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241#

天地万物都是依据一定的规律形成发展的,如果强行改变事物的运行规律,将会对人本身造成损害。我们如今想要将自然界为我们所用,就必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加以改造,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世界对自然界的过度使用已经让人类自身尝到了苦果,面对如此境况,我们就更加不能置之不理,需要时刻秉持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它意为世人,皆为我的同胞;万物,俱是我的同辈。我们需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每一样事物,能用心去感受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更生的境界,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TOP
242#

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和自然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人才会选择的行为,因为自然一直都是按照规则运行生灭变化,而人却可以选择破坏和保护。当我们选择“和”就是意味着我们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为自己长远的利益做打算。但物质上面的和不过只是基础,还要做到精神态度上面的和,因为精神是指导行动的。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大力倡导环境伦理观的原因,因为我们只有将自然人化用人的道德伦理关系去对待自然我们才能和自然、和天合一。
TOP
243#

什么是天道,什么是人道,这是几千年来都在讨论的问题。“道”最初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其意义深远玄妙,可以说在中国文化的组成中占重要地位。后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儒道合流,都吸收了对方的一些思想成分,“道”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前面所说的天道与人道便是吸收了道家思想的儒学。在理学中,天道与人道都是同一理,在天为天道,在人为人道,“理”成为最高的本体论依据,所谓“理一分殊”就是这样的道理。而天道与人道的不同之处就在那一来自各自秉性的“殊”,因为个体秉性不同,所以呈现出的“理”也不同。这实际上是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万物流通融合为一,才有那统一的“理”可言。
TOP
244#

        “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是整体博大的生命境界。这是一种为了追求对整个生命一体的关切,是力所能及追求生命的丰富性,是自在自由、有生意的生命状态。比如儒家重礼乐,不仅希望使人能在其已有的气质品质上或增益或收敛,还能成就品格的圆满,成就与天地相和、和乐一体之象。礼、乐反映了外在的秩序、和谐,与天地的秩序、和谐相符,天地有大美,礼乐也有大美。生活在礼乐的世界,生命会变得广阔。如《礼记·乐记》说:“是故,大人举礼乐,天地将为昭焉。”通过“大人”自身的礼乐性活动,天地就由闭塞、幽暗走向澄明。比如宋明理学中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希望我们时时去关照自身的欲望,了知当下的自我,层层剥掉太多的欲望,使生命处处呈现光亮,在节制、自律之下使生命产生能量。处于与“天地合一”的境界,能够抵达阳明所讲的“心即世界”的境界,如阳明所讲:“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有密切的联系,所有的物,都是附着了意识的物;所有的意识,都是关于物的意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心与物的界限消弥了,心即是世界,世界是心。天地万物同体一仁。人正是在这一种的仁之中呈现自身,因此才讲去了知自己的心便能明白一切。所以说,天人是和合的。
TOP
245#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
让自己的生命所散发出的精神同万象万物的生命精神达到融合的境界。也即“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对此,张载在《西铭》中曾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是母亲,人居于天地之间,所以天地万物,即是我的身体;天地的主宰,就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这体现出的人与外物浑然一体的境界极大的表现了这个中国传统思想精神的特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精粹之一。
TOP
246#

老子的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讲的就是人们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改变自然的法则,那是自讨苦吃,适得其反。天人合一就是说,人要和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所谓天道,就是这个意思。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与人类自身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毫发相牵,就当今社会而言,我们存在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这些行为无异于毁坏家园、自掘坟墓!我们必须向全世界的人类传播这种危机意识,因为保护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不仅仅是某一人、某一民族、某一政府、某一国家的责任,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与义务。这几年的雾霾天气,酸雨,土地沙漠化、病毒传播等等的生态问题就能证明这个问题了。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更应该自觉维护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了。
TOP
247#

天人合一
         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二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人,就是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律,这就是在精神上、在秩序上、在利益上,合而为一致的统一体。是人与自然最稳定的相处模式,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李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就把自然当做人类的朋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是把自然当做人类的朋友。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信条,儒道释三家都有阐述,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TOP
24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天人合一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其一是强调我们从自然中学到的修身养性之法,知晓知识道理。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什么意思呢?是说树林间松树的风声,石块上泉水的响声,在宁静的环境里去听,领会到自然界的美妙音乐。野草上升腾的烟雾,闪烁的光辉,水潭中映现的云影,在悠闲的时候去看,就可以看到了天地间最上等的色彩花纹。与自然融为一体,心境自然平静,胸襟如海般宽大。同时,《周易·系辞下》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说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这是我前面所说的除了修身养性之外的从自然中获取知识与启发的方面。一个是向内延伸,一个是向外拓展。
       其二是强调我们如何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选自《荀子·王霸》中的这句话从局部揭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的道理:农夫集中力量耕作,少有其他技能,就能够对上不丧失天时,对下不丧失地利,中间得到人和,众多农事就不会荒废。不光是西方工业革命,我们有段时间也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涸泽而渔”,最终我们意识到“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花费数倍于之前所赚来修复和保护环境。
         而除了儒家,道家也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这是说万物以自然作为自己的本性,所以,可以遵循而不可妄为,可以疏导而不能阻塞。此外,墨家等学派也是很重视这一点。可见,环境问题自古以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且不可忘记,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无休止的破坏只能使我们无家可归。
TOP
249#

