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复制链接]

361#

从阳明哲学的视阈下看待“一带一路”建设所面对的这些挑战,以及“一带一路”成员内部存在的这些问题,则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人心中的欲望使人心遭受了蒙蔽,致使人们“自小其心”,由“大人”变成“小人”,致使原本清明洞彻的良知变得浑浊,无法看透事物的本质。故而才会有国家为了小家的利益不惜干涉、掠夺大家;为了眼前的小利而阻碍长远的繁荣。对于这种现象,需要用“致良知”的功夫,来恢复期本心的澄明。
TOP
362#

      《论语》中也包含"不欲"思想,其内涵便是节制欲望,即在禁欲与贪欲之间寻求一种"中庸”的状态。"不欲"思想具有明确的官德指向,"不欲"是为政者应当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人必须是有道的,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利不得,不符合规则的我们都要学会不去踏足,不去解开禁制。按照这方面来讲,这也可谓是克己,克服自己的私欲,不为人一己私利而谋害大义。
TOP
363#

  《论语》中也包含"不欲"思想,其内涵便是节制欲望,即在禁欲与贪欲之间寻求一种"中庸”的状态。"不欲"思想具有明确的官德指向,"不欲"是为政者应当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人必须是有道的,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利不得,不符合规则的我们都要学会不去踏足,不去解开禁制。按照这方面来讲,这也可谓是克己,克服自己的私欲,不为人一己私利而谋害大义。
TOP
364#

人人都有欲望,欲望其实就是出于本性而产生的想法和需求。欲望并不全是不好的,正当的欲望会激励人们上进,但不当的欲望则会把人带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我们要学会节制欲望,把欲望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孔子有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因此学会克制,才能走的更远。
TOP
365#

不合理欲望是无恶之源。为了满足自己不合理的欲望,而以权谋私是很多贪官的做法。他们一开始是人民的公仆,但是到了这个阶段就是人民的蛀虫,人民的危害!不合理欲望是可怕的,为了这些欲望而不择手段是错误的!我们要扼制住自己的不合理欲望!
TOP
366#

无论何时,人的欲望都是无的。人可以有欲望,毕竟欲望是促使你奋斗的原动力。但我们也要有所克制,克制那些不正确的欲望,因为有一些不正确的欲望会使我们误入歧途,甚至触犯法律。我们要心存欲望,促使我们前进,但又要克制欲望,不忘初心。
TOP
36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知足常乐”这个词语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也做不到知足常乐。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欲望也在不断扩大。“断舍离”的兴起,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欲望的不断扩大。但其实想想,很多欲望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学会知足,不应该成为欲望的奴隶。
TOP
368#

一个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是永远不会被满足的,欲望和希望、愿望等等意义相近,但是也不尽相同,欲望可能更带有一个贬义化的色彩。当然欲望是人之常情,是正常的、不应为人诟病。欲望包括许多,贪欲、色欲、食欲、财欲等等。但是我们也要把握好欲望的限度,要适当节制欲望 不可贪得。
TOP
36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文化的主流,不是禁欲,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在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当代中国,节欲应该成为文化的主题,而节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
1、以德制欲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就是说在道德方面应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在欲望方面要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道德方面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就会知道廉耻;欲望方面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就会知道满足。 2、知足常乐所谓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 心里知足,常感财物有余;心里贪婪,常感财物不足。 3、以勤制欲 所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能为国而辛劳,能为家而节俭,不自满,不虚伪。4、顺应自然 就是一切顺其自然,顺应规律即可。5、欲望适度 人人都有欲望,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一定要注意欲望要适度。流水不腐,欲望适度即可。
TOP
37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西方古希腊文化,还有印度的佛教文化均有提及如何克制欲望,并且是发源于同一时期,这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不得而知,只是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儒家倡导以德制欲、克己复礼,道家提倡顺其自然、清静无为,都认为人的欲望需要被克制,但如果仔细阅读其实会发现他们所说的欲望其实是多余的欲望、膨胀的欲望,因为认清了人性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才要求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后不必过度追求物质利益。但总会有极端的理解产生,认为这是一种禁欲主义,从而提倡解放天性、随心所欲,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儒家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适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凡事都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才不会走向极端甚至毁灭。
TOP
371#

济群法师说道“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有了明确的愿望后,我们的行为就有了针对性,我们要离苦得乐,要了脱生死,要成佛作菩萨去度化有情,这些欲望就是菩提心,就是成佛的资粮!第三思潮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学说,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欲望的最高实现。当人基本的生存欲望满足后,应当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进而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这也是属于善的欲望。”对于欲望,济群法师作为佛教中人,并没有强烈的去反对,而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去控制欲望,可怕的不是欲望,可怕的是人心。
TOP
372#

朱子说:“存天理,灭人欲。”我理解的灭人欲并不是消灭人全部的欲望,而是消灭人的过多欲望。
有欲望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人人都有欲望,每个人都有想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欲望,如吃饱穿暖。同时,一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激励我们,比如,我想要有一个丰富而充足的人生,所以我现在要努力的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合理的欲望不是坏事,但过多的欲望却是不可以的。
过多的欲望有一个特征,就是靠自己的力量一时半会得不到。所以有人因为过多的欲望而选择偷窃,有人因为过多的欲望而选择欺骗,有人因为过多的欲望而走上不归的道路。而克制欲望的方法之一就是知足常乐,“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知道满足的人不会被权势利益所诱惑,就不会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知足常乐的人。
TOP
373#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这句话大家都从小听说过,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告诉我们要用之有度,这句话非常的适用于当前年轻人的社会消费理念。“度”,我们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凡事过犹不及,超过这个度,过高过低都是不可取的,花钱也是这个道理,守财奴与暴发户都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特别是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从很小的年纪便开始接触到金钱的魅力,每个人消费的理念也在被这个社会的潮流所影响着。甚至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年轻人,提前消费,过度消费,无所作为只消费的现象。这些年轻人给自己带来了许多过度消费的恶影响,甚至是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根本没有阳光的坦坦荡荡的生活。所以,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面对任何的利益和欲望,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
TOP
37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渐渐形成了笑贫不笑娼的风气。人们在面临生活中的诱惑,欲望的不断膨胀,难免会迷失自己。人的欲望有太多,有好的欲望,也有坏的欲望。在当下金钱的诱惑是最容易让人迷失。朱熹曾说:“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人的所有欲望都是恶的,都应该遏制。但是人有吃饭,喝水等等的欲望,这是人们生存的正常欲望。
人在满足正常生活所需的欲望同时要克制超出我们所需的欲望,贪欲之害不仅会摧毁我们的正常生活,还会破坏家庭。
TOP
375#

       内心本是广亮的,适当的欲望也是合适的。但如若有太过的欲望,我们应该去除它。剥落内心不好之欲,保持内心光明莹澈。如王阳明通过“致良知”去去除心中被遮蔽的地方,从而保持心的莹洁明澈。这和禅宗中神秀讲的习禅者应净心、染心,使净心增长,染心消退有相似之处。通过心的良知辨别是非,去除不好,获得清净之心。心中私欲尽除,无一丝人欲的心,自然能明见天理,明见广阔的天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