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复制链接]

376#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一句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意为: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千上百条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挺拔。看似短短四句,实则意蕴丰富。这句话也与古人所讲的“节制欲望”的经典思想不谋而合。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坎坷,内心的欲望更是层出不穷,欲望有好有坏,如何克制欲望,古人教导我们要行德,“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没有受到意欲的驱动时会变得无聊和乏味,一旦受到情欲的驱动,很快就会变得痛苦不堪。所以,克制私欲很有必要。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年轻人抵挡不住欲望的诱惑,走上歧途。同时,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很多党员干部政治水平低、思想觉悟差,出现了贪婪腐败、公权私用等问题,所以加强党员廉政自律水平极为重要。
那么如何克制欲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足常乐。正所谓“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叔本华曾提到:“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人生在世,匆匆几十年,幸福之关键在于知足常乐,不要老想着自己没啥,多想想自己有啥,只有这样,才不会因得失而感到悲哀,不会因后悔而感到被伤害,想想自己所拥有的,这才是永恒不变的快乐。
        正所谓:依山傍水房树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一头耕牛半顷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TOP
377#

知足常乐,人的贪念多来自不知足。其实人有物欲是十分正常的,但纵容欲望无节制的扩张必将会反噬其主。反腐倡廉期间多少老虎的落马,他们贪污的钱款又有多少是从头到尾原封未动的呢?人能消耗的是有限的,“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解决衣食住行之后,又有多少欲求是本不需要的。为了欲望驱动自己做事,那到底是自己实现了欲望,还是欲望奴役了自身呢?财物乃是身外之物,为了物欲谋财,只会变得更加不知足,又岂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呢?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其实也是获得快乐的方式啊。
TOP
378#

轻义重利,见贤思齐。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判断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的一个标准,他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当以义为原则,依礼的要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表述它,以诚实的态度完成它,而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则不足以称为君子。但孔子并不是说完全否定利。他曾说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他还赞美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老百姓得到好处。孔子要求君子“见得思义”,反对只追求个人的私利。如果利不符合道义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更加强调义、利的对立,表现崇义排利的倾向,开创了义、利两者的对立先河。经过后代儒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交友之道,无利重情。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当自己的朋友故去但是没有人给他安葬的时候,孔子就主动去担当了这个责任,体现了孔子对感情的注重,孔子的做法就是儒家思想中“交友之道”的很好诠释。真正的朋友,他们之间看中的是感情,是彼此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而不是仅仅是物质财富。
  克服私欲,才能刚毅。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在现实中,一般来说,一个人很难做到刚毅不屈,无私正直,原因就在于心中还存有私欲,而私欲又是人的一种本性。这种矛盾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身上,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用正直来压制私欲的过程就几乎成了奋斗的大部分内容。而在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和仁人志士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正直刚毅而无私欲是他们共有的品质。
TOP
37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廉,廉洁是封建王朝一直到现代政治体系一直提倡的部分,这是行政机构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行政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党一直在进行反贪反腐的活动和追击,这对国家来说是一大幸事,有人认为反腐会打击官员的积极性,这是对政府人员行政职能和服务目的的错误认识,应该被严厉打击。
TOP
380#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克制自己的欲望比战胜自己的力量还要勇敢」,他非常鄙视自我放纵欲望的行为,在他看来,这种放纵欲望的行为,是对「中道」和道德的最大践踏。他认为,知足者方能长乐。欲望可以支配力量,力量能屈从于欲望。这样的话,克制自己的欲望确实是比克制力量还是要厉害得多的。
TOP
381#

人生在世,知足常乐。欲望无穷,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欲望,并且懂得知足,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知足,是一种任世间万般繁华,我只取我本心的淡泊心态。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又何苦为了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去苦苦追求?最后落得个锦衣玉食却并不快乐的下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张子房是知足的,帮助刘邦定天下后及时收手,放弃权势,最终安然度过一生;陶渊明是知足的,虽然没有获得官场的名利,但是他得到了内心的平和充实;苏东坡是知足的,他的一生虽然久经宦海浮沉,但他从未埋怨过自己未能身居高位,不管贬谪到哪里,他的第一想法永远是能为当地的百姓做些什么,他收获了百姓的爱戴和自己恣肆的人生。反观不知足者,如秦桧,如严嵩,虽已身居高位,却不知满足,最后得到个身死名裂的下场。如今下马的那些贪官污吏,哪个不是不知足的下场?
也许有人会说,知足,意味着满足现状,不再追求,会对社会发展不利。但我所说的知足,不是意味着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要计较太多。知足常乐,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也许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但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在当前这个金钱当道,人人都在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更需要有一颗知足常乐之心。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普通群众,我们都要有对欲望的正确态度,不能无欲无求,活得像具行尸走肉,也不能对欲望无限度地追求,心中除了利益再无其他。
“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知足使我们活得快乐,活得内心的安宁于满足,学会知足,生活便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槛,知足者常乐,愿我们都能习得知足。
TOP
382#

