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天人合一(下) [复制链接]

91#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后来经过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的整理,成为中国古代的一大哲学体系。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其丰富,其中道家借天人合一,强调了和谐、爱护自然、节俭等理念。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理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天人合一讲求的就是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与万物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圆融境界。
TOP
92#

返朴归真,意为学道者通过修炼性命,摒弃伪性,返归纯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这是道家生活中的主要追求,其来源于老子之道。老子将道运用在许多不同方面,例如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他的人生观是“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他的修炼方法是“深根固蒂、长短久视”。老子认为人若以“道”为准则,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修炼,就可以返本还原、返朴归真,和“道”融为一体,而成为神仙,故老子说“谷神不死”。千百年来,道教中人恪守这一法则,认真探索,勤学苦炼,追寻着返朴归真、长生久视之道,返朴归真不仅是一种修炼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TOP
93#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体认到“天人一体”,深刻体认到人与自然的亲缘性、同构性与一体相关性;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明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乐、和睦、和谐与和融,就是要获得那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传•;系辞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的理想状态与思想自觉。
TOP
94#

儒家的核心是人伦之道。而要定人伦,以何为准则呢?那就是以天伦定人伦,以人伦效天伦。儒家学说的核心就是人。《周易》里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道效仿天道,儒家以天伦定人伦,以天道做根基和准则。所以在儒家这里,是先有天,后有人;先有天道,后有人道;先有道,后有儒。在天人未分之际,社会不需要儒家,那时,天人合一而不分。在农业文明之后,天人相离,人从本能的自然而然循天理而生活,变成了循人道之礼仪法度而生活。
TOP
95#

据我所知.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TOP
96#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生活中要是有这种境界也会给生活添一分安逸,毕竟现实的社会太过嘈杂,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去享受大自然,去做到天人合一。
TOP
97#

儒家谈天人合一,还特别强调阴阳和谐、乾坤并建。乾坤出自《易》,其中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就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可解释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天道循环往复,运行有常。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此卦辞又可解释为君子四德,是人道依循天道运行有理。
TOP
98#

“天人合一”是指把人和自然万物都看做是同类,人应当把万物看做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把人当做大自然的主宰者,凌驾于自然之上。不能离开自然谈论人,因为人依靠自然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对自然应当怀有感恩之心,报恩之意,不能只懂索取利用。世间万物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人对万物应有一视同仁的态度。并且我们人要顺应自然,因为万物发展都有其内在联系的规律,只有把握客观的规律,顺着其规律来获取我们的生存之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TOP
99#

天人合一,也就是与万物为一体,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而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这里所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人” ,也就是孟子之“养其大体”者,亦是所谓“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圣人。阳明在这里一方面从道德修养论角度阐明学者应有的修养,也即以“大人”为目标,像“大人”一样体察天地之间、中国之内万事万物的原有状态,反对同“小人”那样违背心体之仁、以割裂的眼光看待事物;另一方面又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指出万天地物的体本来面目。
TOP
100#

        “率性而行,即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展开活动,尊重并维护自己的自然本性。感性是自然本性,德性和理性也是自然本性。”这里,“感性是自然本性”易解,“德性和理性也是自然本性”作何解?德性和理性并列释为自然本性,这是孟子之良知良能、陆九渊“心即理”题中应有之义。以孟子“求放心”说为例。《孟子·告子上》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此“心”被孟子自比为牛山,本来树木茂盛,却因长在郊外而遭砍伐,原本生机勃勃的“牛山”变得光秃秃了。光秃秃是此“山”的本性吗?此“心”正如此“山”,“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本也。”放心,即丧失掉的“本心”、良知良能。由是,此“心”本无是非咎害,兼德性与理性为一,受蒙蔽、被丢弃时为“放”,所“求”的是那德理兼备的自然本性。
TOP
101#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认为在道的层面,物无贵贱,每个生命个体千差万别,但是万物的价值是齐一的,庄子也强调“齐万物”,不要对事物以区别之心加以对待,要“以道观之”。总的来说,齐万物就是要齐物我,摆脱物我之心,才可“物物而不物于物”,最后才能体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TOP
102#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观念里最为重要的并非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儒家主要是从效仿天地之道入手,将天地之道内化为人德,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求的是天道与人道之“和”。“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此一段话正是从天道与人道合一的角度出发,将天人合一的观念与中庸所提倡的“诚”结合而谈的。
TOP
103#

“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这话得有正确的理解,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
在现代社会中,不安于现状,不安于自然的舒适生活,而是不断竞争,这是好的斗志。
这话有似于“既来之则安之”,是一种在喧哗,浮躁的社会中,遇到浮动的事情,
区别于众人的躁动,任旧处变不惊,自持自若的一种处事心态。
就如天下不下雨,我们依旧正常工作一样,此心态是“天人合一”心态的译版,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104#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莫知其所以成,夫是之谓天。”
     而在现代社会中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把自然界当成朋友,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TOP
105#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不覆盖,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
我喜欢听老人讲故事,从他们的故事里总是可以发掘出许多跌宕的人生。慢慢发现,无论规模与时间的跨度,一切经历之情境其实是在重演。我常常想,裹挟在时代与命运的洪流中,个人的力量是何其微不足道,而操作者,便是所谓的系统机理吧。
体验到自己愚昧而渺小的感觉太好。
所以人活着,应当是为了开眼看世界,而且,是心怀感念地看。一个包容度很高的人,必会从旷达的视野中,铺设大格局的人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