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天人合一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其一是强调我们从自然中学到的修身养性之法,知晓知识道理。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什么意思呢?是说树林间松树的风声,石块上泉水的响声,在宁静的环境里去听,领会到自然界的美妙音乐。野草上升腾的烟雾,闪烁的光辉,水潭中映现的云影,在悠闲的时候去看,就可以看到了天地间最上等的色彩花纹。与自然融为一体,心境自然平静,胸襟如海般宽大。同时,《周易·系辞下》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说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这是我前面所说的除了修身养性之外的从自然中获取知识与启发的方面。一个是向内延伸,一个是向外拓展。
其二是强调我们如何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选自《荀子·王霸》中的这句话从局部揭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的道理:农夫集中力量耕作,少有其他技能,就能够对上不丧失天时,对下不丧失地利,中间得到人和,众多农事就不会荒废。不光是西方工业革命,我们有段时间也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涸泽而渔”,最终我们意识到“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花费数倍于之前所赚来修复和保护环境。
而除了儒家,道家也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这是说万物以自然作为自己的本性,所以,可以遵循而不可妄为,可以疏导而不能阻塞。此外,墨家等学派也是很重视这一点。可见,环境问题自古以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且不可忘记,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无休止的破坏只能使我们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