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复制链接]

16#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TOP
17#

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
TOP
18#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了,认识到了,知道该怎么做,却不投身于实际行动中,也是枉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真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真理的价值。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做到知行统一,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不会变得盲目。

TOP
19#

    所谓智,即知高于天,知有知行,知己,知人,进而知地,知天。人是思想的存在,动物的判断是非是出于本能,而人类判断是非却是出于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责任,“智”是人类的特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智慧源于观察,探究和深思。而智慧的价值在于下面三个方面:明辨是非;指导行为,自知知人。

[em01]
TOP
20#

知行统一是大智慧的表现,首先要有认知,知道的多了才能知道自己选择的方向,然后就是行了,只有认知没有行动就相当于没有认知。如果只有行没有认知所有的行都可能是白费的,是致命的行动,所以知行必须统一才是大智慧的表现。我们要时刻紧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TOP
21#

求知行合一伟大的导师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被毛泽东喻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濬,后受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改名为知行,又改名行知。他提倡“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提醒教师“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更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求真,就是追求真理;真人,就是做一个革命的人,为人民谋利益的人。
TOP
22#

真正的智慧是认识自己的无知

“耶和华我的神啊,如今你使仆人接续我父亲大卫作王,但我是幼童,不知道应当怎样出入。”(王上3:7)所罗门求智慧是一件智慧的事情,而这种智慧首先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如果所罗门自以为很智慧,那么他自然不会再求智慧了,那么上帝也不会赐给他更大的智慧。所以真正的智慧就是先认识自己的无知。

在公元四百多年前,希腊有一个智者名叫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人之一,也是雅典人的骄傲,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所以许多人到人到苏格拉底那里来,想知道苏格拉底知道了什么,使他能够被称为世界上最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真的一无所知吗?当然不是的。那么他为什么说自己是一无所知呢?是因为他谦虚吗?我想并不完全是。据历史文献记载苏格拉底研究的主要是伦理和社会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诚实,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国家,国家需要由什么样的人才能治理好,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他就这些问题经常与人交谈,这是他研究和教育的一种方式,称为“助产术”。他和**家、法官、士兵、教师和工匠们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不断地向对方问问题,几个问题下来,那些与他谈话的人发现原来那些自己以为知道的东西事实上并不是很知道。而苏格拉底所说自己一无所知意思也在于此,因为他发现在真理面前,人的认知能力是太有限了,人往往对真理的认识只是其中一面而已。这也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所在,他当然比那些把自己还没有认识的真理当作已经认识了的人要智慧多了。
TOP
23#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TOP
24#

好呀!

TOP
25#

知行合一,乃人生大境界的完善。如何做好一门学问,只是最基本的,关键还要看如何去实践
TOP
26#

简单地说,“知”就是感知的意思,“行”就是践行的意思,我觉得,知与行的关系就是眼睛与腿脚的关系,眼睛是思想的窗口,用眼睛去认识感知世界,对客观世界产生自己的认识观,然后用腿脚去实践,去检验真理,也即思想指导和服务行动,知与行必须统一,因为,有眼无腿或有腿无眼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即要求“知行合一”。

“知与行”实际上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感知,可以是感官的认识,形成感官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识。通过知的过程,要形成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行,是人在自然界、社会和环境面前,一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和外界进行交往的实践活动。

中国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强调知行不是二事,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完整的表达了知与行的关系,《道德经》中也提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要求我们正处于探索新知的年轻人,学习的知识要能熟练运用掌握,变成自己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完成;而实践必须在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前途的。也即做真正的“上士”,所以围绕展现人生价值,经世致用这个目标去进行知和行的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知识的指导下实践,如此反复提升自己掌握知识和实践的能力,让生命的过程亮丽起来,绽放异彩,不是最好的人生吗!
TOP
27#

“知行合一”,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同一生命的两个方面,当结合为一个整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吧。说的确是比做容易多了。很多事知道该怎么做,但不等于你做得好。有些道理,知道,但并不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评价当代大学生,最多的莫过于,眼高手低,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看见,我们缺乏的就是知行合一,要牢记“学不要穷高极远,只言行上检点便实。今人论道,只论理,不论事;只说心,不说身。其说至高,而荡然无守,流于空虚异端之归”。

TOP
28#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

TOP
29#

作为学生的我已经有好多的经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名句我们是信手拈来。还有一句古语:活到老,学到老。也许有人认为,学习只要我们在学校里面的学业完成了就行了,那就错了,我个人认为,其实你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都是一些皮毛,主要还得你在工作以后跟同事、上司学的才是最多的,并且那是免费的,而且还终生受用!对于学习其实说白了就是你自己的一个态度问题,就像你不想学,别人逼迫你学,你学成了也不会活学活用!那也等于白学。倘若你是自己主动学的,那只要你余党不明白的你会去思考,在者去询问别人,这样你不仅学得扎实弄不好你还会在里面有一定的创新。何乐不为呢!这样的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享受。[em07]
TOP
30#

知行合一

曾经想过这么一个问题,要是人们的言行都不经过大脑而直接表达出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答案当然是很严重的啊!

人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而生存,才有了如今的比较和谐的世界,我们当代人何必为了不安于室而标新立异或者打着“世界很沉闷,将其振奋之”的旗号,破坏这个世界得来不易的和平。

知行合一,不是很响亮的一句话,但是我们都应该按照我们对他的最基本的理解来为人处世,这才是所谓的“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