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81#

中国哲学不重区分,往往宇宙论与人生论相携而谈。因为大部分的中国思想家、哲学家都认为宇宙之本根即是人生之准则,所以中国哲学里关于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范畴便是“天人合一”。它又涵盖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天人相通最早由孟子发端,而天人相类则是由汉代的董仲舒所提出。
天人相通论认为天道与人道可以一语一贯之,宇宙天道是伦理道德的根源,伦理道德是宇宙天道的显现。因此天之根本性德早已蕴含于人之性德之中,孟子认为只要善于做“求放心”的功夫,最终便可获得“良知”的自然显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达到了尽心知性便能够最终达到“知天”,这是因为人性授之于天道,故知性自然也就知天了;天人相类是由汉代的董仲舒首倡,他在《春秋繁露》提出了“人副天数”的命题来为自己天人相类的思想做佐证,认为天人在形体性质上是一致的。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如同人有喜怒哀乐,“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把人的喜怒哀乐同天的阴阳四时等对应起来,以此来说明天人相副。
TOP
182#

以人为本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党多年以来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体现,是为广大人民谋福祉的实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管子》这本书里。《管子•霸言》这一章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王之业的开始,是以人民为本。在管子时代人口的多少是衡量国力强弱的一个主要标准,国家强大,首要的任务是要以民为根本。管子对桓公说:“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
管子认为,“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涵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是以明君顺人心,安情性,而发于众心之所聚。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设而不用。先王善与民为一体。”(《管子•君臣》)“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当民之毁誉也,则其归问于家矣。”(《管子•小称》)“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力。”(《管子•权修》)从价值观角度说,民本思想将是科学的价值观。这一思想首先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人与神的意志、物的需求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更为可贵的是,民本突出强调社会群体中的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出发点。从实践论角度上说,民本是指充分地认识人、尊重人,把民众的力量看作首要的社会资源。通过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创造力,提高其素质,以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TOP
183#

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禅宗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TOP
184#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史,天人关系始终是哲学家所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在这里,“天”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天空和宇宙,而是泛指自然(不是仅指自然界,而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历史等人所生存着的整个世界)。而在“人”这个概念中,更内在的意义是指人的本性。“天人合一”就是外物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本质是“人天合一”,落脚点在于人,谈天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天地万物人为贵”的思想。正如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天道远,人道迩” , (《左传· 昭公十八年》)“故人者,天地之心也”。在其他的文化典籍和人物思想中,也可以找到这种观念的佐证。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做人准则,比如《周易·坤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天论》中的“制天命而用之”。因此,我们要以古鉴今,做好今人,以对天道的探寻来实现对人道的省视,顺应宇宙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如《庄子· 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要爱天爱地爱人;《庄子·山木》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是要尊重并维护自然界中事物的原有形态,不妄加破坏,同时为人处世率性而为,不矫揉造作。
TOP
185#

“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一方面它根基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宇宙观――天人合一。道家以本统末,重视现象背后无形无体的道。在他们看来,道既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又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即一切都来源于道,一切又都统摄于道。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一切自然而然的事物又无不体现为道。因而宇宙万物、矛盾对立的各种事物只有归统于“道”,才能至和不分,至中不偏。道家认为只有这种和谐,才是“至美”、“至乐”,才能进入物我一体的“物化”世界。可以说,与物同化、以天合天是道家和谐观的核心。荀子的“天与人参”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是一脉相通的,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不同表述。早在《礼记》中,中国人就以社会规范的方式提出“草木以时伐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意识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民族。这种宇宙观认为:人是宇宙的诞生物,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尊重自然万物,效法其规律以求得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达到天人相通、相交、同体、一气、一理、一心的和谐境界。
另一方面,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孔子的“天人合一”命题强调用天意来协调人伦关系,建立稳定协调的社会人伦秩序。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命题,认为人性与天道相通,人心是能感通的主题,只要尽心,就能知性,继而知天,就可以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相通“的境界。这都反映了人类早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朴素思想。
儒家还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和至尊价值,把宇宙整体划分为天、地、人三大因素,其中人“最为天下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比天时、地利更加重要,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儒家、道家的和谐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从儒家及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所初步生发出来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TOP
186#