生活原本没有烦恼,当欲望之火被点燃后,烦恼便随之而来。《劝诫全书》 中有则古训: “欲不除, 如蛾扑火, 焚身乃止; 贪无了, 若猩嗜酒, 鞭血方休。”人生之所以痛苦,是由于欲望太多,被欲望牵制的人生,迷茫而无助;而清心寡欲的人,逍遥自得。有句埃及谚语说:“人能够遏制住自己的欲望,就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诱惑虚无缥缈,欲望无穷无尽,而人的能力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有多大本事用多大碗,谁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克制欲望,脚踏实地,更容易接近自己的理想,得到更多收获。
TOP
383#

节制欲望,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大约是因为太多的人们在追逐欲望的路上,遗失初心,在无限制的贪欲中陷入黑暗深渊或无法捱过痛苦的煎熬而离开人间。故而,这一话题渐渐被抹上沉重的色彩。虽然痛苦,但我们只能直面这个问题,并解决好它。
这一章的阐释,主要提出了五个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解决问题,分别是以德制欲、知足常乐、以勤制欲、顺应自然和欲望适度。以德制欲,是学者们希望世人能够注意到德行对欲望的抑制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失控的欲望会使人失去方寸、血气衰微或贪得无厌。实际上,以德制欲也是长辈们时常挂在嘴边对晚辈的劝诫,德育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的思想、德行会影响他在世间的举措。而以德制欲的标准,可以参照荀悦提出的观点:“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也就是说,我们在道德上要鞭策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明白廉耻为何;在欲望上要有所收敛,懂得适可为止。就像是,每周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时间放假,让自己在这个时间内彻底放松。但我们都清楚,有限制的休憩才是合理的。如果一周内有许多小假期,那么我们的效率将滑入低谷。
对于知足常乐的理解,我们可以借庄子的寓言故事加深记忆。“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说的是,一只鸟在林子里面做窝,只要用到一根树枝;而鼹鼠在河里喝水,要喝满一肚子。这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寥寥数语点出知足常乐的内涵:首先,不同的主体对于满足自身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那么,我们人也一样。有的人吃饱饭就满足了,有的人一定要吃上自己想吃的东西才会满足,还有的人一定要环境、食物新鲜、服务到位等多因素的结合,他才能得到满足。基于此,知足常乐强调的是,主体应立足于最低满足标准,才不会在高标准的希望破灭中痛苦,而是在简单的满足中收获快乐。正如刘安说的“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刻。主体意识足够坚定和强大时,就不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充满自信的人不会为负面舆论战胜,知足的人不会因为诱惑动摇心志。用简单的小确幸和超人般的意志,过好生活,才不会每日为心中无法满足的欲望深渊奔走疲惫。要想使得小确幸得到长久发展,自然离不开勤俭节约、辛苦劳作的好习惯。
以勤制欲,是一个很贴近生活实际的理论。平日里,我们在最充实的生活中,反而最不容易产生欲望。这是因为,生活的忙碌与之带来的种种收获与冲击,簇拥着我们匆匆忙忙地前进,我们就会将思路限制于对当下的思考,而不是对遥远的未来做着不切实际的白日梦。我个人来讲,我在胡思乱想的时候,会给自己找事情做,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事情上,这样我就没有空闲时间去遐想。
再说顺应自然,这是制欲的全新境界。从主动抑制自己的主观意识,到自觉断了念想,反而是满足于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仅仅期待即将实现的一切。正如老子提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以无欲为己求,彻底摒弃物欲,把别人用于白日做梦的珍贵时间,用于学习和反思,并观察和促进万物的发展。这样一来,没有物欲,没有攀比,自然就不会有混乱和争斗。再说,人一旦选择顺其自然,心态上会容易满足于有限的一切,并有所感激。至此,我们可以从顺其自然延伸到欲望的适度,学者们肯定人的欲望的存在,否定的是贪婪和无底线的纵欲。儒家对于欲望的适度,有这样的理解,即在合适的年纪做恰当的事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在各个阶段依据年龄特征,定好人生目标,并给出一定时间进行实现。
欲望有所节制,人才能把多余的精力分出来实现更崇高的目标。脱离过度的欲望,人才能从自私的个体向集体的个体过渡。
TOP
384#

