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窄版
论坛
会员
搜索
帮助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国学基金会
»
论坛
»
和坛
»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返回列表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 19
下一页
楼主:陈杰思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5498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Michael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6
积分
106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04-17
196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06-10 19:51
|
只看该用户
《周易•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故有“三才者,天地人”之说。《中庸》言:“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为天地化育之产物,亦是彰显“生生之德”的最突出表现。人要尊重自然,尽己之性才可知物之性,才可知天地流转、恒长之定律,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其德。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483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张笑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04-14
197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06-19 22:53
|
只看该用户
“天人合一”是道家主要思想之一。从上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形成了“以己观物”的思维,认为花草树木都是有感情的,所以创造出不朽的神话。庄子更是将自己和蝴蝶联系在一起。将自己融入自然才能更好地感受自然。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789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李玫云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06-21
198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06-21 09:09
|
只看该用户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冯友兰先生认为主要有五种含义。第一种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 第二种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第三种是“命运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第四种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第五种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755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姜德涵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20
积分
13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06-09
199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06-21 17:18
|
只看该用户
人类源发于天地自然,自然哺育万物。天地之间也是存在精神的,人生于天地之间所以人与天有着同样的气息,天也自有一套法则和运行规律。当你处于天地正道静心体会时,就能与天地心灵相合。你的心有多宽广,所能体会天地之气就有多少。而且,人类自身也是一个小的天地,各个器官各个细胞和谐运转着,和自然的天地是一致的。天人合一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797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李安琪青大文学院
安安小韩非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30
积分
190
性别
男
注册时间
2016-06-24
200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06-28 13:20
|
只看该用户
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和”?我认为天人合一即是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就会和谐。真正的仁者爱惜外物就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仁者不仅仅以自己之身体发肤为宝,对身边的草、木、鸟、兽、虫、鱼也有爱护之心,对身边熟悉的人、陌生的人也会有谦让之心。唯有具有具有如此仁者之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更和谐,这也就是“天人合一”。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805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张宇顺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06-28
20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06-29 22:46
|
只看该用户
早在西周末年(约公元前七世纪),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著名命题,指明了系统的和生性思想。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以他平他谓之和”,即要求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和谐,如“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国语·郑语》)。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805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张宇顺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06-28
20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06-29 22:51
|
只看该用户
天下归一,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该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孔子是华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大同 ”是“仁”的最终归途。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如何“化”和向何方向“化”都直接涉及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例如,全球化是统一于单一的西方模式,还是各种文化和文明的相互融合,求同存异?全球化是用军事的、经济的乃至文化的霸权征服世界,还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全球化对我们每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念和习惯做法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回答。
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中包括对当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最早追寻与赋予。当然,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两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部分思想原先是特指内地和边疆、中原与边区、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原则。二是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今天所说的全球化,无论从内涵还是到外延,都远比昔日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本质内涵要广泛丰富得多,但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当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思想,依然是人类文明的魂宝。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涉及全球化本质内容的精华,对于推动当今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458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花开的季节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8
积分
118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03-26
20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0-11 14:53
|
只看该用户
中国哲学从周易开始就是在追求“道”的境界,这个“道”就是“悟道”及其“弘道”的过程,从周易得每一个卦象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古人用自然宇宙万物的规律来规范自己,追求“道”的境界。在《明象》中:“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在追求这种“道”的境界,说明古人就想怎么能天人合一。在宋朝朱熹在讲述《仁说》中又明确的说明:“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徳,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谈到天人合一,朱熹又把他最基本的立足点“仁”放在这里,他认为,天地之心有一颗“仁心”,而人物之生也有一颗“本心”,而这颗“本心”就是“仁”,我在论坛中“仁的定义”中也说明了“仁”与“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是一种生生不已的联系。在熊十力先生的《读经示要》中也提到了天人的关系“要以六经为归。天人之蕴,天,谓宇宙本体。人,谓人生真性,其实一也。”(p6)从古至今,人们想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道”,而这个“道”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宇宙的规律,遵循自己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让宇宙万物合一,让天人合一。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137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青岛大学李俊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12-21
204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2-26 22:21
|
只看该用户
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道和自然,平等地将人、万物、自然放在天地宇宙中。这对于现代有很多启示,就环境与自然地角度,我们就应该抛弃之前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应该知道的是,我们与世间的万物都是平等的,我们可能无法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彻底消除界限,但是也要在生活中尽量做到尊重理解。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212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解慧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12-27
205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2-28 16:03
|
只看该用户
天人合一是思想境界,即知行合一,上天是没有感情的,因此遇到任何事情如何应对是由自然规则来处理的,因此人天合一,意思就是效仿天对待万物的态度,不带情绪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215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青大臧晓梦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24
积分
154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12-28
206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2-28 22:26
|
只看该用户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天人合一: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219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孙敏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6-12-28
207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2-31 21:39
|
只看该用户
先秦儒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具有较深的契合度,对于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现实环境问题的解决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先秦儒学“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主张人类与大自然不是敌人而是朋友,人类应该尊重和关爱自然,与地球上的所有生灵平等和谐相处,善待世间一切生灵,这样才能与大自然和平长久的和谐共存。《易经》上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礼记·礼运》中也说:“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 可以看出,先秦儒学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办事,即寻求天道和人道的和谐,追求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孔子对天、地、人的关系也有深入的论述,《哀公问》记载:“孔子对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也。’” 这里所谓的大道,就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世间万物,都是依据大自然的法则而生成发展的。人类必须顺自然,遵法则,才能长久地生存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有深刻的契合之处的,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自然规律,按照大自然的法则办事,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和谐共存。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264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段一凡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7-01-15
208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01-15 15:04
|
只看该用户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表明了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262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齐美燕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7-01-14
209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01-15 20:55
|
只看该用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以为这是对和的终极解释。天人合一才是真的和,关键还是看人心。其“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的思想也是“和”思维的宗旨。庄子指出:“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荀况提出:“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的观点,并认为“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519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王珂
组别
新手上路
生日
帖子
1
积分
16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7-05-17
210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05-17 21:09
|
只看该用户
古人经常强调“天人合一”。这与中国传统观念密不可分。文人雅士游山玩水,聊书所怀,借景抒情,涵泳优游。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先哲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启迪我从自然出发,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 19
下一页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发新主题
发新主题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浏览过的版块
廉坛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