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36#

        庄子说:“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古人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前人的心灵与自然相通让我们欣羡,而今人的心灵已被名利填满。灯红酒绿的今天,人们行色匆匆,追求的是一种快节奏的生活,自然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感受不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时的闲适,感受不到王维“留醉与山翁”的快乐,更听不到大自然声声的呼唤。今人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精神食粮却越来越少。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是否应该卸下肩上沉重的包袱,用心感受自然,去寻找自己心灵的依托?
TOP
137#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何是三生万物?因为天地之间有了人,有了人便有了创造生命,命名万物的能力。我国古代就很讲究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讲究是的是与自然万物的顺应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就去做,不符合自然的就不要做。万物处在一个和谐统一的坏境之中。我们不要去轻易去打破这个关系,要顺其自然,以无为的态度去有为。
TOP
138#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TOP
139#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TOP
140#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上亿万生灵之中的一种,无法主宰世界,只能适应自然。每当人们为征服自然而沾沾自喜时,自然界已经在悄无声息的报复我们。

TOP
141#

中国古典哲学的又一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无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大人相应,或无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TOP
142#

天人合一即人与天、人与大自然是一体的,我们需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体现出合一的观念。我们更要探索宇宙,探索自然。发现更多与人类相似之处。
TOP
143#

天道,人道·········天人合一,视为合道
TOP
144#

中国人素来敬天,天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未曾变过的一个信仰,无论是佛教东来,还是道教形成,都不能改变中国人对“天”的一个敬中和敬畏之心!这是一种近乎于宗教的世界观!正是这样一种观念,培养了中国人柔和谦下,善利万物,敬重生命的民族性!包括对祖宗的缅怀上,都有“敬天法祖”之说!天与人是统一的,这在中医的理念中也能得到体现,人体之于天地,于四时都是有联系的,撇开天地而看人,或撇开人看天地都不免有失偏颇!
TOP
145#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

TOP
146#


汉武帝时董仲舒曾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虽然是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但仍然具有先人之见。人和天,一个有生命的动物,一个无生命的静物,似是无关的两者却有这些其相关的关系。我们皆知,我们依赖于大自然,依赖于天,但我们的占有欲又使我们想要控制天,相信我们的能力无限,这可能不是自不量力而是过于自信吧。夫妻之间还讲究相敬如宾,那我们共同依赖的自然也需要尊敬,随之就是自然对我们的回报,而不会是一度的报复。
TOP
147#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TOP
148#

天人合一,古人就就讲究这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抱着敬畏自然的一颗心,善待自然,感悟自然……

佛学,道学,儒学,玄学,都已天人合一作为自身修养的最高境界,结合自身,感悟天地玄奇……

武侠小说中,天人合一也是武功至化境……

因此,天人合一,善待自然,感悟自然之力,我们才可以达至极境……

TOP
149#

各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世界观、认识方式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各民族千姿百态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 是从精神道德出发,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而道家,是从身体方面出发,以养生为主!天人合一道家对此算尽天时将人
身与自然相结合从而养生,儒家是比喻化,从精神上来予以依托

TOP
150#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而在今天,天人合一主要表现在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