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复制链接]

346#

朱熹提出“心统性情”的观点,认为“心有体用,未发之前,是心之体;已发之际,乃心之用。”心的体,就是“天命之性”,也称“道心”,是无不善的;心的用,就是“情”,也称人心,是有善有不善的。
朱熹发挥《尚书》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认为超凡入圣的方法,就是使人心服从于道心:“必使道心常为一心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TOP
347#

为官不在利益,在责任。如果把人民对其的厚待看作是一种优势的掠夺与畜牲无异。莲者廉矣,周敦颐对莲的喜爱也是出自于此。西周时,“廉”作为官员一种必备的品质纳入考察考核。“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廉”在此当为坚持原则的意思。唐朝的贾公彦注释这里的“廉”字说:“廉者,洁不滥浊也。”管仲提出“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晏婴“廉者,政之本也”。廉是官员须恪守的品德。也是洁身自好,得人爵不忘天爵的必要。不可见利忘义。
TOP
348#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节制欲望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有不少人将心遗失在欲望之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政府高官不堪利欲的诱惑而挺而走险,最后在大牢中度过下半生。几天前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大老虎”入狱后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内心的独白。他们的身份地位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巨大的心理落差足以让他们为自己过去的贪念而悔恨。过度的欲望只会害人害己,只会让人的心更加沉沦,从而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用心控制住欲望,就要像保尔一样,坚定自己的目标,抛弃舒适的生活,一心向党;用心控制住欲望,就要像陶渊明一样,抛弃权力与钱财,悠然于南山之上。神秀有言:“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过度的欲望就像是心上的尘埃,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使自己节制欲望以达到内心的明朗。
TOP
349#

中国佛教无疑对“制欲”做了系统的阐述和说明,制欲的目的是离苦得乐,欲望的来源是因众生无明,不明白真假,所以其对峙欲望的根本目的是去除众生的无明,而一些戒律,具体修行方式成为其修行的主要途径。
佛教系统中强调众生皆有真心和妄心,《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智亦无得,即是说我们真心的体性,真心是没有苦与乐。众生之所以觉得苦,是因为不明白真心,也就是无明,所以才有了与假我相应而生的种种欲望。
对于制欲佛教也有诸多方法,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空、苦、无常、无我,都是告诉众生他们所贪求的东西的虚妄性,还如,更为具体的修白骨观、修不净观去除众生对五蕴的贪着,还有,修因缘观,观因观缘可以启发知足常乐的习惯。
也有种种戒律用来除欲,五戒: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贪、不嗔、不痴、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诸如此类的戒律非常之多。
TOP
350#

节制欲望,在当前社会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物欲横飞的年代,有多少“英雄豪杰”就是因为不能做到节制欲望而把自己置于用劫不复之地,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有万顷良田,每天也只不过吃几升;有千间大厦,每天夜里只在八尺宽的地方睡觉。”看看十八大以来“苍蝇”、“老虎”打了多少,这些人究其根源还不是因为不能做到节制欲望。再看看当前全国的房地产行业,火爆的房地产背后还有多少人在或多或少利用自己的权利在支配各方面资源操作一些违法行为,西安内部购房等等现象。当前的人需要好好学习廉坛上的内容,自古以来就有廉政的要求,这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能够持久的发展的关键素质。现在的人缺少廉政教育,社会妖魔鬼怪不断去刷新人们的认识,迫切需要去整治。
TOP
351#

一个不懂得经营自己,没有雄心大志的人固然让人唾弃,但是,满脑子都是功成名就的人也不好。这样的人因为欲望作祟,忘记了审视趋势,站得越高,摔得就越痛。所以人有欲望,顺应我们的欲望去做是可以的。但是,欲望过度,不知节制,就错了,最后,只能得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喜好不可过度。对于任何事物的追求,都不能太过,太过就成为贪婪。人的喜好有许多,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喜好过度。否则,把业余爱好当成正事,人生就此荒废。另外,清守自我,淡看欲望。一个人面对欲望,想要保证居中不偏,就要淡看欲望,修身养性,注重德行。只有平静内心的欲望斗争,才能做到无私欲,淡名利。
TOP
352#

穿上庞大的鞋子,并不能更快抵达梦想所在的地方。所谓知足常乐,在那充斥欲望的热潮过后,我们再也不是最初的自己。就像卢梭描绘的“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先人们,回想当年与世界的初次相遇,以纯粹的心灵去找回简单的快乐吧。
TOP
353#

要想“节制欲望”,就该做到以德制欲、知足常乐、以勤制欲、顺应自然、欲望适度。古时孔子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不同的时期,我们有不同的欲望,而我们该做的也是克制这些欲望。其实,这些所谓的欲望只是我们心灵的不满足,他人有的而自己没有的就想要得到,得到了之后又想要的更多,无穷无尽,以至于让自己陷入深深的欲望沼泽之中,无法脱身,乃至葬送了自己的生命。结合自身的体验,现在都以瘦为美,我也追随”时尚“,想要减肥,但是总是无法克制自己,就算坚持了几天,最后还是放弃了。现在想来,自己也不是说胖的吓人,很正常的体型,为什么要那么不知满足呢,还是顺应自认的好,就像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TOP
354#

