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0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部:文史

班级:19级文秘

姓名:孙秀琼

学号:10311028

时间:2011418

电话:13518723082

/FONT>十

三、天人合一

         消除我同万象万物之间的界限,泯除主体与客厅之间的对立,让万象万物作为心象出没于我的心灵中,充养着我的心灵生命;让自己的精神流注到万象万物中,感受万物的生命律动;让自己的生命精神同万象万物的生命精神交融在一起,互相贯通。这就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天被称为父亲,地被称为母亲。我们这些渺小的人,居混沌的天地之中。所以天地的合聚,即是我的身体;天地的主宰,就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这说明天地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世界就是由天地人三种物体组成的,世人的心灵,为他的见闻经验所局限。圣人则能穷尽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心灵不被耳目见闻所束缚。他们看待天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属于大我的。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要爱护我们的地球,要尽所能的保护它,

         天道对万物都是一视同仁,但总是扶助着善良的人们。一定的规律的,天道运行都是有不因尧而存在的,也不因而消亡的。用治理来对应天道就会吉利,用混乱来对天道就有凶险。注重农业生产而节省费用,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调养得当而且活动时,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天道而不违背,天就不能使他遭受灾难。。。。。天有时令,地有财富,人能够治理,这就叫做人能与天地相配合。

          宇宙万象万物各自具有自己的价值,都是宇宙生命中平等的成员。而人类中心主义,则从人类的利益出发,将人类树立为价值主体,而将宇宙中的其他一切生命都视为价值客体,并运用价值规律,把万象万物区别为许多不同的等级,使之有贵贱之分,这就妨碍了在宇宙间建立公正。抛弃人类忠心主义,我们就可以看到,宇宙万物平等的存在着,各自具有自足的生命价值。

TOP
107#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这位有仁有智的哲人对天人相合境界的最高体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提升,人类走向了征服自然的历史阶段。“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至于自然万物之上,肆意的开采资源,破坏自然,一片片森林从地球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是的,社会进不了,但是看看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吧,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沙漠扩大,沙尘暴增加,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征服自然的后果是受到自然强烈的反抗,人类的生存状态受到了严重威胁。

事实证明,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天人对立是一把双刃剑,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一步步把人类引向毁灭。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有能力改造自然,但是自然不是我们的奴隶,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母亲,我们也需要尊重她,爱护她。所以,让我们回到孔子天人相合的思想上去寻求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以人不违天之举来实现天不违人之合吧!

TOP
108#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我认为天人合一在当今社会,更对的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要求,与天、与地、与人、与社会、与万事万物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

TOP
10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TOP
110#

老子的天人观里有一个“素朴”的思想,即万事万物自足其性、自顺其性,保持事物原本的特色。

人生在世,虽然命运不是天定,但也不能勉强为之。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机缘,能上则上,当下则下,进退俯仰,顺其自然。身处顺境时,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自轻自贱,把任何境遇都看成一种正常的状态。没有谁天生就能心想事成。如果做人能做到有虚有实、无滞无碍、无可无不可、无求无不求,也就是真正的顺其自然,与道相合了!

TOP
111#

长期以来,人类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高等生物自居,妄图征服改造自然。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说法,渐渐地人们为能胜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豪。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全球变暖、厄尔尼诺、泥石流、沙尘暴等现象的发生使人们开始反省自己原有的认识。“天人合一”的说法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所谓“和谐空处,各显其能,”唯有保护环境,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才能更好的与自然共存。福佑自然,顺应自然,推动自然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发展才是与自然共处的正道。

TOP
112#

我在学习这一节时,产生了费解。当提及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时,眼前都会浮现出许许多多具体的事情,对于这些的理解我们或多或少的都能说出几分来,而且,这些也是我在学习与生活当中时常感悟和有所践行的,也就是说,对于仁、义、信等的这些,有时我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抽象的涵义,有时我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具象的行为标准。我们理解他们,我们也可以真诚的践行它们,可说到“天人合一”时,我该怎么去把握他呢?怎样做到天人合一呢?圣人们又是如何感悟并总结出这些道理的呢?这些问题都让我曾困惑过。因此在这,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理解,权是个人近日的想法。书上说“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冠有“人”的头衔,于是,我们与天、与自然就结下了关系,我们同处一个循环体中,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呼吸着同一片天空,许许多多的东西取之于自然,自然的冷暖影响着我们的身心,我们许多的行为也影响着自然,甚至可以说,天地自然就像我们机体的一部分,而我们又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说,天人合一就是,爱护自己,爱护万物,不去追究高于自己的追求,不去烦恼理不完的烦恼,淡定一切,随遇而安,处处皆可以顺其自然,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天人合一。
TOP
113#

