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61#

       在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史上,张载超越了前人的思想局限,从气本论的高度和人性论的层面,阐发了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合理地论证了天人之所以能够合一的问题,赋予天人合一思想深厚的人文意蕴。“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春秋以降,天的人格神意义被削弱,一些思想家将天伦理化政治化后,作为形上根据,论证他们的伦理、政治理想的合理性与神圣性,典型的代表有墨子的天志、尚同理论,孟子的天人合德理念,以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等。但这些思想家都没有很好地阐明天、人何以能够合一,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留下了令人遗憾的缺陷。直到张载,才突破了前人依赖经验现象论证天人合一理论的局限,深入到本体层面,明确以元气来说明天、人的共同基础,从而更好地论证了天、人能够合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中的神学迷信氛围。张载还通过自己的二重人性论、民胞物与思想,增强了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人文意蕴。

TOP
62#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TOP
63#

家和万事心。

天时地利人和。

人与自然,人与人,到处一派和谐,世界因为和谐而更加美好

TOP
64#

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天与人各有优长之处,不可互相征服。正如荀子阐发天人关系:“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大自然既是人类的养育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又是人类的伙伴。“人的情绪、感官、心知,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天所生成的,所以称为天情、天官、天君。
TOP
65#

人在天地间生存,是天地的一员,不与天地共同变化,就会被淘汰。  
不与家庭合一,家庭教会抛弃你!夫妻不合一,夫妻就散伙!不和社会合一,在社会中被边缘化!不和天地合一,自然教会把你淘汰!
TOP
6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就是以和为贵,还有《论语》种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为贵,
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大特征。不仅儒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有机部分的其它流派,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
间的。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不敢为天下先三宝;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尤为反对战争。
TOP
67#


一日三思,我们必须经常反省,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必须看一些优秀的作品,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要我们的心灵是清净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污染我们的心灵。
TOP
68#

专制社会中的秩序与民主社会中的秩序相比,前者人为的因素要大得多,后者则更多表现为自然的形式。

中国的园林和西方的园林在设计上的要求是不同的,中国欣赏花木和建筑自然的形态,搭配要“错落有致”,所谓“大巧不工”,不能露出斧凿痕迹,既在整体上有序不杂乱,又有自然之趣。

西方的园林则规规矩矩,建筑和植物都非方即圆,修剪地整整齐齐。

在政治秩序上,中国和西方也有这样的差别,只是和审美正好颠倒过来,中国在政治上斧凿气太重,西方反倒讲求自然。

TOP
69#

孔子的两句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什么意思。首先来看“知者乐水”。要知道“知者乐水”这四个字,必须要明白什么是知,另外知者乐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什么是知?用通俗的话来讲,知就是有知识,知者就是知识分子。而儒家思想要求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做好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再来看水,这个水的范畴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在孔子时期,我们的祖先主要居住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个地方。因此,他们不太可能到东海、渤海、黄海一带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讲这个水没有包括海,主要是指河水,而我们祖先居住的地方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这里的河水主要是长江、黄河。而我们祖先居住的平原是如何形成的呢?是长江、黄河淤积形成的。也就是说没有长江,没有黄河,根本就没有我们ersonName ProductID="祖" w:st="on">祖ersonName>先生存、繁衍、发展的这么一块平地。黄河、长江的作用太大了,因此他们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学习长江、黄河这种作用和精神?当然水也有不同的形状,古人更追求环抱冲积平原的水,这样的河水会让冲积平原的面积越来越大。再看看如何理解仁者乐山。要准确理解仁者乐山同样要明白什么是仁,仁者乐的是什么山。在风水上,山的标准是环抱冲积平原,绝对不能反背。前面说过山脉环抱如同凝聚力,又如同大一统,为什么这样讲呢,读者看看上面的清东陵和明十三陵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四周的山都向内环抱,这不就是大一统么?

孔子讲的仁最高层次是大一统,凝聚力,乃至中央集权。我们看《论语》中的一句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为什么从以上对话中就能得出仁的实质是大一统,是中央集权,凝聚力呢。对古人的思想我们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注意古人所在的时代;第二,要注意他追求的政治目标是什么。

孔子生在东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有什么特点?周王子已经没有权威和号召力了了,于是诸侯混战,“挟天子以令诸侯”,产生了春秋的五霸。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那么孔子追求什么呢?孔子追求的是复礼。我们要知道复礼的这个礼是什么,很明显是周礼。克己是克制自己的非礼行为。孔子首先要求谁克己呢?自然是争权夺利的诸侯国、春秋五霸,孔子要求这些霸王们要克制自己的非礼行为,然后“复礼”,要恢复周天子的权威,使整个国家再次形成中央集权,形成凝聚力,形成大一统,因此,我们讲孔子仁的最高层次是大一统,凝聚力、中央集权。
TOP
70#

天人合一,应当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也是冯友兰讲的“天地境界”吧。那应该是高于共产主义的,将自己作为宇宙的一分子,把宇宙当成自己一样对待,那还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吗?还会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吗?

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其实都可以在中华文化中找到答案,我们的不足就在于小看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功效,而只是把文化当文物看待。

TOP
71#

五千年中华文化之概括精髓就是一个“和”字
TOP
72#

这是网上找的,讲的挺好的,不忍舍弃,就拿来和大家分享了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而清朝杨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TOP
73#

《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 中国 人是喜欢和平的。”

2. 温和;和顺。
TOP
7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TOP
75#

世界人民都爱和平!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