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复制链接]

61#

行知,知行,究竟是先知再行,还是先行再知,这似乎是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其实,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做
好学问,只知不行或是只行不知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只有知行统一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TOP
62#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聪慧、灵敏而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下、年龄比自己小的请教不以为耻,这是虚心好学、道德高尚的表现。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强调要虚心学习,多向他人请教。

TOP
6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冯小娟

学号:10311013

时间:2011419

电话:15198886131

卷四

一、智

                       知行合一

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

到了后世,功利之说越来越兴盛,不再知道有实实在在的明德亲民,士人都用花言巧语来粉饰自己的狡诈,用虚伪的言词互相规劝,因为利益的不同而相互倾轧,外表衣冠楚楚,内心却是禽兽,然而仍自认为是从事于圣贤之学。这样就想挽救世道,回复到三代,唉真难啊!我为此担心,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纠正致知格物的谬误。想以此来端正人心,消除歪理邪说,以求弘扬先圣之学。

如果践行当中没有精察明觉,这便是盲目的践行,这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一个“知”字。知道义理而不能达到真实、深刻的程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一个“行”字。

在心之外寻求义理,知就是知与行分为二;在我的心中寻求义理,这是圣人门下知行合一的教导。

如果说要学习孝道,就必须辛劳供养,亲身践行孝道,然后才叫做学习孝道,难道仅仅是空谈就可以说成是学习孝道吗?

君子所学习的道理,入于耳,保存于心,表现在四肢上,体现在日常行动中。圣人之道进入自己的耳朵里,存放在自己的心灵中,内化于己而成为德行,将它付诸实践而成就事业。那些以圣人的文辞标榜自己的人,太浅薄了。

学习不要好高骛远,只要在自己的言行上检点就行了。现在的人论道,只空谈道理,不谈论事情;空谈心性,不身体力行。他们的说法很高妙,但是空荡荡的,无法操作。流于空虚之中,流于异端邪说。

读书,穷究道理,应当亲身体验……读书不能单从书本上寻求义理,应该反过来亲身践行。

心中明白,嘴中谈论,纸上写出来,单不是自己亲身做过,都是无用的。

我今天谈论知行合一,正是需要人们晓得,一个念头产生之处,就是行了。念头产生之处若有不善,就要将这不善的念头消除,而且要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不使那个不善的念头潜伏在心中,这就是我的立言宗旨。

TOP
64#

    学习不止是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生活上的知识,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当中,加以运用,不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成为空把式,因为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实践家,而不是空想家。所以我们要行知合一,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TOP
65#

知行合一

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同一生命进程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倘若知行分离了,许多人就不再知道有实实在在的明德亲民,士人都用花言巧语来粉饰自己的狡诈,用虚伪的言词互相规劝,因为利益的不同而相互倾轧,外表衣冠楚楚,内心却是禽兽,然而仍自以为是从事于圣贤之学。业务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纠正致知格物的谬误。

学习不要好高骛远,只要在自己的言行上检点就行了。现在的人谈论道德,只空谈道理,不谈论事情;空谈心性,不身体力行。然后这些说法很高妙,但却是空荡荡的,无法操作;流于空虚之中,流于异端邪说。我们读书,应该去体验其中的道理,但也不能只单从书本上录义理,也应该反过来亲身实践。做到心中明白,嘴中谈论,能在纸上写出来,才是有用的。

如今谈论的知行合一,正是需要我们晓得,一个人的念头产生之处,就是行了。若念头的产生之处有不善的,就要将这不善的念头消除,而要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不要使那个不善的念头潜伏在心中。因为心的本体,本来是正的,因为意念产生然后才有不正,所以要端正人心,必须就在他欲念产生之处纠正他。凡是他有一个不善的念头萌生,喜好他真的就如同喜好美色一样;凡是他有一个恶的念头产生,厌恶它真的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一样,那么意念就无不是真诚的,心就得一端正了。

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

TOP
66#

学习不要好高骛远,只要在自己的言行上检点就行了。现在的人谈论道德,只空谈道理,不谈论事情;空谈心性,不身体力行。然后这些说法很高妙,但却是空荡荡的,无法操作;流于空虚之中,流于异端邪说。我们读书,应该去体验其中的道理,但也不能只单从书本上录义理,也应该反过来亲身实践。做到心中明白,嘴中谈论,能在纸上写出来,才是有用的。