在中国哲学传统的思维中,天、地、人三才是为一体的,人与客观自然同属一个生命体。中国文化中,最原始的对“天”的思考带有敬畏、崇拜的神秘色彩,人对自然界的的探索中逐渐发现天人本是合一的,就本体而言,在天为“天道”,在人为“德”,道体在天人之间形成生生不已的流转;就生成角度而言,人也由“道”生化而来,并且得天地之造化而最灵,人与万物都可以看作是道体的分殊。可以说,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植了天人相与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自然之天也即心性之天。在我们社会的“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天与人圆融一体的思想,谨记天人一体、同根同源的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借鉴意义。
TOP
250#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具主导性的思想便是“天人合一”,人是具有主体性的存在,“人作为主体,不仅是万物的‘主宰’,能够与天地‘参’;而且还是宇宙的中心,能够‘为天地立心’。”《周易》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如同大地一样能够增厚其德容载万物。还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如同天运行一样能够不停地进行自我奋发。可见,人能与天合一,是因为人是具有天地之大德的,故而我们要好好发挥人的力量,发挥人的精神。
TOP
251#

天人合一,首先是要有万物一体的观念。王阳明先生曾说过:“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保己是私未忘。”仁者与万物为一体。不能与万物为一体,只因没有忘掉私欲。《传习录》中记载,有人曾问王阳明先生“如何是诚意功夫?”先生答曰:“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先生说:“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著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仁者要有万物一体的观念,格物而致知,去人欲而归天理,随处随意体认天理,此格物之诚也。
最后编辑2018201875 最后编辑于 2021-01-01 21:49:21
TOP
252#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这便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辜鸿铭大师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说,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圣人看见山,就如同看见了自己的外化。自己的外化是如此瑰丽,因此“仁者乐山”。水是流动不息的,即使是一潭死水,它也要做到上面蒸发,下面渗透,依然要遵循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智者的思想像水一样流动,生生不息。智者除了有像流水一般灵动的才情,还像水一样多情。圣人是有情的,智者是多情的,他的人生充满喜乐欢欣。因此,“智者乐水”是他成为智者后的必然状态。
    古人言“钱财乃身外之物”,真正有修养、高品位的人,他们活得快乐,乐在一种不受物役的“知天”“乐天”的精神境界。一个人倘若只以理想为高,就能够放宽心境,不为物累,心底无私、无欲,随时随地去享受人生,也就苦亦乐、穷亦乐、困亦乐、危亦乐了!
TOP
253#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思想中最经典的理论之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高山、草原、森林、河流,因为这些是自然演化的形式,而不是自然真空纯至净的本质。自然的形式有变化、有生灭,人与形式合一,不是就会随同自然的形式变化和生灭吗?有变化,有生灭,人的精神不就会随同事物的变化和生灭而痛苦吗?
自然的形式有变化、有生有灭,自然的本质没有变化和生灭。人的精神与自然同一性,是高于一切形式的存在。所谓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自心不被一切形式所迷,回归自己的本性,达到无善无恶,无佛无魔,不生不灭的永恒境界。"归根复性"、"返本还原"、"西方极乐"等说法不一,但其内在本质指的都是同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同一种精神成果。
TOP
254#

孟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强调爱物节用,主张“取物以时”、“取物有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我们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启示。除此之外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反对暴政,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倡任人唯贤,这对我们维护社会和平公正有重大意义。
TOP
255#

天人合一
自然山水,最是养人。自然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中西之地差异,从古便出现不同,是以农商之分。而各地之人,有豪爽有温婉,有悲慨有阔达。“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树林间松树的风声,石块上泉水的响声,在宁静的环境里去听,领会到自然界的美妙音乐。野草上升腾的烟雾,闪烁的光辉,水潭中映现的云影,在悠闲的时候去看,就可以看到了天地间最上等的色彩花纹。
而自然风光又可陶冶情操,每至被贬等挫折,大批的山水诗便成气候。如王阳明在不得志的时候本想抱怨,但却看到那江北江南无限情,心情豁然开朗。
    总是想着,一定要到四处看看,领略不同风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