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21#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为核心,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TOP
122#

  "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无出路。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

TOP
12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1级文秘

姓名:杨晓妹

学号:11311020

时间:2012-5-18

电话号码:18288732856

    

卷十                

天人合一

说到“和”我们不免会想到和谐、适中、合作。中华名族是一个和谐的大社会,因此我们都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原则。万物与人都是地球上的生物,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是,追溯到原古时代的人类,他们大多都是以群体生活在一起,各自分工去收集食物,男的一般都是以打猎为主,而女的则是采集野果子,而人生老病死都是遵循自然的法则,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说他们的生活不会是有多么复杂的成分包含其中,这样也许真的很和谐吧!但是由于人类生产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发明,同时,人类到达食物链之上的最高顶端。因此,人类就没有节制对大自然不断的索取。

近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地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不断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时,对自然平衡状态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十分突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刻不容缓。

目前,全世界将尽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能生活在洁净的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将近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的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此,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了,所以,我们要改变当前的局面。因此,有些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只是为了满足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致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是一种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支配,同样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认清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人类的生存不能以消灭自然为目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在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而严酷的现实告诫我们,人类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采用不科学的方式索取自然的一切,我们要努力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TOP
124#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道德到家族伦理的形成,从人际关系到国家典章制度的确立,或多或少地都要受到传统思想的支配,可以说传统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

环顾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商业弥漫,把人们带进了一个高竞争、快节奏、世俗化的现代文明世界。现代化一方面打破了单封闭、愚昧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同时也无法避免地丧失了传统生活中的恬静、和谐、礼让和讲求道德、富于人情的文明因子。造成现代人价值分裂、情绪焦虑、心灵迷失、人格匮乏、急功近利、行为浮躁等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克服现代化的缺陷,一方面有待于现代化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离不开对某些传统价值的皈依。

在现代化征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传统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特别是传统学说中的和谐思想,更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合理地借鉴。 “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其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核心。

TOP
12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李萍

学号:11311008

电话:15974808763

天人合一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她——光彩夺目;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之上,深埋在古垒之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她——深藏不露;有一种美,朴实真挚,发自肺腑,这是一种可以创造奇迹的美,她——无处不在。这便是和谐之美。

尊重,平等是相处的、交往的最佳桥梁。人们的能力、性格和气质都不尽相同,但在人格上是人人相等的,尊重人格是相处的最基本要求。一个有自尊的人是不允许别人轻视自己的人格的。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重视、尊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更是自尊心非常强,因此,大学生与人相处时一定要注意尊重他人。有的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别人,这往往是造成与人不能和睦相处的重要原因。

真诚,他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保证,一心焕心、以诚相待,才能时相处的双方相互同情理解、建立信任感。真诚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即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见真诚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必不可缺少的。

互惠,即使指礼尚往来,互惠世人与人相处得以继续和发展的前提。当人与人的互惠性越来越高时,双方关系就越密切、稳定,相处的就越融洽。互惠,取决于交往、相处的双方的文明素质,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作为助人者,不应以获得他人的回报为目的,应作为与别人相处的一个因素和提高自身的修养为目的,同时也是在储存友情。

宽容,由于不同层次的人在相处交往中往往会有许多差异,在相处交往中会产生许多误解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处交往重要宽容。当代大学生都是十分好胜的,往往会因为某事与别人争的面红耳赤,结果造成了与人相处中的摩擦。与人争论中,应在捍卫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宽容他人的观点或行为,为他人保住面子,就像交往中的润滑剂一样,似的向初中的双方都能感到对方的宽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和谐者,乃小国寡民、清静无为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此乃和谐者也。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和谐之美在于真诚。不知是谁说过,人们常常戴着面具,遮掩自己、保护自己、欺骗别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脱下面具恢复真我。于是,人与人之间一直隔着障碍,在自己圈起的围城里不断抱怨别人的虚情假意,却总是学不会真诚。孰不知真诚才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石,而并非金钱、利益。真诚能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学会真诚,你能收获到的将是无法用金钱度量的数不尽的真诚;学会真诚,你将收获快乐。 

