来而不往,非礼也。讲求礼节,首先的便是相互尊重。在待人接物时,如果没有了礼的约束,心中没有了宽厚仁德,就会变得巧言令色,人们就不会认同他。礼要求我们表现自己内心的真是想法。而且不能幸灾乐祸,不能落井下石。如果这样的话,做人就失去了乐趣。礼也要求谦虚是美德。世界需要礼,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
TOP
71#

儒学中的“礼”比现代的礼含义要广泛得多,“恭敬”是人的行为规范,”仁爱“更是在道德层面上提出的规范。由此可见,儒家的”礼“是一个可以从内到外规范一个人的,全面的概念。
TOP
72#

对于礼,我认为最浅显的意思就是礼貌,礼貌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个人,做每件事都谨记符合礼貌,礼貌是一个人行为必不可少的要素,没有礼貌的行为也得不到别人的礼貌,对于别人的礼貌,就出于对别人的仁爱之心,有仁爱之心,做事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做到礼貌。
TOP
73#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即要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想要达到“仁”,就必须以“礼”为前提。“仁而不仁,如礼何?”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呢?这就把仁与礼的紧密联系表现了出来,“仁”是指导“礼”的,“仁”是内在的指挥,“礼”是外在的表现,仁与礼是一个相连的整体。“
TOP
74#

我们讲“礼”,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不过,就“礼”本身而言,他更像做事是一种儒家对于人的要求的根本。孔子曾经亲口说过他心疼这“礼”,这也的确符合当时春秋时期的“礼坏乐崩”的社会大背景。
TOP
75#

     礼的精神实质是仁,礼的表现形式是义,礼的社会功能是和,礼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中和--的精神。礼的特征是在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通过“中和”的精神使处在每一处的社会等差中的人能依礼达到与其地位角色相应的平等,从而在等差分殊的社会中实现其相应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现实中人性非善”正是礼存在的必要性,而“人性在本源处本善”是礼能使人性向善的最终根据。礼体现了“中庸”的精神--不偏不倚地适中处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圆融精神。礼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但又对此自然情感进行合理的调适与人文的安顿,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