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天人合一(下) [复制链接]

106#

每个人一出生,天地便存在了。可以说天、地陪伴着我们长大。天地环境影响着我们人本身的形成,而我们也改变着天地的外貌。现代的我们站在食物链顶端,污染着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天与地在受到伤害的同时,暗暗报复着我们,自然灾害的频发,各种疾病变异蓄势待发。如今我们深刻认识问题的关键。注重保护环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同与日月争辉。
TOP
107#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引物为同类。”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心怀天下,这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是分不开的。他们将万物视作“大我”,天地之中无一物不是我,又无一物是我,于是对草木瓦石皆有着一片仁爱之心。张载所说的民胞物与也正是体现着儒者的广阔胸襟,才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荡气回肠。如果按照现代状况来说,天人合一应该体现在人对自然的尊重,对自然不做过多的干预,使其自由生长,在不过分破坏环境的条件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对现代高耗能高污染的生活方式有着迫切的指导作用。
TOP
108#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中也以“诚”表示圣学内涵,“诚”即真实无妄,是世间的法则、万物之终始,“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君子以诚为贵,修“诚”是兼物我、合内外的,自我内心完善后才可推己及人,并且外化到一切事物中,学无内外即行事合乎本心,是顺应天命而为,成己成物即“天人合一”。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认为,“尽心”则知自己的本性,进而能够理解天道,“尽心”也是“思诚”。能做到“至诚”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此时人与天已是圆融的整体,人在道德实践中彰显“道”的意义,这是至善、至乐的“道”之境界,即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TOP
109#

“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认为完美的周礼制,可达到上层的和谐的治世思想.不错,当时西周的表象,礼确实是达到当时官家奴隶主们的和谐,但真正回看西周历史时,却不是主因礼制才会出现儒家认为靠意识形态约束的和谐.首先周朝的建立,周武王以武为先,推倒不同治理思想的商朝,又以武加强震慑下民,对邦国保持武力牵制,如此根据当时情形才列出相应的礼制,总的来说周朝是以武为先.也就是说西周的治理是先手段排除不和谐状态,然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产生出相应的礼制,礼制也只是一种符合当时时势的调理剂。
TOP
110#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哲学中最明显的体现。在《横渠易说·系辞下》中,张载就指出:“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若分则只是薄乎云尔。自然人谋合,盖一体也。人谋之所经画,亦莫非天理。”这里就指出,人谋莫非天理也;老子的《道德经》中也多次将天与人合而言之,以阐明义理,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与万物,如圣人与百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更是无不与中国政治制度息息相关,这从我国古代的“君权神授”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
TOP
111#

在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中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也是个人的修身规范:首先,仁义是是个人道德思想规范的最高标准,也是个人修身的前提;其次,礼为礼节等规则,智不仅为智力,还是辨明是非曲直的心智;最后的信,不仅是对他人的诚信,也是对自己的诚心。个人的修身规范总结起来,就是需要心怀仁义,行为上遵守礼仪规矩,对内应努力学习不断修正,对外则要待人诚实且明辨是非。
在道家,自省思想应用非常宽泛;自律则是在儒家思想中备受推崇。自省自律是个人修身的前提,是不断自我改正、完善的重要办法之一。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自省在人通过自我来觉察自己一言一行的过程中,包含了发现自身问题、提出自身问题、提出调整方法、实施改进方案、最终达成调整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均来自于自律,即自我规范与督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省就是这样一个“有则改之”的自我批判、自我优化过程。
TOP
112#

世界和人本是一体,即是天人合一,所谓的内外之分,主客之别,是人主观的认识做出的区别,世界应该是自我的延伸,而自我是世界得以展现的窗口。人本来就寓于世界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人认识的有限性才会造成只能看到眼前的世界,看不到眼前世界之外的广阔部分。当代社会深受科学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影响,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主客二元对立,人应该认识到这一套世界观和认识论是人主观生造出来的,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并不是世界的完整真相,更不应该用自己的想法去对应世界,克服不了认知的局限性而误以为世界按照自身的想法而存在着,人面向整个世界,世界也完全向人敞开着,科学也不过是人在世界之中发现真理,利用真理从而服务于人的工具,这一工具如果没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就会将人类和整个世界带向未知的可怕方向。自然和人息息相关,人改造世界也在改造人自身,人本身具有有限性,所以不应无所敬畏,无所顾及地随意改造,破坏自然。人需要把握自然之道,而不要试图创造自然之道,人无不在自然之中,无论任何时候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TOP
113#

