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66#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自孔子以仁贯通天人之后,后世儒者更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完善和发挥,到孟子则更明确地指出“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路径,而到宋明理学时期,周敦颐提出了“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以及程颢提出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天人合一”直接被看成了成圣的最高境界和标准,宋明儒对之进行不懈地深入阐发,将“天人合一”当成了成圣的标志,而圣人之气象也应是“天人合一”的,所以朱熹有言:“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将心与天地万物一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论断到了明代王阳明那里则有更为明确的表达,他说:“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嫣。”“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只是私未忘”。这种大人之气象是何其浩淼和广大,而这正是发明其心体之仁,心体之良知,扩充至万物而至也,在另一方面看,这也是克己之私,致良知的结果。“天人合一”到宋明理学已成为成圣的本体功夫合一之论。

TOP
167#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TOP
168#

所谓”天人合一“,在我的理解来看就是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理想状态, 古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认为天是主宰者,而人是尽人事而听天命。刀耕火种的农业时代开始,人们一直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大步向前, 造成了今天日趋恶化的生态污染。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也是重中之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符合当今环境现状的。
TOP
169#

说得好
TOP
170#

        “天人合一”古已有之,《易经》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一语道破了人在天地间,必须与外界的一切和合。如果把“天人合一”中的“人”看作你自己,那么与你对应的一切都为“天”。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将“天”看成两大部分:一是对外的关系方面,另一个就是家庭的内部环境。对外的部分即指单位,领导,环境,朋友,同事,具体要办的事情等等;内部方面即指家庭成员,居住环境等等,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不管是内部的,外部的,你都要与其合,即要与其搞好关系,搞好团结,这样你才能生活工作的惬意,轻松,自然,潇洒。
TOP
171#

消除我同万象万物之间的界限,泯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让万象万物作为心象出没于我的心灵中,充养着我的心灵生命;让自己的精神流注到万象万物中,感受万物的生命律动,让自己的生命精神同万象万物的生命精神交融在一起,互相贯通,这就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TOP
172#

世人的心灵,为他的见闻经验所局限。圣人则能穷尽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心灵不被耳目见闻所束缚。他们看待天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属于大我的。
TOP
173#

天人合一,天指代万物,能够与万物自然合二为一,是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无我境界也称为无我境地,是只有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富有经验达到的至高境界。只有忘记自己,才能”无所侍“。古语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天人合一,才能接天地之灵气,成常人不能成之事。虽然这也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是在养生、取义方面都有着很积极的影响。只有顺应自然,借助自然,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才能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TOP
174#

       天道与人道本来就是合而为一的,人受性于天,人的生存离不开天,天与人融为一体,和谐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本来就有的状态,是天意民心。天道公平无私,而人时常由于私欲过多等原因而背离天道,破坏了天人合一,天下由治而乱,由小乱而大乱。因此,人类复归于天人合一对于天下的治理就具有重要意义。天人合一则天下有道,社会和谐稳定。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TOP
175#

所谓天人合一,即是为人处世遵循自然法则,不强求勉强,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提倡解放人性,打破桎梏和藩篱,冲洗归于自然,从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体的境界。
现在社会使得人与自然矛盾且对立,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只有遵循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思想才能为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TOP
176#

        “天人合一”之“和”,古已有之,“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黄帝内经•素问》),言“天道”必关乎“人道”,言“人道”必追溯“天道”,天人一体、相通不二,虽也有主张“天人相分”(《荀子》)的观点,但终没有成为主流。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地并非是一个冰冷的客观存在物和纯粹的客观认知对象,而是孕育出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个大生命体。天地是万物之源、人生之本,它以生物为心,有其内在的价值;人作为天地氤氲出来的万物之灵,赞助天地之化育,帮助天地实现其内在价值。这是天人之所以合一的深层依据。
        由于天地是温情脉脉的人文本体,因此人通过体会天地之心,油然而生发出一种敬畏、感恩、仁爱的情感。如王阳明所说:“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王阳明全集》)。这种“万物一体之仁”,是因万物与人一样本是同根共源,皆为天地所生,是一大的生命共同体。故而最终有了“天人合一”之理论与实践。
TOP
177#

[引]“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TOP
178#

总的看来 ,中国“天人合 一”思想中“天”有三大基本内涵 ,一大内涵是具有附有人格意志的“神”;二大内涵是“礼”以及 “道”;三大内涵是世界万物 。“天人合一 ”的内涵是随着“天”的意义的变化而逐步发展成熟的。  
第一 ,具有附有人格意志的“神”与人的“合一”重在说明“神 ”与 “人”交流相通 ,人能够拥有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第二 ,“礼”以及“道”与“人”的“合一”。“礼 ”之 “天 ”与“人 ”的“合一 ”是要用封建之“礼”来规范整个人类社会 ,是针对社会现实中所有的普通人而言的;“道”之“天”与“人”的“合一 ”是把 天 、地 、人整个世界都纳入视野来考虑,视野更宽了,“天人合一”演变成“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
第三 ,“物 ”和“人”的“统一”。“物”之“天”和“人”的“合一 ”指的是 :随着人的认知水平的提升 ,人开始怀疑那些以前保佑自己的神灵了,不再相信它们的作用 ,“人”也就不再被万物背后本来就不存在的神灵控制了,人对自然万物以及世界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解 。因此 ,这个时期的“人”和 自然万物之间的地位是平起平坐的 ,“人”也是万物中的一物 。正如栎树对匠石所说:“若与予 ,皆物也 。”这里就明确地指出人与树都是天地间自然万物中一物而已,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TOP
179#

我理解的天人合一,就是感受自然,亲近生命。首先,我们会静下心来倾听,倾听一束花儿绽放的声音,倾听枝头鸟儿的嘤咛,倾听万物生长的声音。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无穷魅力,你会发现,原来人类并不孤独,原来万物均有生命,有时会因为这些自然的声响而心生欣喜,有时也会因为景色的悲凉而心生抑郁。原来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这么喜欢寄情于景,原来大自然真的会说话,它们也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细细品味,你会听到自然的呼吸。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天人合一。
TOP
180#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季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的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