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31#

看到礼这个字就觉得舒服,发自内心。我们常说礼貌二字,不作深究,单从表面上看来,礼就与貌息息相关。一个人,可以貌丑,但不可无礼。为人谦恭,有礼貌,有风度,即使貌丑,也会被这种内在的光芒所淡化,否则,再美也经不起考验。
TOP
32#

恭敬,仁爱是礼精神的一部分
TOP
33#

礼的精神实质是仁,礼的表现形式是义,礼的社会功能是和,礼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中和--的精神。

    礼的特征是在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通过“中和”的精神使处在每一处的社会等差中的人能依礼达到与其地位角色相应的平等,从而在等差分殊的社会中实现其相应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现实中人性非善”正是礼存在的必要性,而“人性在本源处本善”是礼能使人性向善的最终根据。礼体现了“中庸”的精神--不偏不倚地适中处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圆融精神。礼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但又对此自然情感进行合理的调适与人文的安顿,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TOP
34#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TOP
35#

礼的范围很广,小到个人的举手投足,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我们作为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应当脚踏实地,从自身礼仪规范做起。
行为举止要考虑他们感受,尽量不影响他人,这方面日本人做的很好,而在中国,喧哗打闹,肆意妄为的人却遍布各地。
寝室里要讲礼,那些整日整夜放外音打游戏的同学简直就是无礼之人,说他们粗鄙浅陋也不为过
TOP
36#

中国贵为礼仪之邦,礼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来而不往,非礼也。讲求礼节,首先的便是相互尊重。在待人接物时,如果没有了礼的约束,心中没有了宽厚仁德,就会变得巧言令色,人们就不会认同他。礼要求我们表现自己内心的真是想法。而且不能幸灾乐祸,不能落井下石。如果这样的话,做人就失去了乐趣。礼也要求谦虚是美德。世界需要礼,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
TOP
37#

<p ><font size="4" style="line-height: normal;"><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经典学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礼的精神</font></p><p ></p><p ></p><p ><font size="4" style="line-height: no
武科大邹飞 发表于 2013-11-8 17:42:48
TOP
38#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礼”文化一直伴随着古中国历朝的变化和文化的冲刷,一直保留到现在,它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古中国社会的生活各个方面的制度和规范,还包容了这些制度的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它要求人们依循“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文明的和谐社会国家。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现在的中国面向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上世界各国离得很远,现在通过互联网把经济带动非常紧密,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把现在世界构成了一个地球村的经济体。我们更加注重“和为贵”,它是“礼”的根本精神。我们把中国的“礼”传到世界各地,把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像蒲公英一样遍地开花,做到“彬彬有礼”,构建世界的“礼”的核心价值观。
TOP
39#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TOP
40#

君子之礼,谦斌恭敬。我们每个人都对古文化里君子的形象充满向往,一袭白衣,一柄折扇,迎风立在江头浪屿间。我们用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让流言止于智者。
TOP
41#

“礼”在传统礼制中无处不在,在《论语》中更是随处可见。
乘车时,“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睡觉时,“寝不语”,“寝不尸”;吃饭时,“食不语”,行乡饮酒礼后,“杖者出,斯出矣”,饭前,还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面对迎神驱鬼之事,即使不太相信鬼神,也“朝服而立于阼阶”。孔子以身作则,行为举止中处处透露出“礼”的规范。
  当今中国,早已没有了古代繁琐的礼节,但是,在大多数礼节被简化的同时,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省略饭前祭礼的同时,也意味着不再刻意强调在吃饭之前,对最初发明饮食之人的回忆与感激这一步骤;不再刻意强调寺庙拜佛的位置,也使人们在朝拜之前,不再特意摆正自己虔诚之心。在少了“仪式”的同时,也少了“仪式感”。从这个角度出发,除了具体的行动之外,礼节本身就包含了“礼的精神”。践行多种多样复杂的礼节的目的,便是唤起人们对“礼的精神”的重视,从规范态度、精神、信念开始,一步一步地规范自己的道德、审美以及行为。不得不说,在对“礼的精神”的提倡方面,古人比我们做的好。现代社会在简化了各种礼节的同时,对“礼的精神”的回顾这一步骤也被简化了。虽然不能一概而论:礼节的简化也意味着“礼”的堕落,但是礼节的简化与当今“礼”的缺失或多或少有关联。
  我们要郑重对待“礼的精神”,做到心中有“礼”。如此一来,即使不通过复杂的行动来强调对于“礼”的重视,也能通过个人修养不偏离礼对个人行为的规定。
TOP
42#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礼节礼貌只是礼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现代社交离不开这些礼节行为,那么关于礼的更深层次的精神方面呢?在《论语》中,礼是泛指一些社会秩序礼仪规范,孔子就十分强调要遵循各方面的礼仪,尤其是祭祀之礼。在那个法律、社会章程并不健全的时候,人们用各种礼来中和社会矛盾,用礼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内在的精神却没有改变,现在有些人却滥用礼,把它变成只是一些虚有的形式更有甚者把礼变成一种谋求利益的手段,请客送礼成了贪污腐败,还有一些压迫人权的封建礼教,这些都是礼的错误表达。
礼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但又对此自然情感进行合理的调适与人文的安顿,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我们生活中的礼貌礼节那只是礼的一种表现而已。我们知道,现代外交、社交都离不开礼节行为。“礼”在《论语》里是指社会秩序之礼,封建社会那时没有宪法,没有法律 ,没有社会章程,所以用礼来中和社会矛盾,用礼来缓解人们的彼此生疏,促进交流,达成共识。人现人之间会有偏差,事与事之间会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是用礼融合调整。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用礼来约束人的荒昧无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礼节规范也进一步进入道德品质范畴。礼的作用越来越强性化,越来越规范化。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礼的精神,做真正的礼尚往来,彬彬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TOP
43#

        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对一心想要复兴周礼的孔子而言,礼的规范是必不可少且必须遵循的。礼的规范在《论语》中俯首皆是,于乡党处,要做到“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在宗庙朝廷时,则“便便言,唯谨尔”;同大夫们谈话时,“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站立和行走时,“立不中门,行不履阈”;斋戒沐浴时,“必变食,居必迁坐”、“必有明衣,布”;吃饭睡觉的时,“食不语,寝不言”;坐时,“席不正,不坐”;在车中时,“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无不透露出孔子对礼的践行。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死时,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给颜渊办外椁,孔子不同意卖掉车子,因为曾经做过大夫按礼制不可以徒步行走。即便是为自己最喜爱的弟子办理丧事,孔子也依然恪守礼的规范。今天再看这些礼仪规范,未免显得太过繁琐复杂,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孔子提倡的那些礼制显然可操作性不强。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抛弃礼,礼的形式可以简化,但是礼的精神仍需我们牢记心中。
TOP
44#

恭敬与仁爱在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从小到大的礼貌教育中自然不缺乏“遇到长辈要有礼貌”这种体现,恭敬能使你在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赞许,仁爱会使你平易近人,得到大家的尊重
TOP
45#

        自五帝时,就有关于礼的记载,后期不断发展,特别是在西周时期中国礼乐文化正是形成,后期各国都有严格的礼制度要求。浅层意思上,所谓礼,就是讲礼仪,举手投足间显示出来的是对他人的尊敬,自己的谦虚,以及自身修养的良好体现。再深入一些说礼,就要说孔子,他为礼乐制度的传播尽了很大的力量。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以礼和仁亦是相通的。这大概也就是礼的精神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