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复制链接]

91#

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近代之所以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并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作为论证,说明人们在求得某一种科学知识以前,早就在那里实际地行动了。他还以美国革命和日本维新为例,进一步指出:若果有了“真知”的指导,“则行之决无所难”。据此,他认为,只要我们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迷信,努力以赴,夺取革命胜利“诚有如反掌之易也”。虽然孙中山先生的观点有些片面,可还是仔细思考仍然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平常我们认为只是就在哪里,只要我们抽时间学习知识就可以。就可以变得聪明智慧,可是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辛苦的去实践,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现成的。总有些路谁我们要自己探索前进的。如此才能达到智。

TOP
92#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另一些学者对知行合一也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做到知行合一,要从心态、目标、时间、行动四个方面着手,心态、目标、时间的管理三者集中在行动上,即三者的表征是“行动”。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牢记知行合一,因为做到知行合一,办事效率才会提高,我们的人生也会充满意义和快乐。

TOP
93#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TOP
94#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觉得是一种知行合一。心中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后付之行动,做了该做的,拒绝做不该做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一致。

然而很多打着“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旗号,光明正大地用自己错误的扭曲的“知”去指导自己的“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知,是指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想,继而去知道正确的行为,这样的知行合一才是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

当然,伪君子就是知行不一的表现了,说一套做一套,但是,这是不会长久的,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TOP
95#

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内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了追求。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既坚持理想和正义,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所以答案是有的,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 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
TOP
96#

世上没有事情是绝对的,所以不要拘泥于框框,而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世界。就像学习吧,书本上的不一定就是对的,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去发现问题。或许我们所看到得那一面也不是对的,也是不全面的,可是重要的是我们思考的过程,我们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过程。批判精神不是让你去否定一切,也不是让你目空一切,好像什么都是错的,全世界就你最大。其实,很多事情都很难用一两点去概括,就算是再完美的论述也会有它片面的地方,也会有他看不见的或遗忘的一面,而批判精神就是要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把现有的东西和你自己发现的东西结合起来,那就是你的东西了。所以在我看来,批判精神就是你学习东西和创造的东西相结合。

TOP
97#

改革开放时代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一个永不会过时的话题,因为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这种精神。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旧的东西势必会被淘汰,被新生的事物取代。而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坦然接受新事物,继续翻开展开的一页。历史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推翻就理论,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促进的。
TOP
98#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觉得是一种知行合一。心中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后付之行动,做了该做的,拒绝做不该做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一致。

      然而很多打着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旗号,光明正大地用自己错误的扭曲的去指导自己的,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知,是指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想,继而去知道正确的行为,这样的知行合一才是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

       当然,伪君子就是知行不一的表现了,说一套做一套,但是,这是不会长久的,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TOP
99#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觉得是一种知行合一。心中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后付之行动,做了该做的,拒绝做不该做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一致。

      然而很多打着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旗号,光明正大地用自己错误的扭曲的去指导自己的,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知,是指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想,继而去知道正确的行为,这样的知行合一才是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

      当然,伪君子就是知行不一的表现了,说一套做一套,但是,这是不会长久的,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TOP
100#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觉得是一种知行合一。心中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后付之行动,做了该做的,拒绝做不该做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一致。

然而很多打着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旗号,光明正大地用自己错误的扭曲的去指导自己的,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知,是指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想,继而去知道正确的行为,这样的知行合一才是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

当然,伪君子就是知行不一的表现了,说一套做一套,但是,这是不会长久的,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TOP
101#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觉得是一种知行合一。心中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后付之行动,做了该做的,拒绝做不该做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一致。

      然而很多打着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旗号,光明正大地用自己错误的扭曲的去指导自己的,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知,是指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想,继而去知道正确的行为,这样的知行合一才是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

      当然,伪君子就是知行不一的表现了,说一套做一套,但是,这是不会长久的,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TOP
102#

