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首次提出的。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君子所学习的道德知识,都体现在日常生活行动中,这是伪装不来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凭虚伪的规劝,花言巧语就可以粉饰的。有了道德意识,才会无形之中就付诸于行动之中。也正是有了实际行动,才可以去修正我们的道德意识。
知与行并不是谁统治谁的关系,这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当你的善念萌发时,就要去实践它,如果不去做,渐渐的善念就只是意识领域里的了,再想实践就会变得困难;但是当我们萌发恶念时,就要及时制止,不能任之横行,要不然就不是所谓的“知行合一”了。只有好的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好的道德实践才是“知行合一”的本质。
同时,我们不能死读书,要将所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懂得变通,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5 15:26:0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