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戒除不同的欲望:年轻时要警惕对异性的欲望,中年时要戒除好斗的心态,老年时则要警惕贪欲。这一教诲强调了欲望的逐步转化,要求人们根据年龄的不同,适时调整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结合《尸子》和荀悦的观点,欲望是人心中的扰乱因素,只有通过去除心中的不良欲望,才能保持德行的纯净。欲望往往与我们内心的虚荣和贪婪联系在一起,因此,节制欲望是修身养德的必要条件。
杨时的“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表明了欲望和刚毅的关系,表明有欲望的人容易软弱,而一个坚强的人能够抵抗内心的欲望。此外,李惺的“有所自乐则不为外物所移”也提醒我们,当内心充满自得的乐趣时,就不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这种内心的平和与自我掌控,是一种深刻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