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51#

不偏不斜,天人合一而率性,是为中庸。

如今中国内地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庸里的天人合一。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建设,有重大意义,不仅是当代中国,还包括古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TOP
152#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TOP
153#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这位有仁有智的哲人对天人相合境界的最高体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提升,人类走向了征服自然的历史阶段。“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至于自然万物之上,肆意的开采资源,破坏自然,一片片森林从地球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是的,社会进不了,但是看看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吧,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沙漠扩大,沙尘暴增加,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征服自然的后果是受到自然强烈的反抗,人类的生存状态受到了严重威胁。

事实证明,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天人对立是一把双刃剑,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一步步把人类引向毁灭。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有能力改造自然,但是自然不是我们的奴隶,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母亲,我们也需要尊重她,爱护她。所以,让我们回到孔子天人相合的思想上去寻求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以人不违天之举来实现天不违人之合吧!

TOP
154#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TOP
155#

天人合一,关键还是看人心。我的文学功底浅薄,所以说不出这些富丽堂皇的话,只想讲一些比较简单的道理。自然是会变的,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固定不变,冬天过去之后必然是春天,有花开就会有花谢。暴雨暴雪,山崩地裂,在历史上也都有过,没有什么必要过度的计较,不是不在乎一次而失去的无辜的人的生命,而是我们无法和自然计较,它听不懂,也不会听。我不相信什么自然会惩罚人类之类的说法,现在人们关注的问题只是自作自受而已。自然永远是美丽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说是通过不停的和自然斗争的结果,但是有没有想过这其实一个人类适应自然的结果,“适者生存”,自然不会选择弱者。人类如果还想继续发展下去,还是得要不停的适应现在的环境。

TOP
156#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今天,“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笔者以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其实,“和”与“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国语》和《左传》中都有史伯与晏子议论“和”“同”的记载,比如史伯在《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这里的“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寻求“和”的过程。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可见孔子对“和”的重视。
  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何晏注解的基础上,宋儒更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比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说的“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与宋儒一脉相承。
  孔子的本意是否如此,或者说,孔子是否认同后人的解释,不得而知。笔者以为,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
  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无法交媾,也就无法造就新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
  黑格尔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他把“同一”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同一”———“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另一种是“具体的同一”———“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他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区别好坏的关键,并且说:“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笔者以为,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表达,也就近似于“和而不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现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可以在瞬息之间毁灭地球和人类自身。如果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矛盾冲突激化而导致核大战,那结果只能是共同毁灭,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这样看来,“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就显出了某种局限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不讲“义”而仅言“利”,也应当求“和”,因为不“和”不仅不“义”,也不“利”。反过来说,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仅仅图一时之利、区区之利,而谋“长远之利”、“宏大之利”,就必须走“和而不同”之路。这也说明,“义”与“利”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形成统一的。当然,由“义”而生“和”,同因“利”而致“和”,还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是自觉的、主动的,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可见,“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不仅具有伦理价值,还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处世哲学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社会。
  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TOP
157#

[原创]

由“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经过历史考量的我们。认识到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性。更多地是不尊重“天”,而受到惩罚之后的深深警醒。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尊重客观规律,不因为人的私欲而肆意妄为的对自然破坏,才是我们生存的常理。自己学生公寓后边的山上,每年冬季都会有许多来此越冬的候鸟,但却遭到了猎人的无情的猎杀,毫无仁爱正义可言,为了一己之私不加节制,却牺牲了人类的共同财产。



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出路,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我们能够有足够的宽容之心给自然界的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以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护,是对自然界的一种顺应,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最好保护。



真正能够做到天人合一还任重道远,生活中注意自然的保护,节约用电,光盘行动。这是对天人合一的最有力支持。



TOP
158#

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方面,孔子有很多独到见解。首先,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孔子曾一再强调自己的思想是有核心的。“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但这个核心是什么,他本人没有明白说出来。后人一般认为,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何谓“仁”,孔子解释为“爱人”,并进一步指出要“泛爱众”,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其次,孔子认为“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即认为只有通过“礼”的整合作用,人和人之间才能较少摩擦,化解紧张和冲突,维持一种持久的等级秩序,“仁”才能得以实现。第三,孔子主张“和而不同”。以“礼”整合人际关系的目的是“和”,“礼之用,和为贵”。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统一,而是“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求大同存小异,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所谓同而不和,就是绝对统一,没有是非可否之别。显然孔子反对“同而不和”,主张“和而不同”。第四,孔子强调“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朋友之间交往的根本之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到了汉代,“信”与“仁义礼智”合称“五常”。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之一。第五,在己与人的关系上,孔子非常注意严于律己,虚心谨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强调的就是在与人交往时,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同时他主张关心人,帮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倡导体谅人,尊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子罕》)。
TOP
159#

《易传•序卦》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老子》第五十一章中讲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我们在《易传》和《老子》中充分了解了天人合一的真谛,这些经典之作也开辟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宇宙生命的化育流行中体证到丰富的人文精神。天道化育流行,生生不已,下贯于人,也就形成了人道。

天道和人道的贯通,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精髓,包牺氏以人道贯通天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出八卦;陶潜让天道包容人道,才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王右丞借人道而感天道,故而才会写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样浑然天成的诗句。天道与人道虽有区别,但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人道中的仁爱之性跟天道中生生不已的动势相结合,就是做到了天人合一,社会就会变得更和谐,人类也会生存的更惬意自在。
TOP
160#

庄子有齐物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等同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体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要做到爱世间万事万物,要俺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办事,“仁者以万物为体”我们当今社会更应该有这种观点,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TOP
161#

道家与儒家皆以顺应自然为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所不同的在前者顺应的是天地之道,后者顺应的是人道。顺应天道,故主张无为,以守为务,只需知晓自然规律如何,无需改作。顺应人道,故主张仁义。又因这种人道有被易之危险,因而要时时感到忧虑并竭尽全力地维护,即守死善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洒脱,儒家的“顺应自然”实用。也许融合并实践这两种“顺应自然”的思想,便能达到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最高境界了。

TOP
162#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天被称为父亲,地被称为母亲。我们这些渺小的人,居于混沌的天地之中。所以天地万物,即是我的身体;天地的主宰,就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TOP
163#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TOP
164#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正心修为,本立道生。而人之本就在于符合宇宙间的运行规律,不妄动,因时而动。

TOP
165#

      所谓的”天人合一“,是儒家与道家结合,创造 出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的世界观,呈现出一种返朴归真的原始美:“中庸为上善,万般道使然;纵观天地乾坤、日月阴阳;五行、六界之众生相。”这亦是庄子《逍遥游》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启示着人们去思索或寻找生命的解脱,复归本心,超凡脱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