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
1、知行分离
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八《书林司训卷》)
译:到了后世,功利之说越来越兴盛,不再知道有实实在在的明德亲民,士人都用花言巧语来粉饰自己的狡诈,用虚伪的言词互相规劝,因为利益的不同而相互倾轧,外表衣冠楚楚,内心却是禽兽,然而仍自认为是从事于圣贤之学。这样就想挽救世道,回复到三代,唉,真难啊!我为此担心,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纠正致知格物的谬误。想以此来端正人心,消除歪理邪说,以求弘扬先圣之学。(逮:到,及。揭:提出。)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在心之外寻求义理,这就是知与行分为二;在我的心中寻求义理,这是圣人门下知行合一的教导。
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传习录》中) 译:如果说要学习孝道,就必须辛劳供养,亲身践行孝道,然后才叫做学习孝道,难道仅仅是空谈就可以说成是学习孝道吗?(遂:就。)
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友人问》) 译:如果践行当中没有精察明觉,这便是盲目的践行,这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一个“知”字。知道义理而不能达到真实、深刻的程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一个“行”字。(冥:昏暗。笃实:坚实。)
2、为仁由己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
译:君子所学习的道理,入于耳,保存于心,表现在四肢上,体现在日常行动中。(着:保存。布:表现。四体:即四肢。形:体现。动静:举止。)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己者,陋矣。([宋]周敦颐《通书?陋》)
译:圣人之道进入自己的耳朵里,存放在自己的心灵中,内化于己而成为德行,将它付诸实践而成就事业。那些以(圣人的)文辞标榜自己的人,太浅薄了。
学不要穷高极远,只言行上检点便实。今人论道,只论理,不论事;只说心,不说身。其说至高,而荡然无守,流于空虚异端之归。([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二) 译:学习不要好高骛远,只要在自己的言行上检点就行了。现在的人论道,只空谈道理,不谈论事情;空谈心性,不身体力行。它们的说法很高妙,但是空荡荡的,无法操作,流于空虚之中,流于异端邪说。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朱子语类》卷六)
译:读书,穷究道理,应当亲身体验……读书不能单从书本上寻求义理,应该反过来亲身践行。
[删除: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帖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清]陆陇其《示大儿定征》)
译:读书与做人,不是(各自分开的)两件事。拿所读的书,每句都在自己身上体会运用,这便是做人的方法,这样才叫做能读书;读书人如果不拿(书中的每句话)来自己身上理解、体会,那么读书是读书,做人是做人,只能算做没有读过书的人。]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清]颜元《颜元集?存学编》卷二)
译:心中明白,嘴中谈论,纸上写出来,但不是自己亲身做过,都是无用的。(醒:悟。)
3、知行统一
知其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则必实致其温清之功,而后吾之知始至;知其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则必实致其奉养之力,而后吾之知始至,如是乃可以为致知耳。([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八《书诸阳伯卷》) 译:知道(使父母)暖和或凉爽的仪节,就必须从实际中产生暖和或凉爽的功效,然后我的真知才到来;知道该如何(对父母)敬奉和供养,就必定从实际中致力于敬奉和供养,然后我的真知才到来,这样才可以算是“致知”。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至于我所说的“致知格物”,是在万事万物中展现我心中的良知。我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在万事万物中展现我心中的良知,那么万事万物之中就存在义理了。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译:义理是践行的主观精神,践行是义理的实际功夫;义理是践行的开始,践行是义理的实现。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中) 译:道德认知的真实深刻处,即是践行;践行的明觉精察处,即是道德认知。
4、道德践行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译:我今天谈论知行合一,正是需要人们晓得,一个念头产生之处,就是行了。念头产生之处若有不善,就要将这不善的念头消除,而且要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不使那个不善的念头潜伏在心中,这就是我的立言宗旨。
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
译:心的本体,本来是正的,因为意念产生然后才有不正。所以要端正人心,必须就在他欲念产生之处纠正他。凡是他有一个善的念头萌生,喜好它真的就如同喜好美色一样;凡是他有一个恶的念头产生,厌恶它真的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一样,那么意念就无不是真诚的,心就得以端正了。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