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271#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和谐,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TOP
272#

我们是人,是社会之中的人,是人类群体之中的一员,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人类这一个群体是来自于自然的,人最终是要回归于自然的,人们的本质是自然的一种产物,我们的诞生离不开自然,我们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我们提高着自我的认知,而给予我们认知能力,决定我们的能力上限的是自然,自然给予我们最初始的一种状态,我们通过后天的一种学习不断地完善自身,但是落到最后会发现,便是要达成自我内部的一种和谐状态,要拥有真诚的赤子之心去面对万事万物,去找到最初始的状态,找到自然所最初给予我们的本质,是一份纯粹,天人合一才是最高的最理想的一种状态,我们要做到自我内部和谐的一种达成,然后做到人类社会这一群体的和谐达成,只有这些做到之后,我们才能汇聚全体的一种力量,把我们所得到的一种和谐的真谛回馈到自然之中,人性才能真正的实现释放出来回到自然之间,没有任何的束缚,是纯粹的本质回归,生于自然最后也要回到自然。
TOP
273#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种关于人和天的学说,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
天人合一是《内经》里的术语,儒、道、佛对此都有不同的见解,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极高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定的钝感力,顺其自然,便会活得舒适很很多。
TOP
27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天人合一,又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当代的解释则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本具有道德原则,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由于人们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TOP
275#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样的境界,讲究的是消除我与万物的界线,“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用一个大我来象征着天地与人的同一。“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保己是私未忘。”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我们摒弃私欲,走出自己,走向世界,形成大我的过程也就是我走向世界的过程。可这样一个大我,不正说明了我比天地小,因而需要将小的我扩张到大的我吗?这样的话我与天地就有了隔阂,人与天地本不合一,合一之境只是我追寻的境界。因而无需一个大我,也无需走出自己,芥子纳须弥,天人合一本就是我与世界同在。合一指的不是我与天地的范围需要相合,而是我与天地的平等。
TOP
27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古以来便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我不否认追求自我价值,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之中,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序发展最终导致的问题只能由全人类共同承担,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只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去寻找答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广泛,之所以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他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天人合一便是其核心思想。
TOP
277#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指的是“天”与“人”之间的无差别,有机统一,不分彼此,自然与人的关系从来都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天”与“人”的本体来源都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宇宙万物的灵气都是“道”赋予的。而“道”有着“自然”的属性,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天地以及道都应该遵守“自然”的规律。遵守“自然”的规则,人需要发挥能动性,首先要做到自身的内在和谐。例如宋明诸儒所重视的静坐这一修养心性的方法便可以在静中养出端倪,让个体自觉地自我思想,抛却过多的执念,认识自我,达到身与心的内在和谐。其次,人不应该破坏或者干扰自然的规律,不轻举妄动,不刻意作为,否则便是扰乱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这一点对于环境的治理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环境治理要从源头上切断人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要把天地万物看做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去爱护,“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
TOP
27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张人与自然、宇宙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1. 道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皆由道生成。道家的经典《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指的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由道生。因此,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 天文: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中发现,天地万物的变化与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例如,四季更替、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都是宇宙间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表现。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到人与宇宙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3. 中医: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宇宙,体内各种器官、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外界环境的變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往往依据天人合一的原则,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4. 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传统建筑的布局、风格和材料等方面均考虑了自然因素,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此外,古代建筑的屋顶采用曲线形设计,以适应自然界的风雨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核心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密切关系。这一观念在哲学、天文、中医和建筑等领域都有所体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TOP
279#

《论语》中提到天人合一的概念比较少,但孔子的思想中有一些类似的观点。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器。”这句话暗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味着君子应该有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不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是具有内在的高尚品质。
TOP
280#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里一个重要概念。周敦颐的 “诚”打通了天道和人道。从天道上来讲,周敦颐在《通书》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这也就是说“诚”是天道的本源,万物都由此确立。从人道上来讲,“诚者,圣之本也。” 又说:“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这是认为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人道的五常、百行,都是通过诚得以显现,这也是成圣人的主要方法。周敦颐贯通了天道和人道,提倡天人合一,强调人们应该通过“诚”来践行天道,强化人们对儒家道德原则的敬畏意识。
TOP
281#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身心灵的统一。儒家认为,人类和自然界之间具有一种内在联系,人应该顺应自然,不断完善自己。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有助于创造和谐的社会。
TOP
282#

孔子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四季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强调了顺应自然的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来考虑,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切勿一味索取,片面地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主张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即达到“和”的境界。
TOP
283#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着重探讨的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中国的天人关系最早体现在早期原始宗教中,此时人们认为天是绝对的权威,而人则完全受到天的支配,西周初,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取代“以祖配天”,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自由和努力,修德来上合天道,反映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孔子继承了三代对天的理解,提出了“天命”的观念,在他思想中,天虽然仍隐含有人格神的意味,但更多是自然义和道德义,也即认为天是自然的秩序,同时也是道德的终极来源.此后《中庸》发展了孔子性与天道的思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孟子也主张人的内在德性是“天之所予”,《易传》则强调人要效法天道,他们都表明了人性或人道与天道的紧密关系,也肯定了人能够通过修身合乎天道,甚至参赞化育。
老子和庄子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也相似,老子认为“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的运作本身就体现了道,人效法天也即效法道,人、天、道最终是统一的,庄子也认为人有天生的自然之性,他虽然常常在概念上把“天”和“人”对立起来,但其实批判的是人背离天道的妄为,因此老庄都强调“无为”,正是要求顺应天道.在此意义上,也是主张天人合一,此外,墨子提倡人要服从天志,也在另一种意义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西汉的董仲舒,发展了一套天人感应论的思想,他提出人副天数,认为人是天所生,因此上类于天,包括形体躯干和情感意志都是对天的模仿。而天人之间又存在者同类相动的关系,天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天人观,也普遍强调天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宇宙论上,他们论证人来源于天,如周敦颐《太极图说》即提出的由太极到人和万物的生化过程,在本体论上,他们论证人性本身即是天理,如程朱所讲的“性即理”;在修身或境界论上,他们也主张应该法天、尊天、事天,如张载《西铭》描绘的境界,即体现了一种孝天事天的观念此外,道教也普遍强调人的修身养心要效法自然天道,才能长生成仙,这样一种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