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善若水的哲学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和”的哲学我很难把它定义到唯心主义中,同时也很难把它放到唯物主义中。因为它既不承
认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也不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
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
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和”究竟是什么?我举个例子吧,如果把仁、义、礼、智、信等等放到一块木板上,然后用
一个指头把木板顶起来,这时,有那么一个点可以使木板保持平衡,那就是和的位置。如果中
国文化是由仁、义、礼、智、信……构成的话,那么和便是连接这些东西的纽带。
“和”就是中庸之道。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中庸之道是“和”的一部分思想,我们先来看看这一
部分思想说了什么。
说道理吧,我说着困难,你也不容易理解,我还是举个例子吧。
“孝”在中国文化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我就拿它说事吧,最主要的是用这个好理解,言归正传
,我们假设有这样一对父子,父亲是一个音乐家,一生追逐音乐的最高峰,儿子怎样做到最孝
顺?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是继承父业,完成父亲的理想,这样确实很好,没有任何问题倘
若父亲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头呢?继承父业自然是孝顺的表现,但是……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
了吧。
中国传统文化好吗?当然好,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怀疑过它?问题还是这个,这次我说“忠
”吧,面对一个明君“忠”自然是流芳百世,如果是一个昏君呢?我们骂他愚忠,更狠一点说
“狗腿子”。
在这我就不得不说古人两句了,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三纲五常只能在理想社会
中应用,自己的理想被统治者作为舒服人们的工具,估计他们是很难受吧,不过接下来的可以
让他们痛哭了,后人把统治者推倒以后把一切的罪过加在古老的思想家头上,这究竟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没找到“和”在这些思想中的平衡点,说白了就是放在木板上的文化全撒了、崩溃
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有人意识到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于是把撒了的文化全捡起来。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必须找到这个平衡点。我相信没人愿意再听二十四孝中恐怖的、扭曲的
孝的故事。
“和”的第一层意思是包容文化,协调文化,就是让文化与文化之间好好相处不要打架,这在
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尤为重要,因为“和”的思想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还有外来的宗教、
快餐文化……
我们现在来看看“和”的另一个表现,中国古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琴、棋、书、画样样精
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说明了什么?我个人觉得这是在信息不发达时作出的正确选择。
现在我们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可以分工合作。古代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这样要求也不过
分,还有就是发展兴趣爱好,注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当然了,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很多
伟人的技能都是“一超多强”的。事实证明了“和”的思想在个人发展上的作用。还是举例吧
,我们学过高等数学、复变积分、概率统计……同样是数学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向是不同的。现
在的世界要求多学科的综合才能解决问题。这依旧体现了“和”的思想。倘若不“和”的话可
能做出成果吗?
最后我们来谈谈期待已久的“天人合一”。其实“天人合一”原本不能做到。什么是“天人合
一”?它就是指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一切符合自然规律。但是人们把它升华到了一
个极高的境界,这个要做便困难了,我不想说什么“消除我同万象万物之间的界限,泯除主体
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让万象万物作为心象出没于我的心灵中,充养着我的心灵生命;让自己的
精神流注到万象万物中,感受万物的生命律动,让自己的生命精神同万象万物的生命精神交融
在一起,互相贯通,这就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我用“禅”来说吧,有个老
禅师说过,禅的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
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在我看来“天人合一”就是自然,把一切做到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当然这是第一境界,之
后的别问我,我也不知道了。我个人认为第二境界是包容,或者说是博爱。以温和的方式或者
说是双赢的方式处理问题,也就是吃亏是福的思想吧。至于第三境界我猜测可能是庄子所谓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