TOP
67#

纵观我们国家的历史,总有那么一些人,成天的高谈阔论,将其话来头头是道,但真到做事的是却事事不会。还有一些人满口的仁义道德,做起事来却是事事利己在当今社会,出现许多高分低能的悲剧式人物。这些都是知于行分离的典型,许多古代的贤人把他们的人生经历总结成话语告诉我们,懂得道理很重要,践行道理以及践行的方法也很重要。所以现在我们学习,不紧要学习知识,也要学习该如和去应用我们说学,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TOP
68#

孔子早在千年前就说了,观其言而后观其行。中国人一般都讲究知行合一。但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这么些人说的比唱好听,做得比笨蛋还惨;还有些人默默的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而湮没于历史长河中。我们很敬重后者而苦于不知道他们的光辉,厌恶前者却常常被他们忽悠。知行合一是个人行为准则还是大众普行法则,如今世道混乱,我们在寻找出路,更在封闭自己。看古人留下那么多的风华,我辈岂能倒退。
TOP
69#

    知是行的前提与基础,仅仅停留在理论基础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运用于实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什么就要毫无保留的全部说出来,更不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付诸于实际行动。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实行了你要说的,再说出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口在手之上,但是不要过嘴瘾,多动手,踏实的做好每一件事,那么不需要任何言语,旁人不是傻子,他们看得见。手放勤,嘴放钝,不要做一个只说不做的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就没有收回的余地了,事情做了之后再适当的说说让人家知道你的能力与功劳才是聪明人的做法。祸从口出,管好自己的嘴巴,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不要做一个只会吹牛的人。

TOP
70#

光说不做,光学不练,纸上谈兵没有多大意义了。纸上学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很多东西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马谡饱读兵书,最终还是因失了街亭而被斩首。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缺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动手实践的能力,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是眼高手低,你要说他笨,他可以给你拿出一大堆的证书,或是说出一长串的理论。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这才是学习的目的。反过来说,行动要是不以知为基础,这样的行动要么是鲁莽的,要么是愚蠢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使知识活学活用,也才能使行动直中目标。

[em04][em09][em17]
TOP
71#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TOP
7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使我们做成事情,只重理论,就会迂腐不懂变通,不付诸行动什么也干不成,只重实践,没有科学指导,思路不清,便将事情弄得更糟,所以,我们更需要知行合一。
TOP
73#

王守仁在贵阳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王守仁的主张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实行。作为课程改革下的一代,我深刻的体会到教育从“知行分离”到“知行统一”的转变。这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变革,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在这样一个好习惯的驱使下,学问才会做得更好。
TOP
74#

知难行易



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近代之所以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并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作为论证,说明人们在求得某一种科学知识以前,早就在那里实际地行动了。他还以美国革命和日本维新为例,进一步指出:若果有了“真知”的指导,“则行之决无所难”。据此,他认为,只要我们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迷信,努力以赴,夺取革命胜利“诚有如反掌之易也”。



虽然孙中山先生的观点有些片面,可还是仔细思考仍然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平常我们认为只是就在哪里,只要我们抽时间学习知识就可以。就可以变得聪明智慧,可是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辛苦的去实践,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现成的。总有些路谁我们要自己探索前进的。如此才能达到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2 21:09:54编辑过]

TOP
75#

    知行合一,是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首次提出的。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君子所学习的道德知识,都体现在日常生活行动中,这是伪装不来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凭虚伪的规劝,花言巧语就可以粉饰的。有了道德意识,才会无形之中就付诸于行动之中。也正是有了实际行动,才可以去修正我们的道德意识。



    知与行并不是谁统治谁的关系,这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当你的善念萌发时,就要去实践它,如果不去做,渐渐的善念就只是意识领域里的了,再想实践就会变得困难;但是当我们萌发恶念时,就要及时制止,不能任之横行,要不然就不是所谓的“知行合一”了。只有好的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好的道德实践才是“知行合一”的本质。



    同时,我们不能死读书,要将所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懂得变通,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5 15:26:04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