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天人合一(下) [复制链接]

16#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TOP
17#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TOP
18#

儒家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儒家"天人合一"观念,无论是与古代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相比,还是与中国的道家相较,都有其特质,并由其特质而显出超出其它学说之上的现代价值。
TOP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在天人合一价值成就系统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工具、思维模式。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两个方面,即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要素。
  我们用天和人来代表万事万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无人,一切矛盾运动均无法觉查;如无天,一切矛盾运动均失去产生的载体;唯有人可以运用万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给人运用矛盾的资源!总之,以天与人作为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代表,才能最透彻的表现天地变迁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9 0:09:05编辑过]

TOP
20#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其中,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次,人天同象与同类则是中医取象比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天同数则是人与天气运数理的相应。总之,这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

TOP
21#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TOP
22#

天地万物皆为自然而生,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乃是真正的和谐。
TOP
23#

  

什么是根本呢?天地人的万物的根本。天生长了人,地抚育了人,人成就了自己。要做到天人合一就必须从自己做起,首先应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生存规律,如果外物去干扰他那么就会扰乱他原本的规律,如果一个人背离了自然,违背了万事万物自身的特征,把人为的东西强加给自然,强加给人类,就会使自然处于混乱状态,社会处于异化状态。我们应尊重并维护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自然的状态,只有遵循了自然规律,顺从自然,自然才不会反抗。

   如果你不遵循自然规律,那么你就会被自然毁坏。人们不重视自然、不维护自然,所以现在出现了很多的灾情、灾难并非全由人类造成,但是有些灾难是因为人们不遵循自然的规律而造成的。

   所以我们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TOP
2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TOP
25#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TOP
26#

西南大旱,值得我们反思。大旱看来是天公不作美,但仔细分析,我会找到更多让我们信服的原因。我们是否反思那些毁掉天然林种植橡胶林、按树林的破坏生态的行,是否反思应该那些乱建水库导致库区生态失衡的做法,有是否应该反思那几十年来靠天吃饭不做为行为呢?我想,思考这些之后,我们将会的出这么一个道理,其实,天灾还是人祸?根本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想,而应该首先思考,我们人类倒底做了那些事?

TOP
2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TOP
28#

天人合一为王道

现代社会追求的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不是那种损害自然获取利益的社会。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起的东西都是空谈,但是遗憾的是现在社会上面的有的人,盲目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其实早在几千年前的时候,孟子就提出过其生态的理念:人类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可盲目。

那么,我们该怎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呢?首先,顺应自然规律,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果丧失了这一原则,一起都是幻影。其次,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会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很早以前小平同志就提出的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带来新一轮的变革,是“天人合一”这一观念的升华。

TOP
29#

天人合一,自然物不同于人,它不可能约束自己,主动使自己适应人、与人和谐相处。人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具有高远的“天人合一”境界和依靠人自己的认识、实践,掌握自然物本身的规律,以改造自然物,征服自然物,使自然物为人所用
TOP
30#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