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46#

尽管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忠孝难两全的说法,但事实上一个真正为国、为人民的人就一定会尽孝。因为"孝"并不单指侍候在老人身边嘘寒问暖、烧汤做饭。常言道"好女不围着锅转,好男不围着家转"。所有父母都由衷的希望儿女能有出息,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贡献,光宗耀祖。这样的儿子没让父母白操心、白养活。儿女能为国争光,为人民创造幸福,这即圆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愿,又给父母脸上增了光。能有这样的儿女父母会感到高兴,感到自豪,这就是我们作儿女的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TOP
47#

古人认为“行善于亲有益,作恶于亲有忧”,凡是不善的行为,令父母担忧的行为都是不孝的。在古人看来,侍奉君主不忠诚,做官不清廉,交友不善,做事不尽心都是不孝。上到对君主的忠诚,下到对自然间万物的爱都是孝。 所以其实“忠孝是可以两全的”。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如此之大,我们不可能时刻待在父母身边侍奉他们。身在异地,心念父母、为人正直、交友慎重、忠于祖国,亦是孝的一种表达。
TOP
48#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TOP
49#

在家为孝、在国为忠,忠孝一体、家国同构。这是中华的伦理文化。忠与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孝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标识。唐宋之际政治、经济、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忠孝关系同样有一个转变,对之进行探讨和梳理,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孝的基本内涵是“善事父母”,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唐代在强调孝的同时,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同样比较重视,宋代则格外强调子女之孝及“顺”而不重父母之慈、爱,父慈子孝的双向内容日益趋于“父可以不慈,子不能不孝”的单向要求。宋人应俊在《琴堂谕俗编》卷上《孝父母》的《续编》中说,“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也,唯父母不慈爱而子孝,乃可称耳”;“盖天下无不是底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显然有背此前流传下来的父慈子爱的共同要求。
TOP
50#

封建社会的忠孝一体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汉初不仅没孝悌力田科,这是孝道的政治化开始。统治者从儒家思想受到启发,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自汉惠帝以下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书、霍先传》记汉人之言曰:“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汉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器重,人们不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经纬,五行纲纪”:而且认为是儒家“六艺总会”。后汉时更使天下诵《孝经》,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诵习《孝经》而成为孝子和以《孝经》进行教化。汉代《孝经》地位上升,孝的观念如此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指导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体”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产生的。  

TOP
51#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自古忠孝难两全,很多人在选择是忠是孝方面都有不同的想法,其实孝,不只是针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我认为有时忠,也是一种孝,不一定针对自己的长辈、父母就是孝。

汉代的李密不愿为官,写《陈情表》上书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说自己是老祖母抚养长大的,现在老祖母老了,需要自己在身边孝顺、赡养。

尽管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忠孝难两全的说法,但事实上一个真正为国、为人民的人就一定会尽孝。因为""并不单指侍候在老人身边嘘寒问暖、烧汤做饭。常言道"好女不围着锅转,好男不围着家转"。所有父母都由衷的希望儿女能有出息,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贡献,光宗耀祖。这样的儿子没让父母白操心、白养活。儿女能为国争光,为人民创造幸福,这即圆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愿,又给父母脸上增了光。能有这样的儿女父母会感到高兴,感到自豪,这就是作儿女的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南宋时著名将领岳飞,可以说是为国尽忠的典范,老母亲亲自在儿子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是母亲对岳飞的要求也是期望。岳飞谨遵母亲教诲驰骋在万里沙场,虽然岳飞不像别人一样守候在母亲身边尽孝,但他精忠报国的行为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和孝敬。

TOP
52#

自古说到忠孝一体,更多都会想到 忠孝不能两全 。这种事情更多的发生在古代,因为在当时那个环境下的人们总不缺乏一些愚忠的人们,他们常常在忠诚和孝上选择忠,而在我看来这种忠有时只是太迂腐的表现,有时则是一个借口,这种人,我往往鄙视大于赞赏。即使他们做的都是很了不起的事,值得传颂,却也让我赞扬不得。父母是最伟大的人,所以在我认为不管怎样,孝也是能和忠比肩的,如果真的在大义面前舍孝而娶忠,确实可以理解,可是如果只是愚忠,那么就是蠢人一个,不值得说什么了。

