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译:君子致力于培植根本,根本培植起来了,为人之道才会产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弟:同“悌”,音替,意即弟弟善事兄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外出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以:用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盂子?梁惠王上》)


译:孝敬我的老人,推及到孝敬他人的老人;慈爱我的晚辈,推及到慈爱他人的晚辈。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章》)


译:孔子说:“爱自己亲人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尊敬自己亲人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以亲爱恭敬之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1:4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话说“忠孝不能两全”,其实我不太苟同,我觉得就像古语说的“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就是说大孝顺就是要使父母尊贵,或说到尊敬;而稍次一点就是不能使他们受辱;最差要能养活他们。

    而古代 大多将士将死之时或者家,国之间抉择时都会这样说,但就故于对“孝”的理解,选择“保家卫国”是最大的“孝”即使是阵亡,让他们“流明史册,彪炳千秋”才是最大的孝顺!!其实这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有说明!

                
TOP
3#

      对于忠孝的选择,许多人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人过于强调什么忠孝不能两全,我实在有些才疏学浅,但是有些事情我还是知道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县强调一下,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别让自己过于为了一些小的事情而耽误了真正的大事。李密,西晋犍为武阳人,面对着皇帝的邀请,他以《陈情表》感动了上天,感动了所有人,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这是孝的力量感动了一切,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难道这不是一个忠孝两全的例子 明朝重臣杨廷和,当自己在辉煌时期,执意回家守孝,但是的他已经权倾朝野,可以说是大权在手,但是为了亲情,他回家要回家丁忧,在家待了27个月,难道他不想要自己的权利吗?但是他知道,亲情胜于权利。当再次回到朝廷时,他却用自己的孝心赢得了一切。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有着5000年文化的中华古国的传人,让我们不要忘记先人的孝的传统。举了这几个的例子实在是我们先人为我们做的榜样,最后用孔子的一句话来结束吧,希望大家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TOP
4#

封建社会的忠孝一体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汉初不仅没孝悌力田科,这是孝道的政治化开始。统治者从儒家思想受到启发,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自汉惠帝以下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书、霍先传》记汉人之言曰:“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汉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器重,人们不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经纬,五行纲纪”:而且认为是儒家“六艺总会”。后汉时更使天下诵《孝经》,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诵习《孝经》而成为孝子和以《孝经》进行教化。汉代《孝经》地位上升,孝的观念如此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指导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体”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产生的。  

TOP
5#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自古忠孝难两全,很多人在选择是忠是孝方面都有不同的想法,其实孝,不只是针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我认为有时忠,也是一种孝,不一定针对自己的长辈、父母就是孝。

TOP
6#

忠孝不两全

可能是狭隘的理解 或者说是一种极端的执着

忠孝从根本上应该是不可以分割的两个部分

因为每一个人都属于一个国家

而国家又由千万个家庭组成

在忠的同时是孝的一种表现 在孝的同时也是忠的一种表现

TOP
7#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汉初不仅没孝悌力田科,这是孝道的政治化开始。统治者从儒家思想受到启发,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自汉惠帝以下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书、霍先传》记汉人之言曰:“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汉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器重,人们不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经纬,五行纲纪”:而且认为是儒家“六艺总会”。后汉时更使天下诵《孝经》,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诵习《孝经》而成为孝子和以《孝经》进行教化。汉代《孝经》地位上升,孝的观念如此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指导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体”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产生的。
TOP
8#

忠孝一体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汉初不仅没孝悌力田科,这是孝道的政治化开始。统治者从儒家思想受到启发,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自汉惠帝以下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书、霍先传》记汉人之言曰:“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汉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器重,人们不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经纬,五行纲纪”:而且认为是儒家“六艺总会”。后汉时更使天下诵《孝经》,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诵习《孝经》而成为孝子和以《孝经》进行教化。汉代《孝经》地位上升,孝的观念如此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指导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体”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产生的。
TOP
9#

