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226#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子在赤壁下游舟,大概是有所感悟,体会到了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自然中没有什么东西属于我,但当我摒弃私欲,静下心来,清风与明月都为我所感,都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这是自然的造化,也是人的造化。当中该是体现了一些“万物一体”的思想的。
人生与天地,又作用于天地,这是人与天地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与维系,是人之间的和;自然有它的法则,有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环环相扣,这又是自然的和。
和是隐在一切存在下的一种关系,天人合一也是在对这样一种关系的感悟吧。
TOP
227#

宋代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思想,其实我是反对这种观点的,我认为这是将自然与人类割裂并对立了,其最终的结果是无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人类与自然其实本身是一体的,天理自在人心,天理也即是人本身。
此外,我认为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意义,我记得杭州的园林艺术就讲求天人合一的原则。在当今中国,我们宣扬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因而他具有较高的价值。从而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TOP
228#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如果把花朵栽在花盆里就会使其缺乏生机,如果把飞鸟囚禁在笼中就会减少其天然的乐趣。人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如今,许多人处在像火柴盒一样狭小封闭的办公室内,上下电梯,开车往返于家庭和公司之间,几乎与大自然隔绝,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人应该多于自然接触,呼吸新鲜的空气,排除体内浊气,这样才能有一个愉快顺畅的心情,更好地投入工作和生活当中。
TOP
229#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TOP
230#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观念里最为重要的并非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儒家主要是从效仿天地之道入手,将天地之道内化为人德,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求的是天道与人道之“和”。“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此一段话正是从天道与人道合一的角度出发,将天人合一的观念与中庸所提倡的“诚”结合而谈的。
TOP
231#

  天人合一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合一,更是天理和人良的合一。要顺应自然、提高自我的修养,把自然和伦理结合起来。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虚怀若谷是实现天人合一的有效方法。天地包容一切。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更是求同存异。尊重各地的主流文化,保持谦虚但持有原则的去适应各种文化是中国人适应世界的方法。作为个人,更应该学会包容,父母不要要求孩子像自己一样,而应该互相尊重。虚怀若谷的本质是内方外圆,老子说“大方无隅”,即做人要方正有原则也要处事圆通,这样才能实现道器合一,既要有谦虚的修养,也要学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TOP
232#

“天人合一”就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讲的“天人合一”就是农业生产要尊重、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种朴素的天人统一观念和儒家的仁学思想密切相关,因为任雪把天地万物都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自然能得出人类应爱护大自然的观点。
TOP
233#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这个解释看似很有道理。又有人说,“天人合一”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於天。这个貌似也有道理。其实,个人认为,“天人合一”是说天和人不应该是对立的,而是息息相通的一个整体,人类繁衍生息要和天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来自于自然并终将回归自然,因此,人类其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确的认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作用;同时,中国应该认清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天人关系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TOP
234#

先有天地而后有人。人同天地中万物一样被天地孕育。人与天地万物应相统一,浑然一体。万物通过人的感观进入人的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人生的启发,人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文人造园之苏州古典园林是再好不过的例子,它的建构完全符合中国天地人合一的人文思想。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它讲究融入自然元素,讲究叠山理水、植物造景,其中各种精美的雕刻、家具陈设等,更是体现了匠人们的技艺水平的高超和“苏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人们生活在其中,就像是与世隔绝,什么烦恼都没有,睁眼闭眼全是鸟语花香,很是惬意。苏州园林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可见人们对它的重视,对天人合一的思想重视。
TOP
235#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道德修养论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意味着人和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荣摄,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两者绝不相互妨碍。“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创造,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例如季羡林就曾指出:“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TOP
236#

        “消除我同万象万物之间的界限,泯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让万象万物作为心象出没于我的心灵中,充养着我的心灵生命”,“万物一体”思想囊括了明代心学之梗概,明儒湛若水正以此学扬名其间。湛若水之“心”,“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也。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此“心”一则加入了主体意识的伦理意义上的“心”,涵养四端,发之于仁义;二为境界意义之“心”,包贯万物。此心此境中,方能“感受万物的生命律动,让自己的生命精神同万象万物的生命精神交融在一起,互相贯通”,乃谓“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境。
TOP
237#

“天人合一”是贯穿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张岱年先生认为天人合一含有“天人相通”、“天人相类”两个方面,“天人相通”可以理解为孟子哲学到宋明理学中的天人观,“天人相类”则是以董仲舒的天人观为代表。“天人相通”简要说来就是人心和道心一以贯之,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知性、知天一以贯之;宋明理学时期此思想发展更甚,如程颐所说:“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道、天、心、性、命一以贯之。董仲舒的天人观比较特别,他认为天人在形上相似,如“人副天数”思想,虽然他用骨肉、耳目、空窍理脉来类比,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牵强附会的。
TOP
238#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万物皆有他们的定数,这是不可否认的。
作为社会上的一员,如若要打破天人合一的格局,必定是不可取的。
花摘在盆里,就丧失了生机;鸟儿在笼子里,就减少了天然的情趣;水流在池塘里,就断绝了本质的灵动。
万物一体,阻绝了自然,也就不自然了,身边的东西都是乌思的,人又如何活得顺畅呢?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23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以为这是对和的终极解释。天人合一才是真的和,关键还是看人心。其“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的思想也是“和”思维的宗旨。庄子指出:“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荀况提出:“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的观点,并认为“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
天人合一,有助于个人良好性情的养成。
TOP
240#

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说,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在之外的“物”,而把它们当作与“我”一样的存在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大多时候,我们对待外物的方式就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毕竟人只有一颗心,思维方式都是相对固定的,对待事物的方式总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如果我们可以做到物我平等,不仅可以使我们与外物相处得更加和谐,而且还可以让人对自己有一个相对公正的看法,不至于过于偏激,这对于如今这个生存压力很大的社会也是一阵清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