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复制链接]

76#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TOP
77#

知行合一,我们首先要“知”然后才“行”,只有更多地“知”才能更好地“行”,因此知行合一,我们首先要知道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如何才能知道更多的道理呢?我们不仅仅要博览群书还要行万里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一种可以让自己知道更多的方法,那就是我们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怎样学习的方法,只有学习和经历更多的东西,我们才能知道得更多,如此“行”得才能好,才不会出错,而我们在"行”的时候也必须以“知”为指导,不能随心所欲地盲目妄为,否则”知”就没有太大意义了,之所以要“知”就是想以“知”来指导“行“,做到知行合一,只有知行合一了,我们办事才能更有成效。同时知行合一,也是们做人的的基本原则,只有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才能成为让别人信赖的人,才能塑造我们的个人良好形象。
TOP
78#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要做到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问题上,最需要深刻思考的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我们已经能够不再是以前那个儒士的时代了,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我们有实战能力,我们要把所学运用于实际,在实际中获得更好的理解,学会融会贯通。此外,我们也要用实践来丰富知识,几尺课本中往往缺少很多我们必须知道的,所以我们的经验会教会我们更多。有时就像读完余秋雨的《西湖梦》,总想到西湖去看看,看看美丽的湖光山色,看看屹立的雷峰塔,感受一下夕阳西下时那份唯美的情境,真想去西湖,然后做首诗。

我们活跃在这个社会舞台上,学与用结合起来才是根本。相信每个人都会舞出最美的风采。

TOP
79#

知行结合就是把知识和行动相结合,否则空有知识而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那是纸上谈兵。只知道做而没有知识做支持,那是莽夫。所以,我们要学习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同时还要把我们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中。知行结合还意味着你要勇于用行动去实现自己想到的(美好的梦想)。无论现在的你是想去旅行,还是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想好好谈场恋爱,还是好好陪陪家人……既然想了,那么就去做吧,人也就年轻那么几年,人也就活那么几年。有些事错过了,或许就是永远错过了。在我看来,知识与行动相结合好说,因为一般人都在这么做,只是知识水平会有些差异。可是要做到勇于用行动实现所想的就有些难了,因为不是人人都有勇气迈出那一步,也不是人人都有勇气放弃手头的安逸。

TOP
80#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的学说,它认为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与当时“知易行难”学说相对立。先哲们对于“知”与“行”有广泛的认识。时至今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知”与“行”相统一,在“知”的同时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对“知”的理解。

TOP
81#

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致分为“知易行难”、“知行合一”与“知难行易”三大类。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TOP
82#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因为,如果讲道理的人常常因理而吃亏、因理而受伤,那么理又有何用?
TOP
83#

中华十大义理学习心得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别:人文学部

    级:2011级文秘

    名:王珈佳

    号:11311002

    间:2012425

    话:18206739479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事物都具有客观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真理是以客观存在相符合的认知成果,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名与实要相统一。名称不是与生俱来,是人依据事实建立出来命名事物的,事物确立了名称也就随之产生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也是唯一方式。理论来源于实际,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检验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称之为真理。实践产生理论,亦如不登高山,不知天有多高,不近深谷,就不知地有多厚。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互不可分。实践检验真理,反之理论又指导了实践,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深刻领会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因而要求我们要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讨慎重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实践。          

同时,要保留自我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还要要能够听取别人的想法,不完全崇尚书本和他人的理论知识,要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同时带着疑问看问题,对言行也要能做出明确判断,并正确对待。对待学习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并不断进一步学习,解答自身的疑问,更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学习方式。有了批判才会有创新。学习应当有自成一派的学问,要能产生独特的见解,因而便能生成独具风格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会创新的人,才是真正会学习的人,因为其更容易找到适合于自身的东西,更易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学以致用。生活中有人常说人要学会独特,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只要在独特的同时也学会从众,这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但是创新也要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之上进行,要从事物的本质去认识事物。如果从某一角度来看,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因此,必须站到事物内部去,以事物的内部为中心,环顾事物的方方面面,对事物才能有全面的认识。同时,不凭空臆测,不绝对开的,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要坚持真理。

学习的目的在于增长知识、养成品性、遵从正道、培养能力,而达到学习目的便能体现出智的价值。智的价值在于明辨是非、指导行为、自知知人和成就美德。《中论·治学》中说:“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说的便是器具不修饰就不能把它看做是美观的,人不学习就没有什么来成就美德。明辨是非之心是智慧的萌芽,人们的行为都需要智力加以辨别才能实施。同时他人是智慧,认识了自己便是聪明。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始,以此也可能推知他人。当然,只有成就其美德才能通行天下。

仁智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仁德是用来爱人的;智慧是用来除去对人类有危害的事物的。因而仁智统一人类才能和谐幸福。同时德和才都是人类所因具备的,要从道德的原则去实行自己的才能,为人类大众谋福利,行君子之为,惩小人之恶。做到知行合一。道德知识和道德践行是统一同一生命过程的两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绝不能知行分离,因为仁由己,知行统一,道德践行。把道理存于心间,并体现于日常生活之中,以道德支配自己的行为,端正自身的道德观念,提升自身道德涵养,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为和行动。

学习之道包括:因材施教、博专统一、虚心求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细、重在心悟、读无字书、尊师重道、启发教学、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切记浮躁。因而,在老师的因材施教和启发下,学者就因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用心学习、领悟,努力进取,全身心投入学习,同时尊重师长,讲求道德。从而通过学习有所建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不断走向成功的巅峰。

“智”的精神正在以其强大的力量发展着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正在推动和引导着世界走向和谐;正在向世界播撒着幸福的种子。世界因有“智”还在不断进步着。

  

TOP
84#

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所说的物质与意识相一致。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支配着我们的行动。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的可行性,然后在实践中不停地调整自己理论的偏差,让自己的言行统一,言行一致。我们不能一味地让思想禁锢了自己的行动,束缚自己的行动。但也不能让自己的行动与思想相背离。这样就会导致言行不合,言行不一至。这样就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很混乱。那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也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让自己前进的道路受到阻碍,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感情都会迷乱。所以我们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TOP
85#

      知行合一为善,情景合一为美,天人合一为真。真善美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应该以知、情、意融汇为一体,追求知行合一的善,情景合一的美,天人合一的真。那么知行合一具体内涵是什么呢?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 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 是很容易的。王守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 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TOP
86#

年轻人的困惑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满怀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 则。所以面对残酷的社会,是坚持理想抱负,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烈,还是随波逐流呢?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内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了追求。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 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

TOP
87#

什么是知行合一:有没有两全的办法,既坚持理想和正义,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所以答案是有的,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守仁提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 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

TOP
88#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子曰:“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

《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

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中)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宋]周敦颐《通书。陋》)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

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八《书林司训卷》)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TOP
89#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TOP
90#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