孝是忠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国是礼义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孝道文化源渊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忠于祖国和人民,孝敬父母和长辈,敬重兄弟和他人,讲究文明礼义是人之不懈追求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教导第子们要“志于道,据子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之道堪称典范。一个人为了忠于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才能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TOP
10#

谈到“忠孝一体”我想到了很多“忠孝两难全”。


汉代的李密不愿为官,写《陈情表》上书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说自己是老祖母抚养长大的,现在老祖母老了,需要自己在身边孝顺、赡养。

三国的徐庶,长坂之战时,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这些都是典型的古代著名忠孝两难全的例子。在古代,忠孝也许真的很两难全。但是在现代,想两全也许会容易的多了。


  按照曾子的理念,我们能够建功立业就是大孝了。在当代,我们好好的做好自己的贡献,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了力量,建功立业了,不仅报效了国家,同时为父母增光,也是大孝了。

TOP
11#

        我也对“忠孝”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不太赞同“忠孝两难全”的说法。

      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坏境下,我们知道“忠”一般是忠于一国之君,忠于天子就代表着忠于自己的国家。而“孝”通常是孝敬于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当国家遇难时,一个有抱负且十分忠于自己的国家的青年会抛开一切(包括他的家人),把自己贡献给国家。这种舍小我而完成大我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如果,他的父母也是怀有这情操的人,他们会撇下自己的私心而支持自己的子女们。但毕竟这样的父母还是少许人也!我们大多都不是伟人,一般家庭的父母,有哪一个不希望有儿终老啊?结果是,忠于国家而不孝也父母,忠孝两难全啊!

      但是今天,“忠孝”的含义变得很广泛。“忠”可以使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忠于自己从事的企业,忠于自己的伴侣……“孝”也不仅仅是孝敬于自己的父母了。所以说,相对比之下,今天我们要做到“忠孝两全”又有何难呢?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忠孝”的含义也在不断充实,我们不能片面地说“忠孝两难全”了。

这就是我的个人看法,谢谢!

TOP
12#

《孝经》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如上所说,把“君”换成现在的国家、人民和自己的职守,就可以把对亲人的孝转化为对国家、对人民、对职守的忠。这种情况,古人有一种很好的概括,叫做“移孝作忠”。移孝作忠,事实上是真正的大孝。比如岳飞“精忠报国”,尽管他没能随奉老母身边,而去浴血沙场,最后献出生命,如果按“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框框来衡量,他是“不孝”的,但是,《孝经》里对孝的最终完成的指标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孝”。在现代也有两个鲜明对照的人物:一个是胡长青,一个是孔繁森。胡有“孝”名,但死后却让亲人蒙羞,实为大不孝者;而孔繁森抛妻别母,最后为人民殉职,看似“不孝”,实则让亲人感到荣耀,实为大孝。
TOP
13#

在儒学中,忠孝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联系最先起于孔子。《学而》中记载“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到了董仲舒开始将“忠孝说”发扬光大,使其正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最具代表的思想就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这一思想经过宋明理学家发展以后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尤其深远,最终导致中国国民性格暗弱,不知道反抗,近乎愚。我认为忠孝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父慈子孝”,既然要求父慈了,也当然要求君主慈爱,即这种忠不是愚忠,而是有选择的忠。

TOP
14#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忠孝不能两全,其实不然,我认为忠和孝是一体的。就说我们孝敬父母,其实就是我们对他们尽忠。忠于国家也可以说是孝敬祖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就把忠和孝联系在了一起,孝敬长辈是孝,爱护幼小是忠。

所以,我们不用把孝和忠独立开,他们是一体的,我们在尽孝的同时也是在尽忠。

TOP
15#

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忠孝难两全。原因是,忠的对象是君,孝的对象是父,而行孝主体却只有自己一个人。一个人很难做到既忠君而又孝父,特别是君与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你想竭力为皇帝服务,就很难对老爹照顾周全;反之,你想全力让爹高兴,替皇帝做事就不免要打些折扣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