被孔子尊为“和圣”的柳下惠是个跟任何人都能和平共处的人,根本没有那种高人一等的架子,他能够尊重普通百姓,也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听者对话,这就有了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和谐的至高境界。为了贯彻其“和”的人格思想,也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柳下惠忽视了功名利禄与富贵荣华,其节操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所尊敬的。
TOP
114#

天人合一,是自古以来的追求。说到天人合一,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我看来,自然可以离开人,但是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的好坏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直接的联系。而现如今,人类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过度的向自然索取资源,排放垃圾,使自然环境不堪重负。当然,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的拯救措施,可是效果并不明显,这就意味着人们离“天人合一”远来越远。当然,亡羊补牢现在还是不晚的。人类的明天在于今天你做到“天人合一”了吗?

其实,除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每当说起天人合一,我总会觉得那不止是行为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好像还预示着天与人的意念是相通的那种感觉,可惜我的道行太浅,体味不出其中的真意。

TOP
11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的天人合一需要人们正确地去处理好与自然地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
TOP
116#

天人合一,这是人们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酸雨等一系列问题,当我们面临着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治理我们的环境,但是这只是我们的补救措施。但是我们要的是与自然地和谐,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大自然,与自然为友。
TOP
117#

所谓天人之“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和谐发展或可持续发展。关于“和谐”,于繁华的大都市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人们只看到了发展的一面,却没有为后代为自然而谋想过,这种人是自私的,地球有他们是地球的不幸。据调查,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温逐渐上升,这也意味着南北两极的冰山正在以一个惊人的速度溶化,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预告着如果人类再对大自然这样干下去,人类必将无所遁形。为什么人类还要这样愚蠢下去呢?三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知道了凡事应当“致中和”,即和谐发展,不应该违背大自然之规律,否则就是给自己挖墓地,而我们勤劳的现代人就愿意干这种事?但愿我们勤劳的人类别再犯这种傻事了。“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才是发展的至真之理。
TOP
118#

《中庸》说 :喜 恕 袁 乐之 未发 ,谨 之 中 ,发 而 皆中节 ,谓 之和 中也。音 是 下 之 大 本 也 ,和 也 者 是 下 之 遮 道 也 致 中 和 ,是地 位 焉 ,万 物 育 焉 ”儒 末 烈此 中和 自然观 作 为养生 的理论 基 础 ,被 历代各 派养 生 家广泛 地应 用 ,彤 成 了传境皋 生 学 以和 养生 的 基 奉理论 儒 莩在 养生过 程 中宴 出 中和养 身 ,其 寿枉审 ,制 无命 而 用之 【《苟子 ·无论》)可见其积 极 的人 生态度 。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比如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儒家强调社会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孔子的学生有子就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在以上的“三和”之中,“太和”为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和”是讲人与人的和谐,“保和”是讲人体自身的和谐。后来人们说的和气生财就是只要大家和和睦睦团结一心就能在经济上有所收获。
TOP
119#

天与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颇为古老又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哲学就是围绕天人关系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儒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极力强调和追求的是天人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首要内涵是“天”与“人”合而为一,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且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体。在这一点上,儒家的思想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因为后者强调二者的对立和二分。

TOP
120#

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儒家认为人对万物应该持一种同情的善待的态度。这是儒家仁爱之心的推延与拓展,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使“恩足以及禽兽”(《孟子·梁惠王上》),即由“推己及人”而至于“推及万物”。张载所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正蒙·大心》),即此意。

“钓而不网,戈不射宿”(《论语·述而》),是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典型(《论语·学而》)。所谓“钓而不网”,即主张在铺鱼时,不要斩尽杀绝“绝流而渔”(朱熹注),而要适当留有活口和生机,以利于物种的繁衍和生息;所谓“戈不射宿”,即只射飞鸟、不射归巢歇宿的鸟,以利于归巢之鸟养护幼雏。孔子仁爱之心,于此一目了然。宋人洪氏说:“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朱熹引)明儒归庄说,孔子“钓而不网,戈不射宿”意在实现“物与我皆无憾”,表现了“圣人”之“爱物”(《归庄集》卷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