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76#

回复 1楼武科大邹飞的帖子

恭敬,仁爱。礼的精神要求我们宽厚待人,谦卑礼貌,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蕴含着深厚的道理,讲求礼仪对人,以礼做事。
TOP
77#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
所以仁德是为人的一项基本准则。
TOP
78#

礼的精神核心是“敬”,“敬”的取义,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主要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问题是,你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所以,只有维护别人的尊严,别人才能维护你的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TOP
79#

因为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也就是说,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孟子说得更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社会中的礼仪、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貌,都体现一个“敬”字。“敬”的取义,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主要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问题是,你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所以,只有维护别人的尊严,别人才能维护你的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TOP
80#

作为礼仪之邦的一员,自出生以来我们就授予“礼”这个概念,化为最平常的生活用语就是礼貌。不哭不闹是礼,长幼有序是礼,为人谦卑是礼,尊敬师长是礼……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礼的理解越来越丰富,而礼对我们的规范范围也越来越广。做到完全的礼的规范很难,因为它是我们道德上的行为标准,不是法令条文那样的一字一句,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熏陶出来的精神上的行为准则。要追求“礼”,首先需要心里有一个正确的“礼”的概念,继而还要一直保持仁爱之心、敬畏之心。
TOP
81#

《晋书》曰:“韦逞母宋氏,家世儒学,其父授以《周官音义》,谓之曰:‘吾家世学《周官》,传业相继。此周公所制,经纪典诰、百官品物备于此矣。吾无男,汝可授之,勿令绝世。’后符坚幸太学,博士卢壶奏曰:‘废学已久,书传零落,比年撰缀,惟《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韦逞母宋氏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非此母无以传授后生。’于是就其家立讲堂,隔绛纱幔而传受。以宋氏为文宣君,赐侍婢十人。《周官》后学传于世,时称“韦氏宋母”。
TOP
82#

回复 1楼武科大邹飞的帖子

国家、社会的大礼仪自有传统的规制,循之可也。所以《尔雅》解释“训”字为“穆穆、肃肃,敬也”,还是一个“敬”字。礼貌则是个人的一种修养,接人待物,随顺自然,无不成礼。但世间的事总是错综复杂的,如果遇到突发的意料之外的情况,如何执礼呢?应急之道、转危为安的办法仍然是“敬”。假如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有不速之客不请自来,怎样应对可是考验主人智慧的事。如果处理不当,露出不耐烦的样子,甚至下逐客令,结果就难以预料。应对突发紧急情况,不要忘了“敬之终吉”“敬而无失”。这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的《礼书》中所说的“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这深刻揭示了和谐安定和“恭敬辞让”之间的关系。
TOP
83#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要恭敬,要仁爱。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生活中出处体现着礼,比如吃饭时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和认识的人见面打招呼,待人接物是真诚相待“来而不往非礼也”等。
TOP
84#

孔子的思想中,一个核心的理念,便是“仁”,也就是说人要有爱心。而这种爱心,是推己及人的,我们不但对自己要有爱心,更要对他人有爱心,要让世界充满爱。
    有一种说法认为,孔子的仁爱之说,充满等级观念,缺乏平等意识,也乏人权的色彩。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对孔子的思想存在扭曲和误解。孔子的仁爱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上千年,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家的老人都不尊重,连自己家的小孩都不疼爱,奢望他(她)去尊重爱护别人家的老人小孩,无异于自欺欺人。只有首先尊重爱护身边的亲人,培养出仁爱之心了,推己及人,才肯能仁爱天下之人。由此可见,孔子思想是多么人性化、生活化。如果硬要从其他层面作曲解,实在是对孔子最大的误读。
TOP
85#

礼的精神实质是仁,礼的表现形式是义,礼的社会功能是和,礼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中和--的精神。
礼的特征是在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通过“中和”的精神使处在每一处的社会等差中的人能依礼达到与其地位角色相应的平等,从而在等差分殊的社会中实现其相应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现实中人性非善”正是礼存在的必要性,而“人性在本源处本善”是礼能使人性向善的最终根据。礼体现了“中庸”的精神--不偏不倚地适中处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圆融精神。礼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但又对此自然情感进行合理的调适与人文的安顿,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蒋庆《政治儒学》
TOP
8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三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因不德、无德,不能无为所以才有为,即有礼。礼的存在是不得已而为者。礼是为了让人合于道。礼有具体的规定。道是无为的。最理想的状态是无为而合道。但不能达到,因此制定出许多条条框框来规定人的行为,让乱世显得不那么乱些。但礼的最终目的应是达到无为而合道的境界。由此,我认为礼的精神是道。
TOP
87#

说到礼,首先映在我脑海的字眼是礼貌。礼貌不仅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体现更是代表了家教的严格与否。一个谈吐文明举止优雅的人会使人产生好感,而一个粗陋无理的人会让人们心生厌恶。在一国之内,你代表的是个人是家庭,走出国门你将代表祖国。试想你在纽约的街头无理的取闹,外国人会怎样想你的国家?遵礼,塑造良好的形象。
TOP
88#

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礼的核心思想就是德。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礼仪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它才是有道德内涵的。我们把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净、静、雅四个字。敬,所有的礼仪,都包含“敬”的原则,以至可以说,没有敬就没有礼。静,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必有“静气”,神定气闲,沉静从容。净,越是文明的民族,对居址、食品、衣服等等的卫生程度要求越高。中国人在传统礼仪中,往往通过“净”来体现尊敬之意。雅生活文明而又有教养的人,言谈举止必然都很文雅。
TOP
89#

        “礼”其实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礼”之精神其实就是自觉遵循它以规范社会生活和自身行为。这是国民素质的体现,因此,对长辈、对他人、对师长的恭敬之礼,并非体现了心,起立鞠躬更是每天都在重复的事情,生活在儒学发源地的我们,岂不汗颜?
        究其原因,无非是太执着于自身的利益,太以自我为中心,光等别人来行礼,自己却不主动先行礼。而反观古代先哲,他们都以宏观的角度讨论整个群体,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关心别人;不仅关乎现在而且关乎未来,这才是“礼”之精神体现,现在也没有过时。
        由此可见,传统礼仪除去等级性质和繁文缛节,依旧存在着大智慧,有所扬弃是必要的,但其本质精神是经久不衰的。
TOP
90#

说到礼,首先映在我脑海的字眼是礼貌。礼貌不仅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体现更是代表了家教的严格与否。一个谈吐文明举止优雅的人会使人产生好感,而一个粗陋无理的人会让人们心生厌恶。在一国之内,你代表的是个人是家庭,走出国门你将代表祖国。试想你在纽约的街头无理的取闹,外国人会怎样想你的国家?遵礼,塑造良好的形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