欲望,是人的正常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催速剂,但是,我们往往没控制后而让欲望膨胀,从而危害自己甚至危害他人。因此,面临欲望,我们改如何去选择呢?文章中通过让欲望适度、顺其自然以及克制的方式来进行欲望的化解,这当然是很有效的办法,但是纷扰繁华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尝试一些新的路径,我认为堵不如疏就是一条特别好的办法。欲望每天都产生,但是并不能每天都满足,也不可能每天不为之而奋斗,因此,我觉得给欲望找一条疏通的途径非常有效,如一个《王者荣耀》迷总是想打游戏,但是作业又很多,父母是肯定不让玩了,但是这种欲望却很强烈,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过来,这时候如果我们一味的克制,反而会形成反噬,甚至造成爆发性发泄。这个时候,如果采用疏的方式,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这种欲望减为做完作业后的奖励,作为打完球后的放松等,让原先的欲望减为次级欲望,主欲望完后才可以实现次级欲望,这样或许能让欲望得到合理的疏导,并逐渐让不合理的欲望慢慢的变得合理一些。
TOP
385#

我们常说,欲望可以节制但却不能根除。人可以没有某个具体的欲望对象,但不能没有抽象的欲望。抽象的欲望仍然是一种欲望,是对欲望的欲望,而这种对欲望的欲望才是人最根本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克服掉某种欲望,但不能从根本上去掉欲望。即便是对欲望的克制其实仍然是一种欲望。如果所有人欲壑难填,那么整个社会就会物欲横流;比如,老子曾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提出的“三不原则”: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可见,道家对于欲望的节制。
TOP
386#

节制欲望,很显然,在这句话中的欲望是一个负面的东西,所以我们才需要去节制它。也就是说,当欲望超出了个人的界限,给人、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去节制它。所以,节制欲望,并不是要求我们断绝一切欲望,人没有了欲望也就会丧失自己的动力,所谓成圣也是一种欲,但它给人带来的是正面的影响,所以不会有人说要去节制这种欲望念头。
TOP
387#

“欲”是儒家人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儒家并没有把人欲与天理对立起来。儒家认为人欲是正常人性不可缺少的属性,努力满足人欲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在人欲的需要和资源有限之间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的意义上,主张适当的节制欲望。欲望是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的。他们看到了“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等;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人们的欲望也存在着多样性的差异。人们的某种欲望受到了外部的影响而产生了某种虚幻的欲望,经过反求诸己之后就会发现那些欲望并不是自己真实的欲望。我们之所以要对欲望加以节制,是因为满足人欲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且除去善的欲望,那些超越了限制的欲望会损害身心健康,,因此适当的寡欲,节欲是有益的。
TOP
388#

《周易》中有既济和未济两卦,既济就是已经度过危险,获得圆满,但既济最终会走向厉,情况十分危险,这就是由于不知节制。既济一开始说“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事情已经成功,这时是大圆满的状态,就连弱小的也能得到亨通。随即就是告诫,此时宜坚守本心,持之以恒,不能懈怠放纵,否则一开始良好的局面就会走向祸乱。圆满或说安稳的处境的确容易使人放纵,不知节制,所以既济的爻辞越来越不吉利,直至最后“上六,濡其首,厉”,放纵达到极致,就连喝酒都会把头沾湿了(也可说要渡河,河还没过就把头沾湿了,都是指不能谨慎克制),于是得“凶”。
TOP
389#

老子倚竹而眠,依山而居,他提出“清心寡欲,无为而治”,摒弃心中沉重的欲望,使老子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显珍贵。欲望有时候是无形的枷锁、是杀人于无形的武器,其实人生数十年,学会节制欲望,善于满足,才是幸福的开始。不要被眼前的欲望桎梏住,迈出去看看周围,欲望之外皆是大好风景。
TOP
390#

我们如果仅仅追求实用和物质,就会导致道德的沦丧,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追名逐利是人之常情,一味追求各种效果也本是应当的,然而我们若是一味强调效果重要,沦为对“名”“利”这些东西汲汲营营的追求,就会产生种种社会问题。一味追求功利或效果固然是一种执念,是功利或效果本身的多余,我们在日常行事时其实已不自觉会将功利和效果的考虑囊括其中,按文学理论的话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目的,当我们在文学创作时似乎是无目的的,其实目的已经于其间悄然发生了,正如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我们不应恐惧自己的求利,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好,但如果汲汲营营去追求名利钱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正如《庄子·骈拇》所说:“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棰辞,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