  唯心主义者强调我手写我心,吾心即是宇宙。虽然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自我的价值而忽视了客观规律,也不无道理。我们常说人的行为的源动力是来自自己本身,一个人若没有做事的毅力,没有行动的想法,别人强求也强求不来。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若要做好,我们内心滢先明确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实现目的,单纯的依赖别人是不现实的,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不如靠自己。
然而,现在繁华的世界,又给我们的意志力造成挑战,在大千世界如何轻易地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魏征曾说的目不淫于炫耀之色,耳不乱于阿谀之辞的境界现在又有几人做到呢?我们现代人似乎更重视学以致用的“致用”方面,而轻视了“学”的积累,可以说是舍本逐末的典型了。
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古代的学习者,是为了提高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们为了别人,推行大道,期望有利于世人,可是现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表面关心政治时事,经济要闻,实际上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格局太小,取径太狭。
  自主之道,强调自主的动力作用,但这也不仅仅指自我,自主之道除了有完善自己的作用之外,还应有兼济天下的气概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胸怀。

所谓欲望,就像吃饱穿暖的基本要求,这一目的达到了,就想穿好吃好,进一步又想精神富足。人的欲望,在我看来是条件越好,欲望越大。就像原始人,他们身穿叶子做遮羞布,吃饱穿暖对他们是奢侈,再后来到了石器时代,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这最最基本的需求,转而希望美丽,喜欢装饰。这就是人的欲望,如果人吃不饱穿不暖,他的欲望也无非是吃饱穿暖罢了。时代的进步也滋生了欲望的增长。
  古人有种说法是欲望是万恶的根源,我觉得一股说对了一半。若人不能通过现有的能力满足欲望,他可能会选择不轨的方式满足,此举必然害人不利己。西方的清教徒便主张清心寡欲,以至于泯灭了人性,实际上这是变态的实现了一部分人的欲望,而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对欲望的要求。
  古人对欲望,总喜欢用克制来要求自己,以德,以智,以识,最终也会有人脱离了他们的束缚。有些恶的欲望,的确需要克制,人内心都有一个天使一个恶魔,如果一直由恶魔主导,想必是非常可怕的,然而绝对善良绝对无私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作为个人,便是一个个具有私欲的个体。
  好的欲望,比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生活进步的动力,如果有人连基本的对生活的吃喝拉撒交际的欲望也没有,还有什么人生意义和精神价值可言呢?
TOP
355#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关于欲望,人人都知晓不可过度纵欲,要节制欲望,可是欲望因何而生?如何节制?个中道理却鲜少有人能够铭于心、现于行。把人分为肉体和精神两个层面来看,可纵之欲大多生发于肉体,七情六欲中“色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对应的便是肉体的眼、耳、鼻、口、身、意,从肉体生发出的欲望大多是能滋生罪恶的天堂,肉欲能滋生贪欲,贪欲是无法填补的无底洞,是一种能蛊惑人的心智、随意摆布人的膨胀了的欲望,因此,我个人认为,节制欲望更多的应当是从节制肉欲开始,而关于人的精神欲,精神无止境,真、正、善、良、德、美、智,精神能树人立人,在肉欲与精神欲之间,节制肉欲、发展精神欲,在我看来,每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都应该以精神欲为主导,因为对美好的精神愈加追求,一个人才能够更少地为肉欲物欲所累,才能真正地成为人。
任它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TOP
356#

欲望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东西,对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的强烈渴望就转化为欲望。但是欲望也是危险的,因为有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也不可能让我们的所有欲望都实现,因此我们应该节制欲望。不能变成欲望的奴隶,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欲望的驱使下干了许多泯灭人性的事情,伤害了他人。我们不能任由自己心中的欲望发酵,应该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节制欲望,以便身心的全面发展。
TOP
357#

人的身体极其有限,但人的欲望却极其无限,这是人类共同的无奈。想要让极其有限的身体取得较好的舒适度,任何人都必须收敛极其无限的欲望。一个人有限的身体,不可能承载无限的欲望。任何欲望,包括食欲、性欲、金钱欲、工作欲、锻炼欲、聊天欲、看电影欲……等等,都应该有所节制(注意:是适当节制,而不是彻底克制)。否则恶果也只能自己承受。
TOP
358#

欲望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追求进取的动力之源。但是凡事都需要讲究“度”,过犹不及。这个道理在欲望之上尤为适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见过无数人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产生坏的影响,轻则影响自己,严重的甚至对于社会风气都有污染。因而我对“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莫善于明理。理明则能见义而有以胜其欲矣,理明则能安命而有以淡其欲矣,理明则能畏天而有以制其欲矣。”这句话影响最深刻。欲望需要节制,而节制的方法路径就是明白事理。常人都懂得趋利避害,但是深处欲望的漩涡之中时,人们往往难以察觉醒悟,但是无论情况如何,多明事理,必能有所助益。
谈力铭
TOP
359#

“存天理,灭人欲。”一言,在一般的历史课本中通过对大儒朱熹的介绍被高中学生们熟知,且广泛地被曲解。但这句话并非是朱熹发明,这一概念在《礼记•乐纪》中已经出现,其起源为“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从结果来佐证天理。我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现代应用即是,以人的理解能力,进行哲学的思考,践行道德的实践,并将这样的实践落实到解决与自然,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中去,进而解放人,发展人,乃至我们的社会,彰显人类的理性。
TOP
360#

对于“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当代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不能把他的妖魔化,极端化,把事情推之于极端的做法跟我们现代的那些煽动性的网络推文没什么两样。其次,正如这里“灭人欲”的理解,我们应该用这句话用来规范我们的个体性的行为,而拿来作为社会性的工具,因为同样的行为准则,在从个体扩充致整个社会上时,除非像朱熹或者亚里士多德甚至是诸多宗教那样提供了“真理”,“至善”和上帝这样的整体性最终标准,不然肯定会产生主体与客体,个体与集体的矛盾。这句话更不应该作为有政治色彩的攻击性论据,认为儒家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就是落后腐朽的,应该看重这句话的学术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