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从小就听过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这是忠;而卧冰求鲤的王祥给我们的是孝的感动;忠孝并不矛盾,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至关重要,而最基本的孝道其实我们是从家庭中得到的,父母如何做,我们也便受到影响。而一个人要成就事业,报效国家和企业,必须是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孝正是家庭教育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模块。
只有知道爱与被爱的人才知道如何生存,才知道对社会和国家奉献自己,才知道如何正身、如何尽忠,而往往家庭孝道教育缺乏的人基本一事无成,因为人类的生存是基于情感的。
再者,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的人格,而孝正是自我人格的体现,只有良好的人格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联系到精忠报国,一个连自己的家人都不孝敬的人又岂能为国家和社会出力?
孝和忠是统一的,对父母之孝在于让其放心、以我们为傲,努力创造成就,报效社会,正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道。
忠孝一体
忠与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孝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标识。孝的基本内涵是“善事父母”,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作为一种政治伦理规范和为人、处事原则,忠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伦理层面上对国家、君主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下对上、民对国、私对公、
尤其是臣对君的行事准则。
忠孝双全看似一个高目标,其实是为人子者的基本要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感恩尽孝便为人的立身之本,为让父母安享幸福生活,必然要忠于职守,直至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就是忠,也正是孝的目的。
正确地认识忠孝一体的关系,对于为官从政者,不仅可以端正品行,率先垂范做忠孝双全之人,而且可以运用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凝聚人心、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的领导艺术。忠孝之道,孝在前,忠为舵,孝为忠所愿,忠是孝之全,这正是忠孝相互包含和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试想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报答的人,他可能是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吗?只有恪守孝道的人,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和忠诚的心,因此,忠义之才必是尽孝之人。要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除了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之外别无选择。忠诚事业,让社会发展、国泰民安,才能让自己和父母过好日子,故说,孝顺之子必当尽忠之士。同理,忠孝之人从尽孝出发,走向尽忠,成就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圆满的是家国繁荣昌盛的忠孝双全之道。一个有志者,无论事政于庙堂,还是创业于江湖,都该追求忠孝双全。
人之生命,源于父母,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故而,为人子孙者,当善事父母。这不仅仅是对血缘的尊重,更是对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的敬畏。所谓一脉相承所指的不就是这种天然的联系吗?人的这种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具有孝的属性。善事父母就是尊重和维护生命之根。所以说,孝为命之根。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一旦离开了社会环境,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要让社会接受,就必须忠于社会,忠于社会的实质就是忠于生活在社会中的大众。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必须忠于自然,忠于大众。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和谐相处,生命的能量才能源源不断,千秋万代才会繁衍不息。正如前人所云:“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融于一体,“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幼为众。孝以自然、孝以大众是为忠。一定区域内的自然与大众所构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叫做“祖国”。这便是人之所以要忠于祖国的原由吧。为人者,要生存、发展,必忠于祖国。否则,生命之能量定然枯竭。人的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具有忠的属性。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就是尊重和维护生命必需的物质能量。所以说,忠为命之物。
因此,是忠孝铸就了生命,就让生命在忠孝交相辉映中怒放吧!
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无论是参与救灾的英雄,或者对救灾者行为进行评价的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忠孝能否两全?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千古的难题。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忠孝难两全。原因是,忠的对象是君,孝的对象是父,而行孝主体却只有自己一个人。一个人很难做到既忠君而又孝父,特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别是">别是ersonName>君与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你想竭力为皇帝服务,就很难对老爹照顾周全;反之,你想全力让爹高兴,替皇帝做事就不免要打些折扣了。
放到现在,忠的对象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忠,不是为皇帝一个人了,皇帝也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忠,从根本目标上说,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从具体实践上说,就是忠于职守。对于孝来说,其对象和内容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就是对亲人的爱敬。
当自己的亲人和其他人都需要救助的时候,救助亲人可以看作是孝,救助他人可以认为是忠,是行孝呢还是尽忠呢?这无论在伦理道德上,还是在心理情感上,都是一个很难的抉择,于是就出现了报上所披露的汶川英雄士兵承受“不孝”骂名的情况。
事实上,这是对“孝”的误解:责骂者不解孝的真谤而骂,是没有道理的;被骂者因而产生道德上的心理负担,也是因不解孝的真谛所致,因此也是没有必要的。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有一位参与救灾的人在回答记者关于当爱人和其他人同时被埋在他救援的区域时,他要选择救那一个人的问题时,他回答说,哪一个离他更近更容易救,他就救哪一个。记者的提问是否不怀好意,我们暂且不论,但回答者无疑是理性的,正确的。我们不能有回答“先救他人”的期待。也许在当时的情景下,回答者根本没有时间去体会“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的意思,但他面对的同是一个人,同是一条生命,他的选择是恰当的。如果他刻意要把忠与孝生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那么他将面临精神崩溃的危险。
在“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忠孝从根本上应该是不可以分割的两个部分。因为每一个人都属于一个国家,而国家又有千万个家庭组成,在忠的同时是孝的一种表现,在孝的同时也是忠的一种表现。
忠于祖国和人民,孝敬父母和长辈,敬重兄弟和他人,讲究文明礼仪是人之不懈,追求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上忠国家,下孝父母,中间对集体忠孝两全,这是我们需要遵循的忠孝之道。忠孝集于一身,是中国道德所认可的完美品格。我们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就要传承发扬忠孝之道。 百善孝当先,我们当然是从孝做起,从感恩自己的父母做起。(转)
忠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遗传的精髓。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点小事做起。可是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遗忘了祖训,忘记了忠孝,忘记了自我。这是社会现象还是个人的不忠不孝。我想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们社会今天的物欲横流。也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从我做起,从对生你养你的父母尽孝做起,到对国家,对人民尽忠。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管好自己。认真努力学习,永不忘祖国带给我们的安定生活,永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体现了忠于祖国,孝于父母。
忠孝作为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有它自己的起源、发展轨迹,既有阶级性又具有全民性,包涵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
传统忠是五伦中君臣之间的关系,是臣对君主的态度,是由上对下的。然而,由于过分简单,令上位者对忠有一种必然性的期待,认为人皆应如是。
孝作为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即 五伦中父子一环,本意是要百姓慎终追远,使民德归厚。另外儒家推崇仁为最高水平,但由于难行,以孝这一较易遵行的观念作一入门的指标引导,期望人从孝这一切观念金花到行仁的理想。在某些时候忠孝甚至于对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