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211#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不乱砍乱伐,不过度开垦,不滥捕滥杀。之前有新闻称云南省文山叔侄吹箫诱捕野生鸟非法贩卖被捕,本来吹箫,箫声引来鸟儿是很美好很浪漫的事情,可是利欲熏心的人已经没有什么良知可言,最终被捕也是无可厚非的。
TOP
212#

汉时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政治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
TOP
213#

天人合一的重势立足在“合”里,不过篇章的解读里全是从天与人的对立揭示,说明天人合一始终是不得成全的人心所向或发展趋势。而提供的文学精髓里,天与人始终存在着主次关系,有主次表示不平等。随便一句,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将帮扶归结为天道好运,人尊崇天所代表的力量与气运,如何合一?想了想相互依存的关系都靠不上,人依存与天地,虽然破坏一定会带来自然的惩治,但除了破坏人们的所谓保护也还属于消耗的范畴。感恩承载人生存的天地吧
TOP
21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 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 思想 ,而且是一种 状态 。
TOP
215#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TOP
216#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TOP
217#

“天”、“人”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就相当于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或意识与存在等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言,就类似于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或私欲与公德等之间的关系。进而言之,“天人合一”在这里就被界限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的和谐统一关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种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过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状态。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TOP
218#

回复 16楼业博丞的帖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TOP
2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以" 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等。
TOP
22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 ?"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
TOP
221#

"天人合一"是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是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人合一”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这个思想在现代社会看来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的命运始终与大自然密切相关,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一味地向自然所取,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尽最大可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TOP
222#

长期以来,人类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高等生物自居,妄图征服改造自然。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说法,渐渐地人们为能胜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豪。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全球变暖、厄尔尼诺、泥石流、沙尘暴等现象的发生使人们开始反省自己原有的认识。“天人合一”的说法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所谓“和谐空处,各显其能,”唯有保护环境,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才能更好的与自然共存。福佑自然,顺应自然,推动自然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发展才是与自然共处的正道。
TOP
223#

天人合一,那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怎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我觉得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它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吧。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
TOP
22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TOP
225#

    《庄子·齐物论》最早阐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董仲舒后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从自然来,最后回归于自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一种平衡的状态。人体和自然都是一个整体,自然是一个大天地,人体是一个小天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与自我本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例如中医讲究的饮食养生就是说饮食应该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冬季常吃羊肉,而在夏季常饮乌梅汤、绿豆汤等,这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再例如,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便会肝火郁结,脾胃不调,如此便肾水不足,就会失眠,更甚者茶饭不思。这说明人没有处理好和自己身体的关系,本来是和谐平衡的人体系统,变得失调,最根本的是调节自己的心情,降肝火,以其带动脾胃和肾水,使整个系统平衡起来。
最后编辑苏映映 最后编辑于 2017-12-25 15:02:5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