TOP
12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李萍

学号:11311008

电话:15974808763

天人合一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她——光彩夺目;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之上,深埋在古垒之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她——深藏不露;有一种美,朴实真挚,发自肺腑,这是一种可以创造奇迹的美,她——无处不在。这便是和谐之美。

尊重,平等是相处的、交往的最佳桥梁。人们的能力、性格和气质都不尽相同,但在人格上是人人相等的,尊重人格是相处的最基本要求。一个有自尊的人是不允许别人轻视自己的人格的。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重视、尊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更是自尊心非常强,因此,大学生与人相处时一定要注意尊重他人。有的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别人,这往往是造成与人不能和睦相处的重要原因。

真诚,他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保证,一心焕心、以诚相待,才能时相处的双方相互同情理解、建立信任感。真诚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即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见真诚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必不可缺少的。

互惠,即使指礼尚往来,互惠世人与人相处得以继续和发展的前提。当人与人的互惠性越来越高时,双方关系就越密切、稳定,相处的就越融洽。互惠,取决于交往、相处的双方的文明素质,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作为助人者,不应以获得他人的回报为目的,应作为与别人相处的一个因素和提高自身的修养为目的,同时也是在储存友情。

宽容,由于不同层次的人在相处交往中往往会有许多差异,在相处交往中会产生许多误解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处交往重要宽容。当代大学生都是十分好胜的,往往会因为某事与别人争的面红耳赤,结果造成了与人相处中的摩擦。与人争论中,应在捍卫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宽容他人的观点或行为,为他人保住面子,就像交往中的润滑剂一样,似的向初中的双方都能感到对方的宽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和谐者,乃小国寡民、清静无为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此乃和谐者也。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和谐之美在于真诚。不知是谁说过,人们常常戴着面具,遮掩自己、保护自己、欺骗别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脱下面具恢复真我。于是,人与人之间一直隔着障碍,在自己圈起的围城里不断抱怨别人的虚情假意,却总是学不会真诚。孰不知真诚才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石,而并非金钱、利益。真诚能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学会真诚,你能收获到的将是无法用金钱度量的数不尽的真诚;学会真诚,你将收获快乐。 

TOP
127#

天人合一,我个人认为是生活正道。这里并不是指做什么事都要算一算,求神拜佛,而是指从天地自然之中寻找生活的真理,以求生活的更有品质,提高自我思想境界,升华自我生命意义。

老子所谓,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虽是儒家思想为主,但也不是没有道家的影响。我们可以说人间的真理几乎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少数的先人的话被发现有错误,而他们生活的年代往往离我们很遥远。这是因为真理往往从天地自然当中悟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是变化很小的,可以说几乎不变,那么在与自然相比的人类短暂的生命中,真理自然就看似永恒不变。因此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学习的是先人圣贤的话,但是其中的道理永不过时,可以使我们终身受益。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扬继承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正是有了天人合一,才会有格物致知。正如前面所说,人间的万事万物的真理往往要从自然中获得。我认为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对当时逐渐僵化的格物致知的一次批判性的升华,先得真理于吾心,再行真理于吾行,怎能不走向圣贤之路呢?

TOP
128#

天人合一,是自古以来的追求。说到天人合一,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我看来,自然可以离开人,但是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的好坏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直接的联系。而现如今,人类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过度的向自然索取资源,排放垃圾,使自然环境不堪重负。当然,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的拯救措施,可是效果并不明显,这就意味着人们离“天人合一”远来越远。当然,亡羊补牢现在还是不晚的。人类的明天在于今天你做到“天人合一”了吗?