TOP
53#

话说“忠孝不能两全”,其实我不太苟同,我觉得就像古语说的“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就是说大孝顺就是要使父母尊贵,或说到尊敬;而稍次一点就是不能使他们受辱;最差要能养活他们。国为忠,要不要讲国家民主呢,当然要讲国家民主,但更要怀柔天下、讲精忠报国,这就是国家的和谐伦理。
TOP
54#

经常看到,有人说:“从古至今为国效忠与为父母尽孝很难两者兼成.南宋名将岳飞从小铭记精忠报国四字,在沙场为国立功.但其未能孝其母,此乃其遗憾! ” 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岳飞正是忠孝两全的典范。

岳飞特别孝顺,他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他母亲,并且接了回来。他的母亲有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一定要亲自给母亲喂药。岳飞的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伺候,吴玠一向敬仰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打扮成美女送给他。岳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能是臣子贪图享乐之时?”岳飞没有接受,将美女送回。吴阶就更加的敬仰飞了。岳飞嗜酒,皇帝告诫他:“你等到了河朔,才可以这样酗酒。”于是从此不再饮酒。皇帝曾经想要给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忠孝永远是值得提倡的,如果说忠孝之道害死了岳飞,那是曲解. 充其量只能说愚忠害死了岳飞.

如果忠孝不能两全,那么就必须有所取舍,既然有所取舍,那么就必须对尊崇的各种利益进行排队.

首先应当忠于祖国,也就是忠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在这个利益面前,对君主的忠心,也应该往后排.当君主的利益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相悖时,单忠于君主而背弃人民就是愚忠!!!
我们应该认清自己,正确的理解“忠孝两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视自己,分清是非功过,这样的话,我想我们一定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忠孝两全”。

TOP
55#

自古有云:自古忠孝两难全。孝是对父母长辈,忠是对君王对国家。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有大义灭亲心胸的可能少之又少,其实这是情理之中,身为人子,父母的恩情是最大的,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保护不了,还可以潇洒的说为了天下人吗?所以我觉得,百事孝为先还是很有道理的。每个人都做到了孝还愁没有忠义之士吗?
TOP
56#

忠和孝本来就是一体的,没有忠怎能谈孝,有了忠诚,自己才尽到了孝的一点。

对父母忠诚、对祖国忠诚就是孝的最好的体现。

TOP
57#

       “为人子,止于孝”,指作为子女应该定位在孝顺父母。被人骂为“不孝”是极为严厉的。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忠”对国家而言,“孝”对父母而言。实际上,“忠”高于“孝”,因为“齐家”之后是“治国”,或者说“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孝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人伦标准。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顺,那他忠于国家为国捐躯是不可能的。他连家族中最起码的人伦常识都没有,他要为国家为这个大集体去付出生命,其难乎哉!在这个意义上,在“忠孝”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忠”,因为选择“忠”就是“大孝”,是对整个国家的负责。但对一般人而言,尽孝道与尽忠并没有严重的冲突。
TOP
58#

《孝经》中认为:忠孝是一体的,“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和在外都能够很好地懂得孝顺父母,才可能对自己对组织有较强的责任感,如果公正廉洁,才能公正的做事;能够很好地处理好家庭矛盾,才会建立与社会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
TOP
59#

有句话叫“成才先成人”,我想说的应该就是我们最起码的是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忠、孝、礼、义都是我们应该具备有的。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优良品质都没有,我们很难保证他在拥有权力地位之后不会作出对国家有害的事。我们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我们要从小做起,孝敬父母、尊敬他人,爱自己父母的同时也去爱他人的父母,爱护他人。只有这样我们在拥有权利地位时才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这也是我理解的“忠孝一体”。

TOP
60#

  在家为孝、在国为忠,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百善孝为先。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人们依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的准则,并以卖身救母、扼虎救父、弃官寻母等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诠释孝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