佛教的核心问题是:人如何成佛?佛的本义就是觉悟,就是了解人生和世界的最终真理。禅宗和其他佛教派别不同,禅宗认为佛不是人之外的其他任何东西,就是人自身本来所具有的清净佛性。因此,禅宗反对任何外在的作为崇拜偶像而存在的佛,要求人们发觉自身内在的佛性,从而觉悟成佛。
TOP
114#

和谐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和谐的关键是在于能做长期的思考,不在于一时得势或者失势,更看重长远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与他人保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虽说不一定要保持好朋友或者知己的那种密切,但是最少也要保持一种不厌恶的情绪,和是一种中间的状态,不强求过于接近,也不要求过于疏远,中庸之道就是和的一种表现形式。
TOP
115#

天人合一实际就是讲究和谐,“和谐”是如今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之一。家庭有了和谐,就会产生温馨之美;社会有了和谐,就产生了繁荣之美;国家有了和谐,就会更加富强昌盛……因此我们要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TOP
116#

我们人类社会自有自己的一番运行的规律,我们实行人道,追求仁道,我们的仁道与人道是不能轻易的分离的,是相互联系的,是内在相生的,我们人道的作用可以沟通世间万物,从而我们学习到自然之中人类的本质才能更好的施行仁道,达到和谐的一种社会状态,宇宙自然万物是一个大的群体,而人类是其中的一个小群体是蕴含于其中的,我们与自然之间有着天然的一种联系,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是不应该存在一种对立的,我们不应该人为的制造我们与自然的对立,而是要认识到我们处于自然,生于自然,最后也是要回到自然之中的,我们的所思所学不仅仅是为了自我的完善,人类社会的一种和谐,更是要最后达到帮助人类群体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天人合一,相生相依,我们在彼此之间的和谐状态之下,成就着彼此,帮助着彼此,发挥出最好的一种状态。失去和谐,那么自然难以发挥出它强大的功能,人们就算有再高的境界修养也会成为一种空谈,是虚妄的,不切实际的。
TOP
117#

天人合一,地人合一。天之无为,人之有为。对道与德的理解异于常人,与天地道合一,与至德合一(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很清楚自己的能量和能力,不会去做能力范围外的事,也不会去想不切实际的事。所以他凡事顺其自然就做了,没有去想不能做的事;没有去做干不成的事。他可能也是一个普通人,一名勤奋努力的老职员,一名终日奔波劳碌的外卖老哥,一名一贫如洗,埋头学问的学者,一名任劳任怨,养育儿女的母亲,一名无怨无悔,驻守边疆的战士,他们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在做什么,怎样去做,充满希望和快乐,并将这份爱铺满大地。上德大道之人与财富无关,与权势无关,与地位无关,与自己对自己,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理解有关。
TOP
118#

如果说天人合一指的是我与天地的平等,那我们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自然是平等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所有的高低贵贱都是人按照自己的标准与目的设定的而非正确无误的天理,充满着人类中心主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此处的“己”指的是大我,因为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不会关爱不到,但这却折损了“仁”的含义。哪怕并非我的一部分,仁者也不会无视;哪怕是禽兽,君子也不忍见其死。这正是我与万物平等,对所有的事物一视同仁,故愿以仁德之心对待的缘故啊。
TOP
119#

儒家与道家都讲天人合一,但二者侧重却不相同。儒家的天人合一落在天与人的道德性上,而道家是落在天与人的自然性上(以下只探讨儒家)。对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来说,有三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心、性、天,或者按照牟先生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的讲法,即心体、性体、道体。就做为天地万物的“於穆不已”的创造实体而言,曰道体,就此“道体”具于个体之中而为其体来说,就是“性体”。而本心,即道德本心,是彰显性之所以为性者,本心即性。因此,这三者本就是“通而为一”的,亦可以在道德实践的层面上对此做出体会,即“尽心知性知天”。此外,牟先生认为依据《论语》、《孟子》、《中庸》、《易传》开出此三者通而为一是较为恰当的,否则就是“别子为宗”。这也就是儒家讲“天人合一”的内在根据。
TOP
120#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身心灵的统一。儒家认为,人类和自然界之间具有一种内在联系,人应该顺应自然,不断完善自己。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有助于创造和谐的社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