其实,除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每当说起天人合一,我总会觉得那不止是行为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好像还预示着天与人的意念是相通的那种感觉,可惜我的道行太浅,体味不出其中的真意。

TOP
129#

中国哲学谈到天人合一主要是两个层面上的,道德和艺术。在道德上,主要是观物取象,取法于自然,由天道而得人道,开出以天为据的道德方法论,由践行人道以应和天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在艺术上,则是通过忘我或无我,从而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一种身心的空灵,平和,宁静的状态,实现主客统一,达到天人合一。我以为,取法于自然而形成的道德论未免理由牵强,而艺术上的天人合一也主要是源自经验性的内心体验,这也使得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未有充分的逻辑演绎推论而直接达到艺术的高度,这在中国的诗、画、乐上面体现得也尤为突出,不过我以为在这一层面的中西之别只是角度和方法上的不同而已,但最后却能殊途同归。并且在天人合一这一方面,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主要是从康德到黑格尔发展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有相当大的互补作用。然而为何最终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这一层面(中国的天人合一,黑格尔的主客统一)能够殊途同归呢,我以为其契合点是人,中国哲学由天地而推出人,如“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着,天地万物之主也”,黑格尔由自然界也推出了宇宙精神最终在人而实现最高的体现,并且要达到主客统一唯有通过艺术方能实现。

TOP
130#

说道天人合一,我们都会想到董仲舒。儒家思想被确立为西汉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是经历了一段历史过程的。汉初统治者曾今提倡过黄老之学,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生产力和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到空前的加强,黄老之学已不再适用,为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董仲舒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并且柔和一些法家思想的思想体系。其中的“天人感应”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主张不仅以天来看人,还要以人来看天,并根据春夏秋冬来喻赏罚。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汉代的官制也效法天。

TOP
131#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其意蕴广远,不易简约叙述。所谓天人合一,实质包含了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两个观念。中国的思想不偏于天定胜人,亦不偏于人定胜天。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原则和本原,人心中天赋的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除去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TOP
132#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

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征服自然、掠夺自然;东方先哲告诉我们: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地一部分。所谓“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还有天人相应或天人想通之意。所以一切人事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和自然的一致和相通。

TOP
133#

天人境界是中国古人所热衷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在近代又有冯友兰先生将人生追求概括为四种境界,它们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后一种说的就是将人和万事万物的区别加以最大限度地溶解,而后达到天地一体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高玄的精神追求,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人一般的精神风貌,更是对中国人的精神追求生产了巨大的影响。而事实上,这种境界它本身就是一种不明晰的东西,它在表达了中国古人的一种美好的想象之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人们一种浓厚的玄幻气息,这不仅是留给后人的强大的精神食粮,同时,它本身就是一个为后世提供批判的切入点。那么,它真的就是只能让人望洋心叹的一种玄乎的精神信仰吗?对于天人境界这个思想,中国的道家和儒家都有一些论述,而以儒家的论述居多。中国先秦的孔子,就主张人应该效法天道,也就是向天地和自然学习,这个时候,人们学习的主要是一些崇高的、人化的而自然有禀赋的一些东西。《尚书》中就讲:“天之大德曰生,地之大德曰养。”可见,在中国儒家看来,天地有一种博大的、仁慈的胸襟,这正是世人应该加以效法和学习的。而到了董仲舒,儒家对于天地和人的认识更进一步了,因此,董仲舒提出了“天副人数”的思想主张,进而完善地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也就是说天地和人是互通的,人可以感知天意,并用天意来统领世间万物。自此,在中国人看来,至少在制度层面上,中国人和天地是实现了统一的,但是,这和中国古代圣哲们所追求的“天地境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TOP
134#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TOP
135#

“天人合一”有三重含义:一是人与神合一;二是“天德”与“人伦”合一;三是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神合一是一种虚幻的神学观念,它是君主专制的依据,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形成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因之一。天德与人伦合一,它是儒家从“天地生生之大德”中演绎出尊重生命,“仁民爱物”思想的前提。人与自然合一,是中国古代最具现代意义的环境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主要表现为“天人一体” ,“天人一气” “天人一物”, “天人一道”, “三才一道”等观点。主张“仁及草木” “德及鸟兽”,天人和谐是它的思想精华。人与自然界同根,同源,息息相关,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效法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