知行合一,知是指一切关乎理论的东西,行是指一切关乎行为的东西。可是为什么要知行合一呢,我以为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阳明">阳明ersonName>先生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就从理论的产生来说,一切的理论都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理论源自实际,理论最终又必将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将区分出真理和谬误,可见一切理论从产生到灭亡都始终与实践密不可分。然而在现实中,为什么知与行又总是不统一的呢,我们很容易看到人们经常自觉或不自觉的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举个例子,比方说昨天我决心今天早上到武汉去找工作,然而今天我没去,为什么没去呢,自然是有原因的。原因可能有以下这些:1、早班车6点出发,太早了,结果睡过头了;2、到武汉车费太贵,各种开支不少,还不一定找得到工作;3、坐车时间太长,并且我不喜欢坐车;4、我只有半个月的时间,要找可以做半个月的工作很难。而关于知的只有一条;你必须守信用,只能如此,不带任何条件。我们看到关于知的原则是如此强硬而不可抗拒,并且丝毫不顾已经发生的现实如何,具有稳定性。相比之下,关于行的原则则有更多的顾虑,还要考虑现实可能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更加易变。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知与行不符,是不正确的知,故而知行难以统一。然而有好多的知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是正确的,比如说老太太摔到了了正确地做法是将她扶起来,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并非都是这样做的,依旧是出自个人利益的考虑,左右了我们的决定。德福的不一致或许可以说明前提出了问题,人的本性并非是安全道义的人,而是功利的人,也可能兼而有之。

我们常说世风日下,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道德沦丧,既然是沦丧,那么就应该有一个未沦丧的时期吧,可是回顾历史,哪朝哪代,没有这样的抱怨呢,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然而,也有许多人做到的知行合一,我以为这是道德荣誉感此时胜于利益占有欲的缘故,我们也常常能有这样的感受,做了一件好事虽然吃点亏,但精神上的到了满足感,要知道利益不光有物质利益,还有精神利益,那么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更是一个功利的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会调节德福,知行之间的矛盾。

                                

TOP
103#

知行合一古义理解为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道德知识是道德践行的主意,而道德知识只有在道德践行的实践中才能被人所理解接受。道德践行必须在道德知识的指导下才能更好更快的运用实践中去。


在当下,知行合一我理解的是知就是知识,不管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自己亲身体会,经历或者经历磨难得出的经验。行就是行动,实践。而在我们现如今的社会往往我们忽视了行的含义,缺乏的也是这种实践能力。西方有一种观念认为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是条虫。意思就是说一个中国人的知识能力很强,但是十个人在一起合作,实践能力很差。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我认为只有在实践中,行动中才能更好的把所学的知识理解,领悟,贯通。从小孩子抓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11 17:01:23编辑过]

TOP
104#

知行合一,在古代,知即是道德知识,行即是道德实践,即是说学到的道德知识要与道德实践相符合,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实践。真理的意义在于,无论在什么时代,它的存在总有指导性作用。在现代社会,知识是学到的各种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它各方面的知识,如果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学到的就是一堆废物,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实践应用是一切理论的最终目的。
TOP
105#

就像导言里面说的一样: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也可以转化为马哲里面的“三个阶段,两次飞跃,形成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就是知与行统一起来的过程。达到知行合一是一种非常完满的状态,是把功夫做到了极致。但是对于知行这两个方面,世人很少能够做到统一。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学者们大多注重知而忽视行,到了现今的社会,世人又注重行而忽视知了,把实用性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对于基础理论,毫不理睬。此两种都走向了极端。如何才能知行合一呢?清人颜元道: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朱熹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颜元和朱熹都强调了作为主体的我要将这些“觉”用于自身去检验,这个前提是首先主体想要去“觉”,就是首先要有对知的渴望,而后形成对知的运用。很遗憾,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毅力去觉知。最后,知行合一会转变为道德上的践行,作为一套伦理道德的准则和检验行为的标准。[em01][em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