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复制链接]

136#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一种概括。最初的说法是“文以明道”。文以明道的思想在《荀子》中已初见端倪,在其《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荀子把“道”看做客观事物的规律,又把儒家的“圣人”看做客观规律的体现者,总理天地万物的枢纽。因此,要求文以明“道”。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文以载道”的人,他说“文所以载道也。”(《通书·文辞》)。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TOP
1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道:“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文学是文字的艺术化体现,仅一字之差便截然不同,文学重在“学”字,要有学问,每种文学都有着自己推崇的精神和文化,是作者对生活的感触。
从古至今文学的争议从未间断过,各种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也是层出不穷,也许这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独特方式,就像李白和杜甫的诗,有人为李白的诗所痴狂,向往“诗仙”的云游仙境,有人为杜甫的诗而愤世嫉俗,后人争吵至今仍未决出二人文学造诣的高低,李白的诗轻狂、张扬,他的《将进酒》脍炙人心,朗朗上口;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他的《三吏》、《三别》中的每个字都是他忧国忧民的体现,文学从来没有第一,因为每个人的文字都承载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TOP
138#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一种概括。最初的说法是“文以明道”。文以明道的思想在《荀子》中已初见端倪,在其《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荀子把“道”看做客观事物的规律,又把儒家的“圣人”看做客观规律的体现者,总理天地万物的枢纽。因此,要求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文以载道”的人,他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限于散文,更适用于所有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当中如果没有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而只是一些空虚的套话,更有甚者是一些迎合市场的无病呻吟之作,那这样的作品是毫无意义的。“道”是“文”的核心,“文”是“道”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这种说法从现代的文学理论来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忽视了文学的独立性,把文学看成“道”的附庸,太过绝对,我们仍需辩证地看待这一观点。
古人的“文以载道”,终难以逃脱在统治者立言,为帝王做稳江山献策,效“犬马之劳”的范畴。与现在所倡议以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文以载道”——知识分子使命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现在我们阐释“文以载道”的意义在于,自诩为“知识分子”或被一般人认为“知识分子”的人,能做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本位。具有独立思考,自由人格,敢针砭时弊,能为民请命。以“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士子风骨作文以载道,而无愧于“知识分子”之称号。
TOP
139#

朱子对“道”和“文”的关系说明实质表达了一种行文的规范,行文应围绕一个核心观念而展开,秉承此基础,方能在字里行间表现其思想观念。根据朱子所言,我们要有所警惕,行文不能随意为之。朱子所言的“道”为根本、“文”为枝叶不是分而论之,行文犹如大树,从整体性而言,包含着根脉和枝叶。“道”之根本代表行文的思想内涵,带给“文”充足的养分;“文”之枝叶代表行文的文字表达,外显“道”于世间。“道”“文”和而不分体现出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的理想状态。
TOP
140#

写文著书,一定要有自己所要表达的“道”。“文以载道”,大概是我们学中文的学生写文章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吧。不管是写文章还是书法还是绘画,文人在塑造时一定有自己的情感和自己想要表达的意蕴,这便是其中的“道”。不仅是文章,琴棋书画,最开始只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修身养性的雅趣,但随着文人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载道”思想的滥觞,在艺术作品之中寄托作者的情怀,理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书画的追求。所以我们在写文时不能不知所云,一定要知所云,找到其中的“道”,并且将“道”通过文章传递出来。
TOP
14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这句话中,孔子提出了对《诗经》的总结,他认为整部《诗经》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念头”。这句话强调了思想的纯洁和正直的重要性。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的核心就是要保持纯正的思想,远离邪恶的念头。这也反映了儒家对于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高度重视。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于人们内心世界的要求,强调了心灵的纯净和高尚。
TOP
142#

“文以载道”思想认为文学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文”与“道”的关系,认为文学不仅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更是传播道德教化、引导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他主张通过文学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引导人们走向仁义之道。“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社会,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主张文学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为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关注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也强调文学的艺术性。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审美价值,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TOP
143#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通过文学形式而代代相承,给人们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知书达理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文明礼貌之邦。“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使中国古代文学总体上没有偏离现实,使作品言之有物,言之有道,抒发真情,传播真谛,特别是使儒家学说中富有人民性的思想得以传承,起到了教化作用。
TOP
144#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文以载道”出自于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TOP
145#

“思无邪”,短短三字,却道出了《诗经》三百篇的核心精神——思想纯正无邪。这种无邪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也是对于文艺作品的一种期待,即希望它们能够传递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
“君子进德修业”则强调了道德修养与事业发展并重的理念。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还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忠信”和“修辞立其诚”这样的道德准则。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则揭示了文艺作品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好的文章和诗歌,应该是对时代、对社会的反映和批判,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文所以载道也”,这句话则直接指出了文章的本质——它是用来传载道理的。无论是古代的经典文献,还是现代的各种作品,都应该承载着一定的道理和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总之,这些经典引述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字、道德和道理的重要性。
TOP
146#

回复 2楼毕颖琦的帖子

       在各国纷纷重塑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周易·贲·彖传》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可以明察四季时序的变化;观乎人类社会的文明礼仪,可以教化天下。我们要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传承历史文脉、延续红色血脉、强化文化认同,激发时代活力,激发文化自信,积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自信。
       以文化人、文以载道。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脉,只有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教化之道,才能让当代教育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以老子的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思想“仁爱”、“仁义”为中心的“五常”(仁爱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核心价值为载体,通过教化、蒙学、乡约、社会礼俗文化,日益根植流淌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让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兴盛,使之成为支撑国家昌盛、社会繁荣的重要途径。
TOP
147#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时常回望那些与《诗经》相遇的瞬间,它如同清泉,洗涤着心灵的尘埃,让我深刻理解到“道德,文之本也”的真谛。曾几何时,面对生活的纷扰与挑战,是《诗经》中的“思无邪”给予了我最质朴却最坚定的力量。它教会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真无邪的心,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世俗所累。

记得初入学生会时,面对激烈的竞争与人际关系的微妙,我时常感到迷茫与彷徨。是《诗经》中的智慧,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前行。我开始学会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用真诚与善良去对待每一个人。渐渐地,我发现,这样的我反而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与信任,工作与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道德,文之本也”,这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更是对人生修养的鞭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不忘初心,铭记“思无邪”的教诲,以道德为基,以真诚为魂,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如此,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行稳致远,收获满满的幸福与满足。
TOP
148#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一种概括。最初的说法是“文以明道”。文以明道的思想在《荀子》中已初见端倪,在其《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荀子把“道”看做客观事物的规律,又把儒家的“圣人”看做客观规律的体现者,总理天地万物的枢纽。因此,要求文以明“道”。汉代的扬雄进一步提出遵循自然之道的问题,并认为儒家的圣人及其经书能够最好地体现自然之道。所以,又把明道与“宗经”、“征圣”联系起来。
TOP
149#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 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如今文以载道,其中一方面要做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TOP
150#

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文学不仅要有艺术形式上的美感,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从古至今,这一理念一直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着文学家们关注现实、弘扬正义、传递正能量。在现代社会,应当继续发扬文以载道的精神,让文学作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教化人心的重要力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