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76#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20 21:22:51编辑过]

TOP
77#

《黄帝阴符经》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不仅是人类社会今天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应该是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永恒的精神和理念。“天人合一”的命题实质上就是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如“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和“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都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至今价值不减
TOP
78#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春秋以降,天的人格神意义被削弱,一些思想家将天伦理化政治化后,作为形上根据,论证他们的伦理、政治理想的合理性与神圣性,典型的代表有墨子的天志、尚同理论,孟子的天人合德理念,以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等。但这些思想家都没有很好地阐明天、人何以能够合一,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留下了令人遗憾的缺陷。直到张载,才突破了前人依赖经验现象论证天人合一理论的局限,深入到本体层面,明确以元气来说明天、人的共同基础,从而更好地论证了天、人能够合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中的神学迷信氛围。张载还通过自己的二重人性论、民胞物与思想,增强了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人文意蕴。

TOP
79#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而不是现在的分离,对立的关系

天人合一只出现在中国古代哲人的思索中,最早提出的应该是老子的道德经

现实一点,就是保护环境,上升一个高度就是学会欣赏自然
TOP
80#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TOP
81#

    传统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追求人类和自然共存的大智慧,它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认为人不能以自然为奴仆,应该把天地视为父母,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与自己相通。它以天地人的统一为基本点,主张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伦理价值目标。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人与万物都得之于自然和宇宙,与自然和宇宙浑然一体,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只是自然和宇宙存在的一物。民众百姓都是我同胞兄弟,应以仁爱相待;宇宙万物都是我的亲密朋友,应该爱护他们。人与人,人与万物都处于和谐,均衡和统一之中。


      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它对反思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疏离等负面效应,重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它启示我们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自然,实现新的“天人和谐”。

TOP
82#

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TOP
83#

我认为天人合一在我们现在看来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论做什么事,如果真的达到天人合一了,那么成功离你便会很近。

比如在学习中,当你的身心都完全放松下来,当你处于放松又专注的状态时,便是最佳学习状态。
处于这样的最佳学习状态时,你的内心会变得宁静、愉快、自由和明澈,进入不受内外干扰的世界,无我无欲的世界,以致达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里,天人合一也是一种奢求。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是关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易中天">于易中天ersonName>教授与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丹">于丹ersonName>教授的对话。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易中天">易中天教授问于丹“你心中的孔子是什么颜色的?”于丹教授答“我心中的孔子,只有温度,没有颜色。”易中天教授便分析道“没有颜色便是灰色,灰色是可以与任何颜色搭配的,是最具有普适性的颜色。然而灰色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其他颜色搭配,才能体现出普适性,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我们把他看做是灰色的。”我们用灰色的孔子,来连接我们这五彩的世界,那么世界便将五彩缤纷,充满欢声笑语,充满希望。这里的“灰色”便是我们达到“天人合一”这一境界的载体。

TOP
84#


我认为“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是一个极其高深的境界。要做到天人合一,我们就得顺应天意,不可逆天行事。所谓的天,应该指的就是自然,也就是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不可违拗大自然。只有人的意志和行动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达到了相统一、相和谐的时候,才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就是以和为贵,还有《论语》种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为贵,
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大特征。不仅儒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有机部分的其它流派,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
间的。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不敢为天下先三宝;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尤为反对战争。
TOP
85#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里,天人合一也是一种奢求。

    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天人合一,是一个极其高深的境界。要做到天人合一,我们就得顺应天意,不可逆天行事。所谓的天,应该指的就是自然,也就是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不可违拗大自然。只有人的意志和行动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达到了相统一、相和谐的时候,才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TOP
86#

“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不仅是指导我们备战和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根本理念,更是指导我们文化的碰撞中如何融合并追赶现代化潮流的根本理念。

当今世界,“西方飓风”席卷全球,奥运会也正是凭借这股“飓风”首次登陆中国。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奥运会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虽然在北京举办,但它的话语系统和游戏规则完全是西方式的。我们中国的本土体育——武术为什么不能进入在我国举办的奥运会,就是因为武术的话语、规则和西方文化不兼容。

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提出,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在按照西方人的规则开展游戏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我们还应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展示我们热爱自然、关怀人类命运的“天人合一”观念,从而使中国文化走向复兴。
TOP
87#

今天,这种思想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仁爱”就是要求我们保持一颗怜悯、同情和爱护的心,能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佛教殿堂中专门供有一尊“泪观音”,也是包含着这层寓意。如果在为人处事中能够相互体贴和帮助,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也就容易化解。“仁爱”还有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尊重和理解”。即使是对一个乞丐,我们也不应该漠然视之。设想端来一碗饭,却向着乞丐“呼尔而与之”,那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乞丐“弗受”。因为乞丐也是人,同样有着为人的尊严,他沦落到乞丐,也许是迫不得已,而世人的嘲笑和鄙视很可能会把他逼上绝路。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专门骗钱敲诈的假乞丐,或许还有人上过他们的当。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为此而拒绝所有的乞丐呢?对这一点,用著名作家沙叶新的一首诗来回答倒是较为恰当:“即使我上当一千次/受骗一万次/我依然坚信/这世上/总有一句话是真的/总有一颗心是金的/总有一片情是纯的……”,是的,我们应该更多地用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宁可被一千个假乞丐欺骗,也不要使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孤立无援。

人际关系和谐也历来为传统道德所强调。当我们拥有一颗仁爱的心,就一定能为周围人所接纳、所热爱。传统道德要求我们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要求“忍”字当头。这显然有利于人际和谐,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宽”到底宽到哪种边际?“忍”又忍到什么程度?对人固然要谦和,但并不意味着事事屈从;要尊重他人意见,但并不意味着随声附和;要能容纳朋友缺点,但并不意味着任其堕落;要乐于助人,但并不意味着一切代办。我们交朋友,实际上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只有使人不断进步的友谊,才是真正可以持久的友谊。今日强调的人际和谐,必须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方可健康、牢固。
TOP
88#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掌握并且会使自己处于天人合一的状态是很重要的,因为最佳学习状态会使你摆脱干扰,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TOP
89#

回帖

我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权力时代,权力时代充满了千奇百怪。这个人世间的副作用,缠绕“物、性”发作、金钱至上的利于骚动。社会财富与国民生活之间分配消费的不平衡,让“和”的实行举步维艰。道德不再讲,争做伪君子的人比比皆是。围绕着利益、权力、意志、牺牲、快乐、幸福、痛苦、烦恼、渺小、崇高诸多方面,争论的不断。都希望进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方法,使社会“和”,是生活“平”。但是说归说,当真的关系到每个人的自身利益时,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表露无疑。这个想法在当今社会根本无法成为现实。这已经不仅关乎个人,“和”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状态,全体人都达到这一境界才有实现的可能,现在来谈只是说说而已
TOP
90#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这种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生存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环境问题不但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而且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想境界,古人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这一理念。中国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拥有一个更加绿色安全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奋斗。

根据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们应该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不能逆天而行,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应该顺应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呼声,努力去与大自然进行沟通。自然界不是神秘的、令人畏惧的存在,不是人类的敌人。天地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亲朋好友,人与自然天生具有亲和性而非对立性。因此,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就会极大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向着“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不断前进,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