古代的“天人合一”主要探讨的是人和作为主宰的上帝之间的关系的话,现代人讨论“天人合一”则主要着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现代人已经将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区分开来。自然之天用来指大自然,主宰之天用来指上帝。而且,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神论思想也逐渐成为共识。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加上近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解读“天人合一”,也就理所当然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人与自然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为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仅如此,人还离不开自然,人无时无刻都在与自然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这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一面。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约束自己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否则,必定会破坏生态平衡,招致自然界的报复,这其实又是人与自然关系统一性的另一种表现。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生态智慧的一部分。它的“合理内核”及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在:“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宇宙生命统一论;“天道”与“人道”合一,坚持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提倡尊重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辅相天地之宜”,把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旨趣和人生理念。
TOP
187#

  说道天人合一,我想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作战中,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 如得人心。成功之路中,天时地利人和为三要素,它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的关键)。
  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天,颠也。”“天”字本义是头顶。其认为“元气初分.轻淸昜为天.重浊会为地”。其认为“人”在天地间的地位最高,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周易》中最早最明确地提出了“天、地、人”的学说,这三种元素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
  我突然想到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即“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养的话,很难在天地间立足”。也就是说人如果不先自己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TOP
188#

        提到“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我最先想到的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赤壁赋》里的一段话:“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苏轼集“儒佛道”思想于一身,自然想事情也比一般人超脱豁达,正因为此,那种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才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处事为人也应该这样,不能太囿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或整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而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释怀和淡然。
TOP
189#

天人合一是一种高深的自然思想和法则,我相信这是圣人的境界,作为凡夫俗子,我想到的是大禹治水的一段故事。禹的父亲鲧治理水患用的是堵截的方法结果水患不仅没有治理,反而更加严重,禹治水疏通水道,引流入海,而完成治水大业,这正是顺应天道自然的成果。天地生万物,道法自然,有其生有其死,有静有动有曲有直,我们顺应它就能顺势而为。那么现在医学研究出来的克隆人,器官移植等等岂不是逆天而为?我想,存在就是道理。孙子兵法有云“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我们所知何其渺小,又怎么能执着于自我束缚之中?天地生人,人治天地,周而复始,大道乃成。我们终其一生便是在道的循环之中。道生了我们,我们发扬道,不就是这么简单吗?
TOP
190#

天人合一,从小的方面说起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我国目前正努力构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社会相一致,而从大的方面说起,天人合一则要求人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一般人则很难达到。我们总是钦佩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赞美孔子“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淡泊;感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脱俗,而现代人离这种美好的品质则越来越远,古人这种宁静淡泊、超凡脱俗的境界相信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追求的。如何做到天人合一,不如先从如何做好“人”这点做起。
TOP
191#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TOP
192#

人与自然的和谐。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所形成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TOP
193#

“天人合一”除了在哲学上有很深的所指,给我最大的体会是它表达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去年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虽然只是讲述了雾霾,但却涉及了人类社会很多方面对自然的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的是无穷的水隐患、粉尘污染、空气污染等等。哲学上有一个命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即强调人才是宇宙的主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最高的目标;而现在更多的呼声是主张“去人类中心主义”,它更强调以万物平等、尊重自然和维护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来弱化人的主体地位,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关心。可以看到,不论是思想上的论证,还是社会现实中的实践,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作为自然中的一员,要重新回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需要的正是每个人的努力!
TOP
19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TOP
195#

”  和,是一个极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词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此处的和,是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融洽而且和谐的关系。
    正如周易八卦图像阴阳和谐,儒家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贵和持中,和谐中庸,避免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为此提出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应遵守的价值原则。首先是“贵和”。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认为人和与否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中国人把“贵和”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其次,“仁爱”。孟子讲“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它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这种超阶级的仁爱观在阶级社会里是不现实的,常被统治者用来缓解阶级矛盾,具有一定的虚伪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风气不断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感情淡漠就更应该讲仁爱,改良社会风气、增进和谐氛围。儒家思想中也包含“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的价值取向,把普天之下的和谐友爱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恕道。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行忠恕之道,就是要推已及人,由已心推知人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许多社会矛盾就不会发生,即使有了矛盾也会很快的解决。第四,宽厚。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方面要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不刻薄,能容人。《坤彖传》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第五。礼让。这里的“礼”既是指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则、仪式,又指札貌、礼节、礼仪等,“让”是指不争,儒家认为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孟子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儒家这种重群体,重情谊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理念对克服现代的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恢复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出现,人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化,若能科学合理吸收和有取舍地对待儒家文化中“和”的规范关系就能很好地整合人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就会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发扬,而且能使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风尚更加和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